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锺维平
十五年前——1991年8月12日下午,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与中新社记者郭伟峰从北京经香港飞抵台北桃园机场,引起了全球传媒的巨大轰动。这两名因两岸发生一起渔事纠纷而得以进入台湾进行了12天采访活动的祖国大陆记者,成了全球聚焦的新闻人物。因为他们是两岸相隔40多年后,第一次进入台湾的祖国大陆记者,为两岸新闻交流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随着他们在台北街头迈动的脚步,两岸新闻交流的大门因此打开。
时任台湾海基会秘书长的陈长文评价道:范丽青、郭伟峰的一小步,是两岸关系的一大步。台湾媒体也评论说:“范、郭不但为两岸新闻交流跨出历史性的一步,也将使海峡两岸的互动关系迈进另一新阶段。”历史证明,当时的预测是对的。
时隔15年后,今天再作回顾,当令人感叹:两岸新闻交流从此迈步,多有无数障碍,也曾蹉跎徘徊,但终究不断向前。在两岸新闻交流迈出第一步之后,两岸之间无数的第一步不断迈出,两岸各个方面的双向交流的关系也在这一步又一步之中,走过15年,越走越近,一直到今天。
15年后的今天,再来全面回顾与审视两岸新闻交流的意义,当可发现,意义是重大的、全面的,其中有3个方面是格外突出的。
第一,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事实已经证明,两岸新闻交流在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方面的作用是重要的,也是显著的,尤其是在两岸关系长期不正常的状态下,两岸新闻媒体在相互的采访交流之中,肩负起两岸沟通、认知、释疑解惑的重责大任。新闻记者是站在时代船头的瞭望员,是了解社会民情的尖兵,也是两岸同胞感情的传递员,透过记者的笔端,使隔绝近半世纪的海峡两岸之航船终能不脱民意与时代潮流的航程。十五年来,两岸关系虽跌宕起伏,但始终在曲折中向前发展,而两岸的新闻媒体,也持续不懈地发挥着特殊的舆论推动作用。
第二,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民众相互了解、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两岸新闻交流15年来,两岸大量的记者互相到彼岸实地采访,无数的新闻报道作品在两岸媒体刊载、传播。由于两岸隔绝多年,至今仍政治对立,绝大多数的台湾同胞要认识大陆,绝大多数的大陆民众要认识台湾,目前最主要的仍是靠各自的媒体报道。15年来,两岸民众通过新闻媒体,越来越读懂了对方,越来越密切了感情。两岸民众从完全陌生,到感情接近,两岸新闻媒体的双向交流功不可没。
第三,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桥梁。15年来,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架设了两岸文化交融汇合的桥梁。通过新闻媒体的沟通与传播,两岸文化关系更加密切,更加不可分割。与此同时,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面貌,透过两岸新闻报道,传递到台湾岛内,为台商大陆创业发展,为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架设了传递商机、促进共同繁荣的桥梁。
当然,两岸新闻交流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台湾当局对两岸新闻交流的态度一直是消极被动、百般阻挠,造成目前两岸新闻交流严重失衡,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只相当于同期来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的二十分之一。特别是台湾当局无故停止了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赴台驻点采访,至今没有恢复,更是严重影响了两岸新闻交流的正常发展,引起了包括台湾新闻界在内的两岸新闻界的普遍不满。但我们相信,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以在交流中解决的。更重要的是,两岸要从以民为本,以两岸民众共同利益为重的高度来看待两岸新闻交流的作用。已经去世的台湾著名报人、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当年在接待范丽青、郭伟峰时,语重心长地表示:希望两岸经由新闻交流增加彼此的认识,透过互动建立互信的基础。15年后,两岸新闻媒体的双向交流,已经走近了余纪忠先生这样具有远见和高度的目标。
为了推动两岸新闻交流,两岸新闻界人士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走出第一步,是何其的艰难。台湾自立晚报的记者李永得、徐璐,冒着坐牢的风险,走出了台湾记者到祖国大陆采访的第一步。范丽青、郭伟峰的第一步也走的异常艰难,是突破了重重的政治障碍,才获得成功的。他们走出的不是自己的一步,而是两岸关系超越障碍、迅速向前的时代一步!
国务院台办新闻局负责人曾表示,新闻交流应该成为两岸各项交流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祖国大陆方面将一如既往,继续积极推动两岸新闻交流。两岸新闻交流的前景是乐观的。
今天,我们回顾大陆记者访台的第一步,总结15年来两岸新闻交流的经验,展望今后两岸新闻交流的发展,我们更加坚定两岸推动新闻媒体交流,继续扩大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的信心,将有利于发挥新闻媒体在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舆论推动作用。
两岸新闻交流,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