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南濒海一带居民,早年漂洋过海开拓新地谋生,或泛舟于惊涛骇浪中经商为业,或捕鱼维持生计。因为古代科学落后,舟舶设备简单,时遭危难。这样,妈祖就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认为航海风云不测,只要虔诚祈祷妈祖,便可以化凶为吉、化险为夷。自宋元以来,妈祖跟随华侨,足迹遍及东南亚、东北亚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而且凡配有中国水手的外国轮船中,都奉祀妈祖。
明末延平郡王郑成功,带兵驱逐了占据我国台湾的荷兰殖民侵略者。随他远征的将士大多数是闽南人,后迁往台湾的百姓,也是闽南人居多。明代水师早有奉祀航海保护神妈祖的习惯,主帅郑成功曾躬亲祈祝妈祖以庇护进宫顺利,恰遇鹿耳门水涨,舟师顺利通过。明天启四年(1624年)颜思齐入台后,在鹿港码头上建一茅火小庙,叫做“启仔港天妃庙”。至郑成功渡台后,划分土地派兵开垦,又招漳、泉、惠、潮等地人民去台从事垦拓,并派人修理妈祖庙。永历十九年(1676年)郑功派刘国轩率兵驻守,并在鹿港南岸另建一座奉祀妈祖的“兴安宫”,于是鹿港开始有了新旧两座的妈祖宫。妈祖被荣称“开台妈”。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1683年)靖海将军施琅,驻兵莆田平海,由湄洲恭请妈祖神像护军,由于平海“师泉井”涌泉济师,和七鲲身海战的神助,施琅亲书“师泉”,刻立碑文《师泉井记》于平海天后宫(至今碑刻尤存)。至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由鹿港班师凯旋,他的族侄施世榜恳留妈祖宝像永驻鹿港奉祀,施琅从之,亲奉妈祖宝像入“鹿仔港王妃庙”亲书“抚我则后”匾额。所以鹿港就有了新旧二尊“开如妈”。特别是有自湄洲祖庙由施琅分炉过去的“开台妈”,台湾全岛都认为是等于祖庙的主要分庙,每年台岛各地天后宫进香团都来请香,仪式热闹非凡。
台湾鹿港天后宫,自施琅班师后,历年逐渐发展:①康熙二十五年由施世榜献地,开工兴建土木结构的自东向西的天后宫与湄洲祖庙遥遥相对;②至雍正三年才改为砖建。工程于乾隆元年告竣,乾隆御书“神昭海表”匾额;③至乾隆五十一年,台岛林爽文起义,协办大学士福康安,率劲旅十万,于该年十月崇武放洋,途遇台风,数百只战舰祈祝于妈祖,事闻于朝,特颁“佑济昭灵”匾,并钦定文武百官,春秋谕祭。
台湾鹿港“开台妈”祖庙至清同治九年(1870年)已扩建成为一座全台最大的妈祖庙。在扩建中,年青的董事蔡德芳,认为是神庇他聪明练达,科举考试得中进士,于是感妈祖之恩,始终不任官职,设立书院,自充主讲,增养无数英才。
公元1922年,该庙已具备了妈祖“梳妆楼”的设施,释净空亲到湄洲参谒祖庙,并带回湄洲祖庙颁发的“圣母宝玺”一颗。这颗“宝玺”至今尚存。台湾的“开台妈”,是海峡两岸人民长期以来亲密往来的佐证。(黄红兜)
(来源:新华网·妈祖在线)
编辑: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