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州开锣,主题为:“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与往届不同,这次在论坛全体大会之前,别出心裁设置了为期两天的参观访问环节。昨日一早,100多名与会代表分成新能源组、节能环保组、文教组,分赴深圳、佛山、江门、东莞等地,深入企业一线,感受两岸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方面合作的前景和潜力。
新能源篇
在深圳,代表团先后参观了两家新能源企业———深圳市创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泰玛风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的规模不算大,但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
缺乏沟通机制,影响产业布局
创益的“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可以代替传统的建筑用玻璃幕墙,把建筑变成一个小型的“太阳能光伏电站”。这一技术,吸引了一位台商的注意,他在东莞虎门有一间照明设备生产厂,在进入今天夏季的用电高峰期后,他为每周二的错峰用电感到苦恼,他希望能够将一些类似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落户到自己的工厂。
创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主席李毅坦言,和长三角相比,珠三角更适合他们这样的创业型企业,因为这里有适合企业从小到大发展的土壤。但他认为,广东的企业,包括新能源企业在内,都存在与政府分得过开的问题,“喜欢闷声发大财”。前来参观的台湾台南大学绿色能源科技学系教授黄镇江指出,如果缺乏与企业的沟通机制,政府在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布局上会受限。
泰玛则是一家集研发和生产磁悬浮风力发电系统为一体的企业,在创立后的第七个年头,研发出了第一代产品。现在,企业已经和美国客户签下了2亿元的订单,另外的一个大客户,则远在北方的辽宁。企业董事长林文奇认为,广东的市场很巨大,但推广起来不容易,“还存在着认识问题。”
新能源的合作,可先谈谈恋爱
“美国做什么,台湾就喜欢跟着做什么。”黄镇江精辟指出,尽管在全球的新能源产业技术地图里,广东和台湾所处的位置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以代工为主。“再好的产品,生产线还不是从德国、美国买回来的?”
“第一代落后了,第二代要迎头赶上。”黄镇江说,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其实很巨大,尽管国外已经遥遥领先,但仍有可以发展的空间。他举例说,以风能、太阳能发电所需的蓄电池来说,台湾已经在研发它的生产线,而不是局限于生产一块块的蓄电池。黄镇江建议,广东可以和台湾合作,跳出代工的微利模式,以核心技术和品牌营销为主,并肩站在产业发展“微笑曲线”的两端。
台湾干布太阳能公司的总经理林江财先生也指出,2009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近五成来自大陆与台湾,其中台湾占10%,大陆占到了38%,而全球太阳能产业营收达到385亿美金,“你说这市场有多大!”他认为,大陆与台湾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展开合作,应该首先“将门打开”,像发展男女关系一样,如果结婚尚早,就先谈谈恋爱。
对于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的支持,黄镇江教授认为大陆政府部门的认识都很一致,关键是从政策到真正实施的策略落实上能否有足够的决心。此外,他也指出,台湾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过程中,不能将相关的标准局限在岛内,而是应该做到台湾标准两岸化,两岸标准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