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新闻交流是两岸沟通的重要管道

  时间:2007-11-02 17:34    来源:中国台湾网     
 
     1992年9月,中国和韩国刚刚建交不久,韩国舆论研究所便致函中国社会科学院,希望能够提供中国大陆与台湾间新闻交流的情况。韩国对海峡两岸新闻交流感兴趣,显然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在两岸从对峙走向交流的过程中,新闻媒体起了何种作用,大陆一方的政策、方针是什么。

  在随后短短的10天内, 我和我的两位同事完成了一篇2万字的报告。文内首先回顾了两岸新闻交流的突破。那是1987年9月15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借道东京来到北京,由中国新闻社接待在大陆进行了采访,尽管他们回去后,受到当局的法律追究,但此后台湾记者赴大陆采访成为无法阻挡的潮流。事隔近4年后,1991年8月由于发生闽台渔事纠纷,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峰作为中国红十字会代表的“随行记者”才首次踏上宝岛,但双方均视他们此行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又一年过去。1992年7 月,直到台湾当局通过相关条例,使共产党员赴台的障碍解除,经海协、海基两会反复协商,9月5日,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一行18人到达台北,方才真正实现两岸较为正常的双向新闻交流。当我和我的同事撰文之际,细检一件件往事,最大的感受就是,走到这一步是多么不易。

  1992年以后,两岸的新闻交流日益扩大,形式也多种多样。到1994年,台湾来大陆采访的记者已达3000多人次,大陆赴台湾采访的记者也有约500人次。两岸均认识到在相互沟通和增进了解方面,新闻媒体担负着重要作用,以至在1993年《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中确立了这一原则:“双方同意积极促进两岸新闻界交流,促进新闻媒体负责人及资深记者互访”。之后,两岸新闻界的互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自1995年下半年起,随着两岸关系跌入低迷状态,新闻交流的开展也受到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10年来,两岸的新闻交流尽管一波三折,但它在两岸中所起的独特的桥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先后访台的大陆媒体负责人和资深记者一再指出:新闻媒体的天职是提供资讯,反映民意,促进了解,两岸需要消除歧见,增加共识,故两岸间的“沟通”重任自然落在媒体身上。随着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各领域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日益拓展,新闻媒体不仅要忠实反映这种联系和交往,揭示互补之需,而且应该营造好的舆论,推进这种联系和交往。基于这种认识,大陆方面始终对台湾新闻媒体敞开方便之门,不仅大陆有重大事件发生时台湾记者可随时来采访,连大陆最高政治层面的重要会议——中共党代表大会和人大、政协会议也早都对台湾记者开放。台湾记者来大陆采访,申请渠道通畅、手续简便,没有任何问题,一些台湾媒体事实上已处于在大陆常驻的状态。到1996年底,台湾来大陆采访的记者近5000人次,数倍于大陆记者赴台采访人数。为了向台湾记者的采访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服务,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国务院台办于1996年12月1日颁布了《关于台湾记者来祖国大陆采访的规定》,进一步体现了大陆方面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的诚意。

  毋庸讳言,由于两岸长期隔绝,且体制、理念不同,新闻交流中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但只要双方都站在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发展与腾飞的同一立场,以两岸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就能够沟通并不断达成共识,做到长相知,不相疑。为此,新闻媒体的报道应周全、客观、准确。大陆新闻界访台第一人的郭伟峰以自己深切地感受一言道出双方媒体应抱的原则:报道要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和有利于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相互团结,在采访中,两岸记者都应有一种高尚的人格——彼岸是我的土地,是我的兄弟姐妹,是我的爱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出真正的好新闻。

  在人类迈向新世纪的时刻,两岸交流应有大手笔。今天我们评价历史,明天历史评价我们。愿两岸新闻界更加努力!

  此文获海峡之声广播电台1997年举办的《话说两岸交流这十年》大型征文活动一等奖

作者:闵大洪

 
编辑:李艳波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