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合璧激荡两岸共同民族情怀

时间:2011-06-02 10:01   来源:新华网

  6月1日,观众在参观通过多媒体技术“合璧”后的《富春山居图》。当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分藏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系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作,清初被焚为两断,分别称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这件书画珍品360年后首次“合璧”展出成为两岸关注热点。 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 摄

  分隔两岸60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2011年6月1日在宝岛合璧首展。在万众瞩目中,这幅见证了两岸同根、折射着同胞悲欢的不朽画作,以其历史性的“山水合璧”,深深激荡起两岸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情怀。

  1日上午的台北笼罩在薄薄的雾霭中,以中国宫殿式建筑为特色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伴着阳明山,远观也如同一幅典型的水墨山水。上午10时,“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这里拉开帷幕。

  开幕式会场正中央的墙面上,长逾10米的巨幅《富春山居图》“合璧”模拟图笔墨清润,意境简远,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呼之欲出。在这“团圆”的幸福时刻,这幅传世巨作似乎也有了生命,焕发出难以言传的神采。

  数百位来自两岸的嘉宾及媒体记者,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为了这一刻,这幅命运多舛的古画盼了360多年,两岸同胞也等了半个多世纪,奔走、努力了10多年。

  由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完成于1350年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作。该画在清初(1650年)不幸因火焚而断为两段,经修补后前段称《剩山图》,流落民间后于1956年落户浙江省博物馆;后段《无用师卷》一度被清廷收藏,半个多世纪前随故宫南迁文物一起辗转来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实现这幅传世佳作的合璧展示,是两岸各界人士多年的心愿。

  一年多前的3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中外记者会上,表达了让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早日合成一幅画的愿望,一句“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深情感叹,让这幅画的“团圆”牵动了两岸同胞的心。今天,总理的心愿终于在宝岛实现。

  “360年前,富春图焚断于火,自此分隔;而60年来,一半存于浙江,一半藏于台湾,不能相见。今朝圆合展出,这是机缘使然。”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致辞中说。

  这次“合璧”的意义早已超越书画艺术范畴,而成为两岸人民在历史、文化、民族层面上的一次“心灵相约”。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评价说:这幅画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和分离,也经历了两岸60年不相往来的沉重历史。“今天,两岸走在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合璧体现了历史的机缘,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远在北京的知名文化学者李道湘此刻也牵挂着这次合璧。他在电话中告诉新华社记者,这幅“死而复生”的名画在数百年里饱经沧桑,虽被焚断却未被毁,分隔成一图一卷后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其遭遇可以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他特别提到:“没有今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好局势,也不可能有《富春山居图》合璧这样的盛事。”

  简短热烈的开幕式后,现场嘉宾和媒体记者共同参观了合璧名画。由于《富春山居图》分成两截之后已经各自为画并重新装裱,因此不可能把它们拼接在一起。馆方通过技术上的努力,将两幅图卷一起放进一个长逾16米的恒温、恒湿大展柜中合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这对“一母同胞”的“团圆”。

  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年代久远,画作的墨迹已有些许黯淡,但丝毫不掩它内在的神韵。一图一卷神韵相继、画意相通、血脉相连。

  而为满足人们让残画“团圆”的心愿,馆方独具巧思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图卷合璧后的情景再加上新的创造,最后通过3D技术呈现到40米长的电子屏上。

  这幅新媒体作品的创造者——台湾艺术家林俊廷在现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希望通过现代科技放大原作的魅力,并通过这种方式向伟大的画家致敬。

  名画合璧之际,大陆嘉宾向台湾朋友赠送一幅书法:富春江畔,百里山居,合璧一图呈秀景;华夏文明,千秋血脉,连心两岸庆良辰。

  专程来台共襄盛举的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赵少华说,“山水合璧”折射出中华文化对“圆满与和谐”的不懈追求。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认为,合展为这幅名画的“传奇”更添佳话。对于正不断加强的两岸文化交流,他表示“我们将由易而难,累积经验,一步步推进,这是两岸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随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纪念品商店里看到,以“山水合璧”为图案或元素的各种纪念品如茶杯、鼠标垫等,已开始成为游客们抢购的对象。

  从6月2日至9月5日,合璧《富春山居图》将向公众开放。(记者 张勇 林甦 傅双琪)

 

编辑:杨笑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