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已经过去十个月了,围绕其具体内容的后续协商正紧锣密鼓地展开,目前两岸工商界也已经从正式生效的早期收获清单中获得了实际收益。但正如马英九所说的“这只是前菜”,两岸经济合作的美好前景还待进一步展开。
一、两岸正展开短中长期合作蓝图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虽然条文不多,多是原则性规定与框架设计,但其基于WTO原则下,背后包含着一个宏大的蓝图,随着其正式实施,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了新的时期,台湾岛内称之为“不可折返点”,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倒退就再也不可能出现,但如果还要倒退则将意味着要付出难以承受的沉重代价,除非有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两岸合作不断深化的大趋势已成定局,下一步就是具体执行的问题了。而按照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精神,两岸今后的合作将分成短中长期逐步展开。
短期来看,就是在两年内将陆续实施的早期收获清单,其中第一阶段服务业开放清单于去年10月与11月陆续开放,货物与服务业早期收获清单也已于今年元旦起按期实施。通过两岸原产地证明验证审查制度,两岸产业界都享受到了实际的优惠,充分证明了协议的经济效益。根据大陆海关统计,今年1至2月自台湾进口的早期收货清单货品金额为2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 而台湾有关部门到3月28日止,累计核发的原产地证明书共6469件,金额共 11.43亿美元。其中工业产品占6328件。
中期来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自1月6日正式成立后,2月在台湾举行了第一次例会,确定成立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海关合作与产业合作等6个工作小组,3月启动了有关货品贸易、服务贸易与争端解决机制等三大后续协商,并对投资保障协议的谈判提速问题取得了一致。如果谈判能够进展顺利,今年下半年就可提出第二批两岸早期收获清单。最终目的则是要逐步降低两岸间的货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障碍,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
长期来看,两岸经合会的成立与相关努力是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迈向两岸经济一体化做准备。两岸经济一体化不仅包括实现货物贸易、投资与人员等实体的自由流动,更重要的是降低资金、信息、知识等流动的障碍,达成两岸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它要求有相应机制的保证,目的就是要实现两岸在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共同繁荣。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在于两岸具有迥然不同的资源禀赋,可以通过互补达到互利,在推动这一进程之前,两岸应共同认识到只有互让才能互利,让渡部分既有利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未来更大更多的发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