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妈祖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时间:2006-09-05 15:01    来源:     
 
 

  天后,本为闽、粤一带民间信仰的神灵,怎么会在天津落户?对于天津的老百姓来说,天后是个外来神,怎么会成为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居家保护神?

  不妨让我们把眼光往前推。因为在很长的年代中,天津地区以盐业为主要的经济依托,逐渐发展起来。隋代大运河开通后,进一步奠定了天津作为北方交通枢纽的地位。

  隋唐以后,由于宋辽南北对峙,天津一带又成为举足轻重的军事要地。金朝灭辽后,将都城迁至燕京(今北京),并改燕京为中都,几十万居民及庞大的政府机构,驻军所需的粮食及其他物资,大都从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征集,由运河运至中都。大批的漕粮经过今南运河、滏阳河、滹沱河、子牙河、大清河汇集到今天津地区,由此再转运至中都。卫河与海河交汇处的旧三岔河口西南一带,就是河运漕粮的起点和转运点。由于地势较高,成为理想的天然码头,并随着漕运和制盐业的不断发展而成为航运的重要枢纽。

  金朝未年,北方的蒙古族骤然兴起,内地亦不断爆发人民战争,为保障中都以及漕盐储运的安全,金王朝先在现天津市郊武清区和杨柳青镇派出“巡检”,率兵戍守。金真佑元年(公元1213年)后又在这里建立“直沽寨”。从此,三岔河口一带便由单纯的漕运枢纽开始发展成为漕运与军事相结合的畿南重镇,并为天津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直沽”两字也成为天津城市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名称。直至今日,“直沽”仍然被广泛地应用为天津的代名词。

  元朝时,漕运河海并重(元代漕运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河漕,第二阶段为海漕),使海河干流的航运功能日益明显,无论河漕还是海漕,地处三岔口的直沽都是当时漕粮的集中和转输要地。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天津这一海滨荒地“舟事攸会,聚落始繁”。对于直沽寨这样一个重要地区,朝廷当然不会掉以轻心。于是,元朝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加强了对直沽寨的军事守备,并改直沽寨为“海津镇”。

  由于元代的漕运,它所使用的舟师水手多为闽浙一带的南方人,他们世代在水上和风浪打交道,常年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作业,养成了“不拜神仙不上船”的习俗,而这些人心目中的保护神就是从宋时就得到敕封的林默。他们在往来于直沽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家乡的信仰风俗带入到了这里。

  而这是元朝皇帝为迎合漕运船工们,并使刚刚恢复的河漕顺利进行,便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对天妃进行了第一次敕封,封号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河漕的起点天津第一座天妃宫就在位于三岔河口、天津老城东门外的海河西岸建立起来,当时叫“天妃灵慈宫”。因其地处海河西岸,故民间也称其为“西庙”。一般的庙宇均为坐北朝南,而这座天妃庙却坐西向东,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她将庙门对着海河,目的是便于往来于海河的船只,便于人们在船上祭祀祈祷。明代曾有诗人对此有过精辟的描述:

  天妃庙门直沽开,津鼓连船柳下催。
  釃灑未终舟子报,柁楼黄蝶早飞来。

  以后,又陆续在河东大直沽、唐家口、东沽、贺家口、后尖山、前辛庄、咸水沽、葛沽、泥沽、马庄、芦北口、陈家沟子、丁字沽、秦家庄以及蓟县、静海等地建有“天妃庙”。历史文献记载有十六庙之多,但后来经文史专家董季群先生统计建二十七庙。尤其河东大直沽,在当时也很有影响,因其在河东,故称“东庙”,大约始建于元延佑年间(公元1316年)左右。这是为适应海漕而兴建的天妃宫,但由于地点相对比较偏僻,香火还不如西庙,后又因火灾逐渐衰败。公元2000年经考古发掘,在此建立了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就影响而言,三岔河口处的天妃宫(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三大妈祖庙之一,也是目前年代最久远,保留最完好的妈祖庙之一,并且是受到皇封的。这里,有诗为证。作诗的人叫张翥,是元朝时国子监祭酒,翰林学士,曾于至元年间作为元世祖忽必烈的特使来此祭祀天妃。他在拜祭过程中,有感而发,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
  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
  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
  使臣三奠毕,喜气满宫袍。

  当时妈祖信仰传入天津后,很快便与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相融合,并被广泛的接受。特别是人们把这种信仰移植到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求子和祛疾(主要指天花)等方面来。赋予了她更多,更实际的功能。并且逐渐完成了由单纯的海神向多元化、宽泛的护城神的世俗转化。

  在他们心中,天后已成为可司各事之神,成为他们心灵中的唯一主宰。于是人们赋予了她越来越多的任务,并按其职务分化为“子孙娘娘”、“癍疹娘娘”、“耳光娘娘”、“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千子娘娘”、“百子娘娘”、“乳母娘娘”、“引母娘娘”等众多的娘娘。并就她们都是替天后娘娘分劳的化身。

  而且,天津天后宫除了供奉天后及其从神外,还供有相当数量的神童,包括了儒、释、道、仙、民间杂神等,最多时达一百一十多位,形成群神杂居的特殊文化现象。当然,也更体现出妈祖文化的包容性、兼容性和天津民间信仰群体对信仰民俗的实用主义思想。

  由于天后宫的建立早于天津设卫建城。因此,至今民间流传着“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或者“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天津台办)

  

  (来源:津台之桥)

                                    编辑:秋风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