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医生和他的"非典"精神治疗与干预
时间:2003-06-19 14:36 来源:
“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非典”,人们在科学研究、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等领域奋起进行抗御、阻击。在这个没有销烟的战场,还有一处不应被忽略的特殊战线,那就是必须克服应激状态下“非典”带来的心理问题。
记者近日采访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医生尹平,在过去的几 个月里,他多次走进“临时病区”,运用精神治疗和干预方法,开出“心药”帮助“非典”患者及医务人员成功地走出“非典”阴影。
逆境中看到人生积极的一面
“第一个病人的死亡给我们每一位医务人员震动很大,当时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哭了……我们当天整夜未眠。而更严峻的是,由于这个病人的去世,使得整个病区的病人尤其是染病的医护人员出现了异常的心理波动,当天凌晨1时30分,几乎同时多间病房的染病医务人员出现了烦躁、大哭、失眠等精神异常,部分病人甚至出现乱语、幻听、幻视……”
这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时病区”负责人赵子文主任的一段回忆。2月中旬,这家医院承担了收治广州市受感染医务人员的重任建立“临时病区”,2月17日收治第一例“非典”患者,没过多久,从外院转入的一名重症患者救治无效去世。医院心理医生尹平接到赵主任的求助电话后,开始经常进入“临时病区”对患者开展心理辅导和治疗工作。
尹平医生说,我接触的第一名患者当时已经基本康复,但由于同房病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受到强烈刺激,在长时间的压抑之后突破了自我的控制范围,突然出现乱叫、骂人、失去理智、吵闹、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他与这位病人接触了长达一个多小时,对病人进行了观察和诊断,并让病人逐渐平静下来。
尹平认为,“非典”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属于应激状态下受多种因素影响产生的,治疗方法也有多种,各人情况均有不同,需要进行个案处理、分别治疗。针对其中一例疑似患者,他成功运用了支持性心理治疗,发挥患者本人的能动性解决自身问题。
一位IT界管理人员从外地出差广州,由于有发热症状一下机场就被作为疑似病例,安排进医院进行隔离观察治疗。进入医院后,他情绪很差,对于治疗强烈抵触。他冲着医务人员发火,自己刚谈了一个3亿元的大项目,因为被困在这里,项目眼看就要“泡汤”了,“我几个亿的损失怎么办?”
尹平从争取患者的认同入手,在谈话中了解他的情况,并设身处地地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状况。尹医生对他说:“这对你是个灾难性事件,现在要解决的是怎么把灾难降到最低程度,你应该换个积极的角度发现其中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你家境贫苦通过刻苦奋斗才有今天的事业,但人生也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总结,通过这件事,你可以更能体会人生,以后把握住更大的机会。”患者有所感悟地说:“是啊,这也是调整步伐的时候,我不能总是跑得那么快。”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谈话,患者逐步接受了尹平“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意义,逆境中唯一可选择的是态度”等观念。第二天情绪明显好转,不久排除疑似、顺利出院。
背后有强大的社会支持
尹平注意到,中午一起吃饭的时候,“临时病区”的医务人员都很压抑,很少说话,更很少看到有人笑。有的护士主动找他聊天,告诉他最近经常失眠、情绪低落、精神疲劳等情况,有两名护士还在工作岗位上晕倒被抬下来。职业的敏感告诉他,医务人员由于压力太大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尹平对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进行了一次正式的集体干预。他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基本知识,指出面对突发灾难时人们出现应激状态的表现是什么,如何去调节自己的心态,注意事项有哪些,要注意休息等,使大家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也给了他们宣泄的渠道。这次集体干预取得明显的效果,“临时病区”的气氛很快就变得轻松多了,久违的笑容也出现在医务人员的脸上。
尹平认为,与其他灾难不同,接触“非典”的人员都被隔离,往往缺乏应有的社会支持。一些医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病人,但有的家人并不理解,也有的担心外界知道后会“另眼相看”,想见亲人又怕把病带给他们。这些矛盾的心态下,同时还处着高强度的工作岗位上,看到因救治病人而被感染的医务人员一个个病倒,总担心有一天轮到自己。工作的疲惫和隔离区内的孤立无援,让医务人员变得格外脆弱。
根据这些情况,尹医生只要一有时间,都会去“临时病区”看望那里的医务人员和病人。尹平说,其实我也就是吃饭时候去跟大家聊聊天,目的就是给予他们感觉到背后的社会支持,他们不是在孤军奋战。这种闲聊的方法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以致于后来大家都乐于见到他的到来,甚至只要看到他出现在病区,站在背后,心里就觉得踏实。
他说,对应激状态的改善,社会支持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医院了解这些情况后,发动其它各科室给“临时病区”发来慰问信,有的科室还自发送来鲜花、果篮,几乎堆满了整个会议室,让医务人员感到了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正视问题重视心理健康
在进行治疗和干预的时候,也有一些病人未能顺利配合。一位50多岁的发烧疑似病人,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出院后会丢掉工作,也怕医药费不能报销,还为妻子的身体而忧虑重重,脾气暴躁,情绪激动,并扬言要跳楼。尹平和这位病人交谈了半个小时,但病人始终听不进去。
无奈之下,尹平只好对他尝试催眠法,帮助他调节呼吸、放松自己,慢慢用语言引导他。因为连日大吵大闹,极度疲劳的病人靠在病床上睡了25分钟,醒过来后情绪稳定多了,也逐步听进医生的劝说,接受建议,最后还对尹医生握手致谢。
尹平医生说,对“非典”患者来说,摆在第一位的首先就是治疗的改善,但是心理治疗也同样不能忽略。据了解,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时病区”除了请来专业心理医生进行治疗辅导,还特别注意要求医务人员改善病房环境,病房内贴有鼓励字眼的标语。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护士保证向患者提供优质的照顾与治疗,并承诺与患者并肩作战,及时向患者通报病情好转的信息,给予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医院共收治了50名确诊病人和65名疑似病人,治愈率达到94%,6月2日,医院最后一名“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尹平医生在3月和5月份针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目前正在进行分析研究。他说,心理健康是保证人体免疫力的重要因素,而“非典”恰恰在考验人们的免疫力。在“非典”治疗过程中,专业的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从这次的实际操作来看,效果也非常好,但从社会上对于“非典”的恐慌来看,我们的工作还远远做得不够。
他说,这次参与对“非典”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心理治疗,使他感觉到“非典”事件更凸显了人们需要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他举例说,今年美国在发兵伊拉克时,随军就带了200名心理医生,可见在应激环境下通过心理疏导保证人们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他相信,政府为“非典”患者提供了非常人道的治疗和关怀,心理健康问题也将日益受到更广泛的重视。(文/广东频道记者 杨霞)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