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动态
 
庄重的礼仪 人生的转折——趣话海峡两岸七夕节成年礼

  时间:2006-07-31 14:23    来源:     
 
 

  一个人当他(她)逐步走向成熟,即将承担起家庭和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时,往往要通过举行隆重、庄严的成年礼仪,标志自已由不成熟走向成熟。时下,每逢一些重大节日或纪念日,我国多数地方的中学以及社团组织时兴为适龄青年举行集体成年礼的新民俗。


  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成年礼形式多种多样,然而,我觉得闽南、粤东以及台湾地区,流行的“牵出花园”成年礼节,别开生面,最庄重又富有情趣。七夕节这天,做父母的把事先裁做或买来的新衣、新鞋帽,让年满15岁的子女穿戴上。男的则加冠,女的则加笄。“冠”即穿礼服时所戴的帽子,也叫“礼帽”。笄即簪子,盘发加簪,谓之“加笄”。这样,少男少女就像披上节日盛装似地,打扮得潇洒俊俏,花枝招展。他们腋窝下还要象征性地夹着一把新雨伞,背上斜挎着一个布包袱,里面装有衣服、书籍以及文具等,犹如古装影视、戏剧中的书生上京赴试,不知情者会以为他(她)要远离家门呢!

  也许因为每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的缘故,“牵出花园”这一成年礼愈显庄重,即使在所谓破四旧的“文化大革命”年代,人们也偷偷地进行。举行成年礼的这天早餐,家里人要进食甜汤红圆、红糖干饭,寓意生活甜蜜,幸福圆满。这一天,讲究的人家要采12种鲜花(象征1年12个月),浸在水里给孩子沐花水浴,让芬芳洗净身上的孩子气。做长辈的要领着适龄子女祭祀列祖列宗,表明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心迹。有趣的是,他们要在家长主持下,来到儿时的睡床前拜谢“床公床婆”。睡床是生儿育女 的“摇篮”,通过举行这一仪式,似乎向它告知自己已将“转正”为大人了。因为“床公床婆”是小孩的看护神,当小孩步入成年时,“床公床婆”也就算尽了职,因此要答谢他们多年来的“养育之恩”。

  在台湾民间,每年七夕节这天,做父母的要领着孩子,带着丰盛的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5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供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那么,为何有“花园”一说?笔者在采风中得知,老辈人认为未成年的孩子一直是生活在充满美好芬馨的花园里,所以仪式要用一个好大的竹簸箕,象征“花园”平放在代代传承下来的古老眠床前。“花园里”摆放着时新的鲜花水果,少儿少女要跪(立)在这个“花园”中。这时,家长口中念念有词,显出一副严肃认真的神情。词的内容没有固定的模式,大意是:“儿呀!从今以后,你就要撑持家计了,你不管到天涯海角,异域他邦,都别忘了父母养育之恩和至亲好友的期望,可别忘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啊!”说罢,一本正经地把儿女牵出“花园”。这意味着:儿女走出花园后就要步入社会,就要经风雨见世面。人生旅途并不平坦,绝非“花园”般美丽好玩,也不要沉湎在花花世界里,荒废了人生的美好时光。紧接着,做家长的会叫儿女们独自到村子的外围走一圈,然后回家。说走,其实是要他(她)重新认识一下村容村貌,加深对故乡的印象。提示他(她)后不管走到天南海北,可别忘了生身的故乡。有些长辈还会要求这些小字辈记下或背下祖祖辈辈沿传下来的昭穆(一种辈份诗),翻阅族谱,让他们知道自已是本族的第几代传人了。

  七夕节这一天,被“牵出花园”的孩子不能去串门,实际上是要他(她)别再像小孩似贪玩、淘气,为人处世要循规蹈矩。这一天,有些人家还要宴请亲友,家长破例让出了“花园”的孩子坐大位(首席),象征他(她)即将成为家庭的栋梁。席间,亲友们习惯向孩子传授涉世经验、讲述人生哲理,内容大多是对他们谈些勉励上进,恪守道德情操之类的教诲。此情此景,简直不比大年三十的团年饭逊色。

  可以说,“牵出花园”这种奇特有趣的成年礼,是小青年步入社会的“开学典礼”,同时又是一堂有情有味令人难以忘怀的爱国怀乡的教育课。 

  (来源:你好台湾网 作者:林长华)

编辑:蒲蒲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