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两岸新闻交流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时间:2007-11-02 12:50    来源:中国台湾网     
 
   摘要:

  本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与台湾的新闻交流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总结了每个阶段的特点,以及每个阶段新闻交流与两岸关系互动的影响。然后,具体分析了两岸新闻交流对两岸关系的良性影响作用。本文认为,新闻交流可以产生有利两岸关系发展的思想力,有利稳定、推动和支撑两岸关系。在当前两岸关系尚未正常化时期,两岸新闻交流作用特别重要。

  关键词:两岸关系  两岸新闻媒体  两岸新闻交流

  1997年10月,台湾陆委会编辑出版的一本研究文集《跨越历史的鸿沟:两岸交流十年的回顾与前瞻》,其中刊登了一篇研究两岸新闻交流的文章。该文在全面探讨了前后10年的两岸新闻交流状况后,得出有沟通就有了解,两岸新闻交流之门宜开不能关的重要结论。这个结论,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两岸新闻交流的过程

  两岸新闻交流史,源远流长,但如果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且以1991年两岸实现双向新闻交流开始作为开端,则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接触期(1991年至1995年)

  在这4年中,是两岸新闻媒体的接触期,从完全陌生,到开始合作,4年中走
过了十分重要的路程。在这个时期,两岸新闻媒体都处在接触的发烧期、互访的频密期。虽然时间短,互相了解还不深入,但是两岸新闻媒体构建了稳定的接触架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两岸新闻媒体从互相抹黑的批判时期走出来了,客观的、务实的、全面的新闻报道观基本在两岸新闻媒体之间建立起来了。

  磨合期(1996年至2000年)

  因为台湾政局的重大变化是在这4年中完成的,国民党大分裂、丢失政权,民
进党执政,导致两岸关系进入紧张对峙期。而且这5年中,台湾的支持民进党的绿色新闻媒体正式诞生,且发展很快,使得原来两岸新闻媒体交流中不存在的障碍出现了,如一中原则问题,不仅影响到交流,也影响到言论、新闻报道,蓬勃的双向的新闻媒体人员交流热暂时降温了。但是,两岸新闻媒体的实质交流更加深入。两岸的新闻交流法规在这个时期基本成形,1996年12月1日,国务院台办公布了《关于台湾记者来祖国大陆采访的规定》。台湾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撤除障碍,如放宽大陆记者赴台的身份等等。两岸的新闻媒体交流排除了绿色媒体,或者说绿色媒体不参与两岸新闻交流,所以两岸新闻交流没有停滞,磨合是成功的。

  发展期(2001年以后)

  经历了两岸关系最困难的时期后,两岸新闻媒体迎来了交流合作的发展期。有两个数字,表明了交流进入了更高层次:

  1)至今台湾新闻媒体来大陆采访人员累计首次突破1万人次。(注1)

  2)2001年台湾批准4家大陆新闻媒体赴台驻点采访。此前,大陆累计批准13家台湾媒体在大陆驻点采访(注2)。

  相信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两岸媒体在设立分支机构、合作办报办刊等方面会有突破性进展。如果2008年台湾能够实现政党轮替,两岸新闻交流的势头一定更好,一定能走进更高层次。

  在两岸新闻交流的进程中,1991年至1995年之间的接触期至为重要。此时期两岸新闻界交流之密集、交流之深入、交流之高层次,都是历史以来罕见的。两岸记者的双向采访参观,两岸新闻媒体共同举办经济贸易研讨活动,两岸新闻界高层深入交往,以及两岸新闻理论的学术交流,都是在这几年实现的。可以说,两岸新闻界后来的互动、互信、互助的牢固基础,就是在这几年中打下的。

  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的思想力

  何谓思想力?在此指的是促进两岸关系持续发展的思想动力。这种促进两岸交流的思想力,不是凭空而生的,需要经过信息交流、信息沟通,乃至思想踫撞与交汇,最后才能由共识进入到共同发展的思想力出现的阶段。

  两岸新闻交流之门打开后,给两岸之间带来了什么?大部分人会认为,带来了两岸的更多更客观的信息交流。这是肯定的。此外还有什么呢?最重要的应该是带来了两岸民众的思想、思维的沟通和交流,并且由此产生新的关于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思想力。

  两岸的长期隔绝,使两岸民众处在一个鸡犬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的环境之中,彼此非常陌生,误解不断,对两岸关系未必是有利的。所以,通过两岸新闻交流沟通双方民众的思想、思维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

  举例而言,在两岸新闻交流之前,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水果市场不甚了了,经过长时期交流后有了全面的认识,这是思想、思维活动。当大陆决定零关税进口台湾水果,而台湾政府不同意的时候,台湾民众起来抵制,坚决要求拓展大陆水果市场。这就是从思想、思维升华而产生的思想力。通过新闻交流沟通两岸思想、思维,并且产生思想力,并不能一蹉而就,注定要走过长期的历程。
   
