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这次“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祭黄陵团”推我为团长,个人深感荣幸,也实不敢当。家父林为恭先生当年追随林献堂先生参加“台湾光复致敬团”,我只有十来岁,尚处懵懂,仅知家父去过南京和西安。但林宪先生和光辉兄来找我参加这次的祭黄陵团,道出原委,我即欣然同意,能完成家父当年未能完成祭黄陵的遗愿,作为子弟实是一件好事。后来,又翻阅了九月号《海峡评论》重刊的“台湾光复致敬团”史料,我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家父和我都是中国国民党党员,我也历任“台湾省议会”五、六、七、八、九共五届省“议员”及“省府委员”,现任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国共内战对峙期间,在中国国民党领导下,为民喉舌,建设台湾家园。但从未或忘我们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也是黄帝子孙。
一九四九年后,由于国共内战,两岸对峙,加上各种国际压力,中国国民党在蒋中正“总裁”和蒋经国“主席”领导下,从未对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坚持有过退却,也从未主张过什么“两国论”、“一中一台”、“台湾独立”。在台湾岛上的台湾人仍然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台湾人家里的神主牌位仍然告诉着子子孙孙的台湾人,我们是来自原乡的原乡人。日据下,台湾作家钟理和还留下了这样的文句:“原乡人的血,必须留回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李登辉上台后,逐步以“本土化”分裂国民党,甚至最后提出“违宪”的“两国论”,以至二千年“总统”大选,陈水扁渔翁得利,以三成多的选票当选“总统”。事后证明,连战、宋楚瑜都不是李登辉“两国论”的支持者,只有陈水扁的“一边一国”才是李登辉的继承者。蓝营以六成多的选票,因分裂而痛失政权。故陈水扁的当选,并不表示台湾选民多数选择了陈水扁“台独”,恰恰相反有六成多选民是反对陈水扁“台独”的。
就算“司法”公正罢,二○○四年的大选,选举官司打下来,陈水扁也不过以“二颗子弹”多赢了一万多张选票当选,仍然有半数的台湾选民是反对陈水扁“台独”的。尤其是自去年陈水扁贪腐弊案的被揭发。陈水扁和民进党的支持率都降到二成以下。
去年,国民党连战主席排除万难,率团访问北京,达成了历史性的国共和解,民众支持率达到六成以上。马英九接任国民党主席后,更是口口声声“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并且向国际媒体宣示,两岸统一是国民的终极目标。马主席的支持率,不但未因此而下滑,其声望反而如日中天,台湾政坛无人能撄其锋。从连主席达成国共和解后,这二年内的岛内选举,国民党的当选率也节节高升。
我们这次组团祭黄陵出来前,马英九主席还特来跟我们讲话,要我们坚守“我们都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立场,要我们强调“两岸和平”。他还说,很羡慕我们能来祭黄陵,他们马家的原乡来自陕西扶风,就在黄陵附近。
阅读了六十年前“台湾光复致敬团”的文献后,个人也有一些体会。
推动六十年前“台湾光复致敬团”的是我们弯耆老丘念台先生。由于光复初期来台官吏不了解台胞,台胞亦与祖国有所隔膜。所以,丘念台说:“我为促成一项理想而奔走全省各县市,就是筹组台湾光复致敬团,准备邀集各界知名人士到国内去访问,让他们了解中央和国内同胞对台湾实有深厚的民族爱,在这个大范围之下,原谅部分接收人员的过失;同时也让中央了解台民的爱国热心,以及台民对政府的拥护与敬意;用以加强彼此的联系,进而疏通日据时代所遗留下来的长期隔膜。”
丘先生的话虽然是在六十年前说的,但是,今天仍不无意义。一九四九年后,两岸又隔离了五十多年,其中难免又有些隔膜。由于内战时期两岸长期的敌对宣传,及两岸政府的一些不当的措施,台湾同胞不免还有些人存有对大陆的刻板印象,甚至还有人在煽动,一旦两岸和解而终极统一,又会发生“二二八事件”的惨剧。在大陆方面,也不免有人误会,台湾老一辈受日本殖民统治都是“皇民化”,年轻一辈经李登辉、陈水扁又多失去民族思想而主张“台独”。
所以,我们这次的祭黄陵团,不但是为了完成先人六十年前未能完成的遗愿,也是负有疏通两岸同胞长期分裂所遗留下来的隔膜。
一九四六年,国共内战又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林献堂先生抵南京即发表谈话,婉转的说:“又台湾同胞,怀于往辙,深信内忧为外患之媒,欲免外患,必先无内忧,同人愿望全国,一致团结,同时序与中央充分发挥治权之力而放手建设,目前朝野主张军事统一,政治民主,确为对症良药,台湾同胞,因痛定思痛,愿竭其全力以促其促。”
虽然,今天国共两党,两岸形势已异于六十年前,国共两党也已达成和解,唯两岸和解犹未达成,国家的和平统一更有待努力。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复兴在望。唯无论任何原因,一旦再次爆发两岸内战,必引起外力介入,而破坏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灌园先生“深信内忧为外患之媒,欲免外患,必先无内忧,同人愿望全国,一致团结”之语,至今能发人深省。
至于“台独”问题,我们深信,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进步,和台湾人民的觉醒,“台独”终将成为历史的泡沫。我们是六十年前“台湾光复致敬团”的后人,也必秉承先人遗志,疏通两岸同胞隔膜,促进两岸的和解,团结两岸同胞共同为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谢谢。
二○○六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