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夜来临,夜幕升起,舞者在仪式中翩然起舞,系于臀部的祭器相互碰撞敲击,那清幽诡奇的声响,彷佛是一场为迎合鬼魅所营造的第三空间对话?
赛夏人矮灵祭的诡谲神秘,向来是一个令外界解不开的谜团。若说这个仪式是赛夏人因敬畏矮灵,深怕其侵犯族人所作的例行祭典,毋宁说是族人为了化解上一代赛夏人与矮人的恩怨所盛大举行的祈福仪式。
矮灵祭通常是在秋收的月圆时才举行,现在多固定于农历十月十五日左右。而每二年一小祭,每十年一大祭的祭典仪式,过程相当复杂浩繁,整个仪式下来,通常需为期六天五夜,经过祭告祖先和矮灵、歌舞迎灵、延灵、娱灵、逐灵、送灵等一连串庞杂的过程才宣告终了。赛夏人对矮灵祭秉持的敬畏之情更直接表现在祭典中的仪式性器物,因此,因应盛大祭典所衍生的各种代表性器物也相当讲究,并深具民族文化的象征意涵。如在祭典中作为发声工具的“背响”,则是整个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代表物。
“背响”为汉语的说法,赛夏语称为tabaa'sang,顾名思义,它是利用身体的摆动来制造音效。“背响”的下摆通常吊挂着竹管、枪弹壳或不锈钢管,当舞者在仪式中翩然起舞时,器物互相碰撞敲击,发出清幽诡奇的声响,在黑夜的陪衬下,彷佛是一场为迎合鬼魅所营造的第三空间对话。
由于“背响”为祭典中的仪式性器物,与舞帽、蛇鞭等祭器同等神圣,因此在祭典过后人们通常将其悉心收藏,待下一次祭典开始,才得以再度觅得其芳踪。而「背响」状似乌贼,外观以三角型的布袋和垂挂的珠炼饰品组合而成,布袋上绣有美丽的纹饰和镶嵌的亮片,四、五十串以珠炼串成的垂铃饰品,紧接在布袋的下缘,只要发出声响,可是铿锵有力呢!过去,「背响」是以麻线编织成的网袋为底面,缝上素面的布,再用镜子、薏米珠子加以缀饰,形成一个美观精致的艺术品。
目前举行矮灵祭最传统的祭场在苗栗南庄的向天湖,也就是南赛夏人分布的地域;北赛夏人则驻足于新竹五峰乡大隘社,承继着北祭团矮灵祭传统的科仪。南、北祭团祭告矮灵的仪式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南祭团较北祭团早一天举行。而在「背响」的制作方式上,也相去不远。如南、北赛夏皆随各家意愿制作,但是在制作前会礼貌性的告知朱家的主祭,以便主祭与矮灵沟通时,事先将参与的家族数呈报给矮灵。据赛夏人的长老表示,调皮的矮灵会在祭典过程中一一点名,若之前报名的家族当天未到,引起矮灵生气,就会有不好的事发生。由于祭典相当神圣,因此也特别忌讳某些事情。如怀有身孕或经期来潮的女子,绝对不许碰触祭器,也不可参加矮灵祭,否则会遭来噩运。但关于配戴方面则无任何限制。
尽管时代不断更迭变迁,赛夏人本身的仪式性器物不断推陈翻新,但是原有的制作概念、技术、权力象征却仍然能藉由矮灵祭的凝聚,而永续流传。在无文字记录的社会中,能建构出这样一套属于赛夏族本身的文化语言,不致有被同化之虞,应该算是族人莫大的幸福吧!(哈帽)
来源:台湾原住民选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