  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的稳定器

  近20年来两岸关系最危险的时期,大致有这么几个:1995年李登辉访问美国;2000年民进党选举获胜,台独政党执政;2004年枪击事件后,民进党再度执政。几次重大危机发生后,两岸关系从最激烈的动荡中,最后缓和下来,原因非常多。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使大陆最终能够容忍克制。维持现状的民意,也迫使民进党及分裂人士在最后止步不行。

  然而,新闻媒体的长期的交流、信息的充分沟通,在两岸民众心目中确定的地位十分重要,两岸民众彼此通过传媒的互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不会完全受情绪煽动。因为互相了解,两岸新闻媒体大多能够理性报道,有所克制,绝对没有火上浇油。所以,不管在台湾还是在大陆,民意没有被政治舆论撕裂,敌意没有被政治舆论操弄。两岸新闻交流对两岸关系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2000年民进党赢得选举后,两岸正式与非正式的所有沟通管道全部中断,连海基会、海协都停止接触了,两岸处在盲目状态,互相不明情况,这是非常危险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两岸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沟通作用,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分析,透露了大量信息,基本上能够使得两岸当局避免误判,使两岸关系始终停留在稳定阶段。这就是最典型的稳定器作用。

  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的推动力

  两岸新闻交流不仅是人员的往来,更重要的是内容的传播。两岸新闻交流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推动力不可以低估。两岸关系中几次重大的历史步骤,都是新闻媒体推动的。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1991年8月的闽狮渔事件,因为两岸渔事纠纷,大陆派出了红十字会两名官员以及新华社、中新社两名记者赴台,此举一下子就推动了两岸交流的重大突破:1,大陆公务人员首次得以因公进入台湾本岛。2,实现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

  两岸新闻媒体,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如台北中国时报与北京的中新社,在1990年代连续举办多次两岸经济贸易研讨会,以此为桥梁,大陆的部长级官员、著名经济学家、企业家得以入台,亲自接触瞭台湾。相信很多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出自于两岸新闻媒体的共同推动中。

  如果没有两岸新闻交流,两岸关系的发展动力势必受到严重损害,后果不堪设想。

  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的支撑点

  两岸关系是十分脆弱的,因为两岸执政党的互信没有建立起来,两岸政府层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来。更加严重的是,统一与分裂的斗争贯穿在两岸关系之中,两岸关系中,危机大、麻烦多、问题重。所以,官方关系无法成为两岸关系的支撑点。在这样特殊的状态中,两岸新闻媒体就起到了特殊的支撑作用。

  沟通,是两岸新闻媒体起到的重要的支撑作用之一。两岸之间,隔阂太深,沟通是至为重要的。经贸交流、文化交流等等,都是在沟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新闻沟通。

  解读,也是两岸新闻媒体起到的重要的支撑作用之一,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两岸间有责任、有能力的新闻媒体重要的任务。对峙中的两岸,只有新闻媒体才能有效地解读。

  2005年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大陆对媒体的新闻报道采取了完全公开、全面开放的政策,连战的演讲、访问、会晤等等,全部报道。大陆受众通过新闻报道,发现国民党仍是反对台独、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政党,尤其是连战的大中国意识、情怀,令人感动。这次的新闻报道,基本缓和了大陆民众对长时期来对两岸关系的焦虑心态和紧张气氛,防止了和平统一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同时也有效遏制了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借台湾问题蔓延,有力地支撑了两岸关系。

  结语

  两岸新闻交流至今,曲曲折折,道路坎坷,但是令人欣喜的是,两岸新闻交流终究担负起了促进两岸关系、稳定两岸关系、维护两岸关系的重任。

  但是,两岸新闻交流现在仍然面临诸多困难,所以,正视与重视两岸新闻交流,为两岸新闻交流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这是为两岸民众好,为两岸关系好。台湾应该迅速恢复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驻点采访同时,开放更多的大陆新闻媒体到台湾驻点采访,开放香港的中资媒体设立办事机构。大陆则应该更加全方位为台湾记者采访创造优良条件,早日批准台湾新闻媒体在大陆设分社。

  两岸新闻交流之门宜开不能关。这句话,今天的两岸仍然要珍惜之。

注释:
注1:新华社2005年8月30日电讯稿
注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2005年6月29日新闻发布会实录

参考文献:
《跨越历史的鸿沟—两岸交流十年的回顾与前瞻》
台湾大陆委员会编着发行  1997年10月出版

《中国台湾问题》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8年9月出版

《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
吴高福  郭伟锋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年1月版

作者:郭伟峰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国评论新闻网总裁)

 
编辑:李艳波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