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10月19日北京消息 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于10月17日在海南博鳌举办,这是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一次盛会。两岸农业交流是两岸经贸往来发展较早的领域。特别是近一年多来,随着“胡连会”所达成共识的推动、国共经贸论坛的举办和大陆一系列惠台政策的出台,两岸农业的合作与交流高潮迭起,合作交流领域不断扩大,两岸农业合作在互惠互利中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大陆推动两岸农业合作的积极措施惠及了两岸同胞
近年来,大陆接连出台了一系列积极促进两岸农业合作、惠及台湾农民的政策措施,推动了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从2004年12月大陆开放台湾水果进入品种从原来的柚子、槟榔、芒果、杨桃、连雾5种增加到12种,到2005年5月3日再次宣布将检验检疫准入的台湾水果由12种扩大到18种,并对15种台湾水果实行零关税措施,而后准入的品种又扩大到了22种,并实行零关税,这一系列开放台湾农产品“登陆”的政策在两岸引起了强烈反响。零关税的推行、“绿色通道”的快速通关、专用查验窗口的设立、提前报关举措的设立等等,使台湾的水果已经香飘祖国大陆,成为大陆人民喜爱的水果。
自1997年以来,农业部、国台办和原外经贸部先后批准在福建省福州市、漳州市,海南省以及山东、黑龙江、陕西等省的部分区域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截至2005年底,试验区内台资农业企业已达1800家。
在2005年,农业部通过先后赴福建、四川、山东、上海等地的调研,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新批准设立了广东佛山、湛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广西玉林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至此,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达到9个。迅猛发展的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两岸经济发展崭新的增长点,成为构建两岸共同市场的“催化剂”。
2005年,大陆恢复对台渔工输出工作,使两岸的渔业交流迎来了新的阶段。通过与台湾相关机构就对台渔工劳务的合作问题进行的非正式探讨和接洽,制定完成“对台渔工培训、考试、发证标准”,并在现有渔船船员证件的基础上设计了“对台渔工基本技能培训合格证”,推动了两岸渔业交流。
两岸农业合作在沟通中“长大”
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展开。随着两岸农业交流的不断深入,大陆涉农的民间机构与岛内各级农民组织、农业专业协会、农业研究机构、农学院、重点农业企业等已经建立起了广泛联系。目前,两岸农业交流已经逐步发展到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动物疫情通报、农业信息交流等多方面开展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建立起稳定的沟通、交流渠道。
在2005年10月,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与台湾省农会在四川成都联合成功举办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论坛”。这次论坛成为当时岛内农会系统到大陆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这次论坛探讨解决了在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对促进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
2006年4月,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与台湾省农会双方首次联手举办了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从布展到宣传到最后的参展双方积极沟通,紧密配合,最终促成展会的成功举办,为扩大台湾农产品在大陆北方销售搭建起崭新平台 。
2005年禽流感疫情发生后,大陆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与岛内有关机构迅速建立起信息交换机制。每次新疫情发生确认后,大陆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都在第一时间向岛内传递疫情信息,受到了岛内民众和舆论的欢迎。
近年来,大陆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还积极邀请台湾农业界其他高层人士以及农渔会、农业合作社组织、农业专业协会和普通农民来大陆参观、考察。同时,积极组织大陆农业管理人员、专家学者赴台考察。为了加强两岸农业骨干青年的联系,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邀请台湾杰出农民协会推选的台湾杰出农民代表参访团和台湾农学院青年学生代表参访团来访,推动了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长远发展 。
随着两岸民间农业组织沟通的经常化,两岸农业人员往来也越来越密切。在密切沟通与合作中,双方就两岸农业互为依存、合作双赢的前景达成共识,为构建两岸农业合作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台资企业在大陆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新的商机
目前,正值大陆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阶段。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借鉴台湾农业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引入台湾农业产销组织模式、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模式、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等进行试验推广,吸引台湾农业组织、农业企业、农业界人士参与大陆新农村建设中,既为台湾相关单位和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又支持了大陆的新农村建设。
作为大陆的知名台资企业,台湾大成饲料集团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旺旺集团也通过投资山东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进程这一举措,在带动山东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有良好的回报。
立足全局,着眼长远,通过探索新形势下两岸农业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两岸农业界人员往来和经贸、技术合作,将会吸引更多的台湾企业和台湾同胞参与到大陆的新农村建设当中来。(农业部:魏玉栋 记者:陈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