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杂志社社长郭伟峰今天在武汉举行的 “第六届两岸传媒迈入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时认为,两岸新闻交流的历史与现状说明,两岸新闻交流可以产生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思想力,有利于稳定、推动和支撑两岸关系。在目前两岸关系还没有正常化的时期,两岸新闻交流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
两岸新闻交流取得长足进展
1991年8月,为了解震惊两岸的“闽狮鱼事件”真相,时任中新社记者的郭伟峰与新华社记者范丽青获准前往台湾采访,成为海两岸隔绝42年后第一次入台采访的大陆记者,被认为是“踏出了海峡两岸双向交流的第一步”。郭伟峰认为,从这以后,两岸新闻交流经过了接触期、磨合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两岸新闻界建立了互动、互信、互助的良好关系,相信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新闻交流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性进展,比如“两岸媒体在两岸设立分支机构、合作办报办刊等方面”。
两岸关系的思想力与稳定器
郭伟峰说,两岸新闻交流之门打开之后,带来了两岸之间更多、更客观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彻底改变了两岸长期隔绝导致的两岸人民“鸡犬相闻却又老死不相往来”的环境,沟通了两岸人民的思想与思维,并由此不断产生了新的关于促进两岸关系持续发展的思想力。
同时,因为两岸新闻界长期的交流、信息的充分沟通,有效化解了两岸人民之间存在的许多误解,增加了互信。“所以,不管在台湾还是在大陆,民意没有被政治舆论撕裂,敌意没有被政治舆论操弄。两岸新闻交流对两岸关系起了稳定器的作用。”
比如,民进党上台之后一段间,两岸关系进入一种近乎“盲目的状态”,原来两岸所有的沟通渠道几乎全部中断,在这个“非常危险的时刻”,两岸媒体发挥了重要的沟通作用,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分析,透露了大量的信息,基本上能够使两岸避免误判,使两岸关系始终停留在稳定阶段。“这就是最典型的稳定器的作用。”
两岸关系的推动力
郭伟峰指出,两岸新闻交流不仅是人员的往来,更重要的是内容的传播。两岸新闻交流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推动力不可以低估,因为“两岸关系中几次重大的历史步骤,都是新闻媒体推动的。”比如说,1991年他去台湾采访“闽狮渔事件”真相,就一下子两岸推动了两岸交流的重大突破:“第一,大陆公务人员首次得以因公进入台湾本岛;第二,实现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
他说:此后,“相信很多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出自于两岸新闻媒体的共同推动中。”可以说,两岸媒体已经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如果没有两岸新闻交流,两岸关系的发展动力势必受到严重损害。”
两岸关系的支撑点
郭伟峰认为,两岸关系十分脆弱。目前,两岸执政党的互信没有建立起来,两岸官方层面的交流也没有展开。更加严重的是,统一与分裂的斗争始终贯穿于两岸关系之中,导致两岸关系“危机大、麻烦多”,“官方关系无法成为两岸关系的支撑点”。在这样特殊的状态中,两岸新闻媒体就起到特殊的支撑作用。这种支撑作用表现为“沟通”和“解读”。他举例说,今年四、五月间,连战率中国国民党代表团访问大陆,大陆媒体进行了全程的详细报道。大陆民众通过新闻报道,发现国民党仍然是一个反对“台独”、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政党,尤其是连战的中国意识和情怀令人感动。这次的新闻报道,基本上缓和了大陆民众对长时期以来两岸关系的焦虑和紧张情绪,防止了和平统一方针受到干扰,有力地支撑了两岸关系。
两岸新闻交流之门宜开不宜关
郭伟峰最后说,两岸新闻交流发展到现在,曲曲折折,道路坎坷,但是令人欣喜的是,两岸新闻交流终究担负起了促进两岸关系、稳定两岸关系和维护两岸关系的重任。
但是,两岸新闻交流现在也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所以,正视与重视两岸新闻交流,为两岸新闻交流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这是为两岸民众好,也是为两岸关系好。
他呼吁:“台湾应当迅速恢复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驻点采访,同时,开放更多的大陆新闻媒体到台湾驻点采访,开放香港的陆资媒体设立办事处。”
一句话:“两岸新闻交流之门宜开不宜关。”
(东南广播公司记者闻达武汉报道/摄影)
本文发表于200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