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及两岸周末包机7月4日成行。七百多人的首发团抵台后,多个团甫抵台北,首站即参访台北孙逸仙纪念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来台,纪念馆方面破例允许大陆观光客可以近身和馆内卫兵合影。中新社发 徐长安 摄
中新网7月8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8日发表署名文章说,无论对于迫切需要经济实绩加分的马英九当局而言,还是对于珍惜两岸关系缓和机遇、全力争取岛内民意认同的大陆来说,陆客登台的意义都已远远超出其自身,而负载着更多期待。在此意义上说,陆客登台对双方也都是只许有成功圆满、不可有丝毫闪失的。
文章摘录如下:
7月4日,首批大陆观光客抵达台湾。当天有29个大陆首发团、共753人赴台旅游,11个套装旅游行程进行八天七夜或十天九夜的环岛之旅,几乎台湾各县市都有首发团足迹。至此,备受各方瞩目的大陆游客赴台旅游终于成功启动。
两岸期盼已久的陆客登台如今得以实现,对当前及今后的两岸关系会有何种影响,未来又将面临哪些挑战,是两岸四地乃至全球华人普遍关心的议题。
7月4日的大陆赴台游客首发团启动仪式,虽然时间安排在大清早八点钟,但大陆海协会长陈云林、国台办主任王毅等官员都悉数出席,国家旅游局长邵琪伟更是亲自出任首发团团长,率领31名官员随团赴台。
台湾方面,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主席吴伯雄等党务官员会宴请邵琪伟一行。除与台湾当局旅游部门官员会面之外,海基会会长江丙坤甚至陆委会主委赖幸媛也都可能与之见面。
大陆的高调安排,岛内的周密准备,无不充分显示出陆客登台所承载的官方期待。对大陆而言,这种高调安排,既有通过推动陆客登台、包机直航以深化两岸民众交流,从而达致增信释疑、化独促统的战略考量,又有善意回应、鼓励嘉许马英九上台后在两岸政策上改弦更张,国民党在推动两岸和平交流上持续努力的策略用意;对岛内而言,这种周密安排既有全力落实竞选承诺,向绿营更向岛内民众显示其借力大陆化解台湾经济危机的能力、信心等眼前目的,也不无向大陆展示维护台海和平的诚意和决心等深层考量。
因此,无论对于迫切需要经济实绩为执政加分的马英九当局而言,还是对于珍惜两岸关系缓和机遇、全力争取岛内民意认同的大陆来说,陆客登台的意义都已远远超出其自身,而负载着更多期待。在此意义上说,陆客登台对双方也都是只许有成功圆满、不可有丝毫闪失的。
自从1986年国民党当局通过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方案,1987年正式有限开放台湾民众“登陆”以来,两岸民间交流在20多年间的发展可谓速度惊人,但由于两岸政治关系的波澜起伏,两岸民间交流迄今仍在多方面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如大陆对台商台资几乎全方位开放,岛内对大陆投资却迟迟未有进展;大陆对岛内普通民众几乎完全开放,岛内却在“登陆”民众身份上仍多有限制,而且迟至今日才开放民众赴台旅游;台湾居民在大陆经商、求学、结婚、定居等多方面几乎毫无限制,但大陆居民远未获得对等待遇。
此次陆客登台,对于有效平抑两岸民间交往的上述不平衡状态来说,无疑是走出了积极的一步。虽然这一步幅度不大,对两岸民众间消除疑虑和误解,加深互信和认同,意义却远在化解台湾经济颓势之外,绝对不可小觑。
赴台旅游的观光客虽然人数有限,但这类游客的身份值得深究。他们既和所有其他大陆民众一样有着一览宝岛风光的强烈愿望,同时,他们更有此经济实力和休闲素养,可以说属于大陆新崛起的中产阶层之列。他们虽然眼见的多是自然景观,时间也不过7至10天,但百闻不如一见,而且自然之后有人文,风光之后有民生,此行仍足以对台湾及其民众形成新的真实印象,对于理解台湾民众的心理与情绪变化,消除以往长期意识形态灌输形成的误解和偏见,降低甚至破除与之伴随的急统情绪,进而为将来构建两岸民众新的文化乃至精神认同,形成新的向心力、凝聚力,无疑都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于岛内民众而言,透过普通的大陆观光客,也可以进一步感受大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成长进步,在看清并尊重两岸在诸多方面差异的同时,更体认两岸民众在文化、民族上的同源性。这对于抑制分离主义倾向,治理台独精神污染等,无疑也极具正面意义。
2007年年初,马英九提出设想,开放大陆客的政策,初期以每天3000人为目标,逐渐增加,一年如有100万人,将可创造560亿元(新台币,下同)的观光收益,若有300万人次,可创造1680亿元的观光收益;除了观光直接收益,每25个观光客可增加一个就业机会,100万人则可创造4万个就业机会,300万人更可创造12万个就业机会,希望透过商机的增加,让岛内的失业率降到百分之三以下。
首发团750人的规模,离马英九当初雄心勃勃的设想无疑还相距甚远。此外,赴台游费用相对偏高,身份仍多有限制,包机直航仍需绕道多花一小时、多耗燃油6吨多等问题,也亟待两岸今后进一步协商解决。
但陆客登台的正式启动,仍让炎黄子孙们进一步意识到:宝岛台湾作为地球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台湾人民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幅员辽阔、风光无限的大陆同样如此。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既然连肤色、语言等都完全不同的外人都能畅通无阻地享受两岸自然、人文景致,又有什么理由能将同源同族的两岸民众相互拒斥在外呢?(张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