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夕,香港铜锣湾一街市粽子热销。 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6月7日,中国农历5月初4,端午节前夕,一年一度的 “龙舟会景”在广州近郊各乡陆续举行,十分热闹,吸引城中市民和外来游客。 中新社发 梁永强 摄
五月五,庆端午,今天是首个法定端午节。除举国放假这一过节形式的改变,传统节日法定化的背后,还有怎样的法律及社会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法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
“传统节日法定化,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使传统文化得到一个载体,使公民对传统文化的享有权利处于行使和享受的状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建顺解释说,“端午节放假一天,保证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有相对充分的时间、以各种方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也说明,传统节日的法定化,具有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导向的作用。”
如何认识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心理?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丙中表示,端午节是一个极具爱国情怀和增进社会团结的节日。“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常见的习俗,同时这又是一个进行社交、增进社会团结的机会,表现为出嫁女儿回娘家、有情的男女青年互送香包、壮年男子赛龙舟等等。”高丙中认为,传承这些文化价值,对今天的生活具有毫无疑问的重要意义。
此外,杨建顺认为,传统节日的法定化,也保障了劳动者的休息权。但在享有休息权利的同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传统文化产生于民间,也应由民间发扬光大。政府在此应本着辅助性原则进行指导和援助。”对于近期网络讨论较盛的“政府应组织具体事宜推广传统文化”的观点,杨建顺持保留态度,“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政府强行推广可能适得其反。”
其实,传统节日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不乏可持续开发的空间。高丙中提议说:“端午插蒲艾,既驱赶蚊虫又美化环境。可以参照西方国家的圣诞树形成产业。又如端午送香包,也可参照西方情人节的玫瑰花,作为应节商品进行开发。又如依靠媒体展示包粽子比赛,这是比选美选秀更具有社会价值的工作。近20年来一直沿袭传统的赛龙舟,本身就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湖南、福建等地偶尔还有跨地区的邀请赛。赛龙舟若能在端午节的文化烘托下发展起来,反过来必然会带动端午习俗的全面复兴。” (记者徐盈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