ECFA时代两岸产业合作 新模式浮出水面

时间:2011-09-06 13:57   来源:南方日报

  “三大基地一服务处”,此次论坛最为引人关注的环节之一是,代表两岸产业合作新模式的粤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粤台石化合作基地、粤台光电合作基地及惠州台商转型升级服务处)将在惠州揭牌。

  省台办副主任张科表示,在加快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粤台产业合作正酝酿着一系列的新突破,两岸通过提升产业合作层次、构筑合作新平台、形成分工新模式,特别是通过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的新战略态势日益清晰,而这些新突破,也将成为提高两岸尤其是广东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观察点。这也意味着在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代两岸产业合作特别是粤台两地合作新模式已浮出水面。

  在论坛开幕前,本报记者赴惠州调查采访,试图以惠州与台湾产业合作的新突破为观察窗口,剖解ECFA时代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模式。

  产业合作主体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贸加工型企业和部分台资企业一样,都必须通过转型谋求新的生机。惠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奕威介绍说,近年来在惠台产业合作向高端发展的趋势下,惠州市一方面加大了对部分在惠台资企业的转型引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资时也有选择地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台资企业落户,并通过产业辐射、集聚和配套,带动了包括本地和台资企业在内的产业转型。据统计,目前在惠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台资企业有60多家,如台湾知名企业台塑集团、统一集团、华通电脑、富士康集团等。

  除了引进资金和技术,惠州市还借力ECFA与台资企业一同建设科研机构、培养研发人才。2009年底,在试图通过购买技术进入全球液晶面板市场遭受困难之后,惠州本土的大型电子企业TCL公司便把脑筋动到技术的载体“人”身上,并从在该领域拥有较强技术优势的台湾大量引进人才,目前,该公司已建成了一支由台湾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

  企业借外脑,政府建智囊。2010年8月“台湾?广东周”期间,惠州就与台湾新竹市签署了两市友好合作备忘录,并在惠州仲恺高新区与新竹共建“电子信息研究所”,以加强双方在光电、半导体方面的研发合作。

  而在此次论坛上即将揭牌的省内首个“粤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其合作内容不仅是引进台湾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计划构建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3家、台资企业创新平台15家、共同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家,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

  合作新平台

  从乡镇为主要载体升级为以工业地域综合体为主体

  过去20年,与珠三角乃至全国其他台资集聚区一样,在惠州投资的台资企业主要以乡镇作为发展载体,并逐渐形成了汝湖镇的电脑线路板、石湾的塑胶、陈江的电子、小金口的灯饰等若干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时移势异。在产业升级的今天,原有以乡镇为主要载体发展产业集群的模式逐渐显露出缺陷。惠州市发改局局长胡建斌指出,目前在惠的台资企业以乡镇为载体的集聚规模不大,且具有品牌、规模和市场优势的大型企业少,产业链条上的配套企业少,这些导致产业集群效应仍不够强,

  在ECFA时代,随着两岸产业合作走向高端化,产业合作的载体也呼唤专业化、园区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工业地域综合体这样一种全新的合作载体便在惠州应运而生。所谓工业地域综合体,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许多有经济联系和生产协作关系的工业企业共同组成的综合生产体系。

  “如大亚湾石化区里的台湾石化合作区,分工就非常细化和清晰,而我们对于进入合作区的企业的要求也非常高。”胡建斌说,为了提高产业合作层次,近年来惠州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了LED、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而且基本上是根据区内产业链进行招商,拒绝重复和低端化,链条上缺什么就招什么。在大亚湾石化区,选商择资的门槛更高,要求引进的企业必须是细化行业中的全球前三强。

  “ECFA的签署为两岸经济转型和重组产业链提供了契机,石化行业在其中担当重要角色。”暨南大学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主任陈恩说,台湾石化产业的产业链较为完整,特别是处于中下游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污染的石化深加工产品是其优势所在。就目前惠州的石化产业来看,陈恩表示,大亚湾两大主导项目炼油和乙烯属于石化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产业,缺乏产业链的下游端;而台湾石化业目前正面临着岛内原料短缺、供求失衡等问题,双方若能以“粤台石化合作基地”为契机,互相弥补短板,不仅将解决台湾原料、市场等问题,还将使得惠州石化产业的产业链得以延伸。而基于惠州“产业链缺什么招什么”的策略,台湾知名的化工企业和桐集团、李长荣橡胶等投资的石化中下游企业已在大亚湾石化区建成投产。

  合作新分工

  从垂直分工为主跨入到水平分工为主

  “我们过去有1900多名工人,一年产值2亿元;2009年开始转型后,我们把生产环节放到了台湾,在惠州只留下50人的研发团队,同样实现了2亿元产值,今年产值有望增到3亿元!”今年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率领珠三角九市产业转型升级巡回检查讲评会成员一行来到惠州,惠州的本土民营企业正源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正明为代表们展示了公司“反代工”转型升级过程。

  事实上,在惠州像正源微电子公司这样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实现产业梯度“倒置”的目前并不多。但相对于过去的20年里,惠台产业合作先是经历了惠州承接台湾的产业梯度转移为主的阶段,继而进入到台资企业占据产业链中高端、本土企业占据产业低端的垂直分工形式,正源微电子的案例虽然不多,但具有“两岸产业分工开始步入新阶段”的标志性意义。

  “全球产业链正随着世界消费格局的演变而在悄然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美市场至今尚未恢复元气,中国消费市场却一枝独秀,而‘反代工’也在多地上演,这也预示着两岸产业水平分工时代的到来。进入ECFA时代,惠台产业合作迎来了水平分工、两地各自发挥优势、共同抢占国际产业制高点的新阶段。”胡建斌说。

  “其实惠台两地企业在新兴产业上的合作空间很大,特别是LED产业,作为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仲恺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LED产业链,仅去年的产值就达200亿元。”胡建斌说,包括LED在内的一些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台资企业的市场能力很强,也有一定技术优势,而惠州近年来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两地正好可以在一个水平分工上形成有效互补、共创双赢,而此次即将成立的“粤台石化合作基地”和“粤台光电合作基地”也将成为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

  在新的分工模式下,陈奕威提出,未来两地企业可采取既分工也合作的形式,产品先在台湾完成开发并试产稳定后,再将量产工作快速移往惠州,利用现有品牌开拓大陆市场;同时,逐步拓展合作领域,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比如共建研发基地、建立产业合作机制等;届时台商可以将资金调度环节留在台湾,而生产、营销、研发等环节则逐渐扩展到惠州。

  对于在新形势下包括惠台在内的两岸合作发展的前景,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业斌认为,惠台两地无需过多在意“你卖我什么、我卖你什么”的问题,而关键在于新发展形势、新合作模式下的新经济共同体,因为双方不只是静态上的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动态上的产业整合,共同在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到时,或许真的就如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先生所说,两岸兄弟联手赚世界的钱了。(记者 张昕 邓红辉 李长虹)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