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志愿者大陆西部山区支教的苦与乐

时间:2012-04-11 13:2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兰州4月10日电(张文静 郭刚)2009年,不惑之年的她卖掉台湾老家的房子,拿起背包,背上自己所有的家当,不顾家人和朋友的质疑,开始了自己一个人在大陆西部山区的“生命之旅”,义无反顾地踏上充满挑战和未知的支教之路。

  她就是台湾同胞刘湘吟。2009年,刘湘吟在陕西省紫阳县开始支教。一年之后,她又辗转来到云南省永宁县继续自己热爱的这项公益事业。“每个人对生活的选择各不相同。在尝试过安逸的物质生活后,我更喜欢精神层面的富裕,所以我选择在山区支教,和孩子们朝夕相伴。”刘湘吟说。

  单打独斗两年后,刘湘吟加入了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组织的支教志愿者队伍,并于2011年8月来到位于甘肃的国家级贫困县宕昌县好梯乡苟家院小学支教。

  西部山区的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物资匮乏、信息闭塞让土生土长在台湾的刘湘吟一时难以适应。“和陕西紫阳、云南永宁相比,宕昌更贫困,交通更不便,生存条件更恶劣。”

  4月9日,记者随司机驱车前往苟家院小学。好梯乡位于宕昌县城以东60公里处,而苟家院小学距离好梯乡政府所在地尚有20多公里的山路。从宕昌县城出发,翻过一座全程为“之”字形、海拔3000多米的毛羽山,途经两个乡镇,再翻过一座崎岖不平的红嘴梁山,最后徒步走过一段1000多米的山间小道,历时3个小时后,记者终于抵达了刘湘吟所在的苟家院小学。

  “由于交通不便,这里的孩子几乎从没走出过大山。”刘湘吟说。每每看到这里的座座大山,她的心情就很沉重,如同看到了横在孩子面前的一个个“拦路虎”。于是她决定,除了给孩子们教授课本的内容外,还要利用自己丰富的阅历,给他们讲讲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我愿作桥梁,带孩子们去看外面的天。”

  “上刘老师的课就像去了很多地方。虽然我没去过台湾,但我知道台湾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儿有什么样的风土人情。”苟家院小学六年级学生苟调珍说,“刘老师还教给我们很多台湾民歌,像《外婆的澎湖湾》。”小调珍天真地唱了起来,“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

  “提到支教,所有人都会首先想到志愿者带给孩子很多知识,但我认为真正从支教活动中受益的恰恰是志愿者本身。”刘湘吟说。

  来到苟家院小学之前,在台湾生活多年的刘湘吟很少做饭,而在苟家院小学支教后,她每天都得自己劈柴砸煤、生火做饭,到了寒冬,洗土豆、切土豆这些小事也经常把她的双手冻得通红,让她忍不住要掉眼泪。“支教大大增强了我的生存能力,支教生活就是一次深度旅行。”刘湘吟说,“同时,孩子也是我的一面镜子,让我知道自己所需所求,让我明白未来的道路在哪里。”

  苟家院小学里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房间就是她的卧室兼厨房。一张略显单薄的单人床,一张被教案、作业堆满的桌子,一个做饭取暖的煤炉,就是她房间里的所有家具。墙上贴着的学生送的“刘老师,祝你身体健康、天天快乐”的绘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支教生活虽平淡但充实,身体累但心里甜。”刘湘吟说,尽管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但她觉得对家人亏欠太多。支教以来,为了节省时间和路费,她三年都没有回过台湾老家。

  宕昌县好梯乡中心学校校长马天霄告诉记者,像刘湘吟一样,好梯乡还有9个来自山东烟台、江苏无锡、广东韶关等地的志愿者在当地的5所小学默默付出。“志愿者不仅给孩子带来了知识,更多的是将把握机会改变命运的理念教给了孩子,让他们有了走出大山的动力”。

  “选择了支教,就无怨无悔。我们放下的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但获得的却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东西。”来自山东烟台在好梯乡彭家山小学支教的志愿者高明明说。

  刘湘吟告诉记者,山区里最缺的是能留下来的老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多种形式为贫困山区的教育贡献力量,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搭建更多通向外界的桥梁。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