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日报》13日社论指出,大陆“十二五规划”以“稳成长、调结构、促消费”为主轴,总方向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特别强调扶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服务业。在新战略性产业政策引导下,大陆高附加价值加工制造业、节能环保、能源原材料、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重要产业;至于服务业,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城市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下,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物流、电信等行业可望有较快发展;经济成长模式的转变,则可为金融、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新兴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
在ECFA机制下,台湾应掌握大陆执行“十二五规划”过程中的结构调整及新产业发展机会,促进两岸产业合作以共创双赢。以产业类别而言,大陆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与政府规划的六大新兴产业,如绿色能源、生物科技,以及四大新兴智慧型产业,如云端计算、智慧电动车等,实有相当高的同质性,足见两岸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有志一同,未来应有宽广的合作空间。
社论分析,在宏观层面,两岸产业发展各有优劣势;大致上,台湾的产业基础较强、产业链较完整、研发与创新能力较强,但缺乏品牌和市场支持;大陆占有多样性的市场优势,但产业链较薄弱,尤其是上游原材料供应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不足。因此,两岸若能通力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必能发挥整合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但在微观层面,两岸产业无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可能影响合作的推展。首先是企业之间的竞争;随着大陆企业愈趋成熟和壮大,台商在经营管理和技术拥有的领先优势将逐渐消失,企业合作意愿面临考验。其次是产业之间的竞争;大陆综合力提升,积极建构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台湾产业受制于市场腹地,发展速度较缓,两岸产业竞合关系逐渐改变。过去的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合则两利等论述,在新形势下恐将过时。因此,化解两岸产业界“相互竞争”的心理障碍,提升彼此合作意愿,是两岸官方责无旁贷的课题。
社论强调,促进两岸产业合作是ECFA的重要内容之一,大陆的市场腹地广大,加上已是全球最重要生产基地,两岸产业合作产生的规模经济效果,将为台湾企业的转型升级及台湾经济持续成长带来良性循环的机会。当局应研拟能充分利用大陆“十二五规划”与ECFA商机的相关政策,致力于促进两岸由目前浅层的企业合作,提升为深层的产业整合,共同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社论最后表示,自2008年底起,由两岸官方支持推动的“产业搭桥专案”计划,已针对15项重点行业举办近20场会议,在促成企业交流、合作方面初具成效。以LED产业为例,在搭桥专案下,两岸业者正计划编制“两岸LED产业合作大事纪”和“产业白皮书”,并加强互动研究,落实产品标准、检测等工作。然而,推动两岸产业合作最大的障碍,在于两岸产业的互信不足,在“搭桥专案”之外,两岸更需有具体的规划方案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