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台胞青年别良威:我的神州体验
 
 
  来源:      日期:2006-07-28 11:07

 

  我是一团四营的别良威, 是来自于海外 (菲律宾) 的台胞青年。我真的感到非常有幸, 能够参加这次全国台联所举办的2006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我记得每周日晚观看台湾中视的节目「大陆寻奇」的开头歌是这么唱的:『风雨千年路, 江山万里心。秦关月, 楚天云, 无处不是故园情…更有那桂林山水, 恰似人间仙境。敦煌月泉外, 沙漠起驼铃』。这是我每周必看的节目, 这次有机会来到祖国大陆参访后, 才感受到这首歌的意义和真实的描述。我们的第一站就是重庆, 重庆的经济迅速发展和各项建设, 让我感到印象深刻, 新奇和惊讶。

  在重庆师范大学观赏了内容丰富的开营式节目, 听到了重庆市领导的鼓励话语, 也体验到了「重师」学生的热情欢迎, 以及工作人员的热忱接待。

  我们接着参观了重庆的地标—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感受到了她的雄伟与壮观。在三峡博物馆和重庆城市规划馆又大开眼界, 聆听了解说员对三峡和本市的粗略介绍, 还有各种在馆内非常先进的计算机视听设备, 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内容。我感叹重庆市的宏大愿景, 就是预定在2020年规划成为一个中国西南地区具国际水平的城市。到了晚上, 我和其它营员们品尝了具有当地风味的麻辣火锅, 之后在解放碑附近自由活动。在解放碑一带的步行区真可谓是一个不夜城, 繁华无比; 百货商场和各种商店林立, 霓虹灯争相绽放, 甚至让我分不清到底是东京还是香港或是台北。

  位于大足县境内的大足石刻是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之总称。对我来说, 这是一个佛教艺术的伟大杰作。让我赞叹不已的是古代工匠的雕塑功力, 竟然能够在此地就地取材, 雕塑出非常庄严又具教导意义的佛像, 真的是鬼斧神工。这是天才的艺术, 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在参观千年古镇磁器口时, 我彷佛进入了时光隧道, 体验了古代街道的景象。在当天晚上, 我们告别重庆, 登上维多利亚号豪华游轮, 展开了三日多的三峡之旅。

  在船上时, 我深刻地感受到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的意境: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对于三峡的许多精彩描述, 我应不必赘述。当我在船顶的甲板上与其它旅客观赏三峡时, 我深深感受到其险峻的地形, 绮丽的风光, 磅礡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所吸引。我总是会对沿路的奇石和山水产生一些想象, 例如一些动物的姿态或好像某个人在摆出某种姿势等。我们又上岸游览了著名的酆都鬼城, 不禁使我对许多鬼神的塑像肃然起敬, 也使我明白到「诸恶莫作」以及「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的道理。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游览神农溪时, 三五位称作「纤夫」的土家族船民, 用耗尽体力牵动我们所乘坐的小船。据说他们从前是裸身拉船, 但现在为了符合时代需要和为了美观, 才穿上单薄的衣物, 我佩服他们的团队精神, 和对我们游客所表现的一股热忱。

  当游轮在三峡快驶向尽头时, 我们参观了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工程, 以及工程模型室。我们在泄洪坝段前合影留念, 我再次赞叹大坝的多重功能, 同时将造福许多民众。之后我们准备下船, 到达了湖北省的宜昌市。傍晚时, 我们即将结束在重庆的分营活动, 与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的告别晚餐, 并且准备乘火车赴北京总营参加下半段, 也是最主要的夏令营活动。乘火车对我和其它营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隔日的下午左右, 我们到了北京火车站, 见到了另一批热情的志愿者。当晚我们参加了内容丰富的开营式。在之后的几天, 我在与来自其它分营的营员相处之后, 了解到许多他们在不同分营的趣事, 也交到了不少新朋友。我们展开了在北京的知性之旅, 例如在生存岛体验了锻炼身心的游戏, 在人民大会堂参观了各省豪华的厅房, 气派的灯饰以及国画。在颐和园和故宫, 我们见证了历史, 欣赏了宫廷建筑, 也感受到清皇室的盛衰。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参观与访问的行程中, 受到了少数民族学生着他们各具特色的服饰的热情款待。我们同时也参观了大学的民族博物馆。

  到旅程的最后一天, 我们更是有幸在航天城见到航天英雄—费俊龙, 并请他为我们举行抽奖。我们也回赠他一副匾额作为礼物。我们见证到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在慕田裕长城, 我汗流浃背地走完全程的三个关, 并且在登完长城时, 产生一股自信心和成就感。虽然没有参加比赛, 但是我还是感到非常高兴。

  总而言之, 我在此次夏令营见识到了太多的东西, 结交了许多好朋友, 感受到了祖国大陆在各方面的发展, 也欣赏了各地的名胜古迹。希望未来还有机会能够在回到祖国旅游, 深造或就业, 看奥运。

                    作者:Willie, 菲律宾台胞青年别良威

                                编辑:大徐

 
编辑: 李丹    
  查看/发表评论
 

美术编辑: 高媛媛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