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李维一:两岸新闻交流需要更加开放的新思维(2003.08.07)

  时间:2007-11-02 11:02    来源:海峡之声网     
 
 

  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记者三峡联合采访活动”2003年7月16日落下帷幕。在为期一周的联合采访活动中,两岸记者见证了三峡水库的二期工程建设、了解了蓄水之后的水库发电情况以及三峡环境及文物保护情况,并参访了长江沿岸的特色企业及移民新城。在采访活动结束的时候,本台记者就本次活动的主旨、行程安排及意义等问题专访了代表团团长李维一先生。李维一先生在充分肯定组织这次活动的成果之外,也对两岸新闻交流提出了新的希望,他强调:两岸新闻交流需要更加开放的新思维。

  景:李团长,海峡两岸记者三峡联合采访团的活动已经宣告结束了,在这时候回想一下组织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否已经实现?

  李:海峡记者联合采访的活动坚持了多年,这是第五次。在两岸的交流过程中,新闻媒体之间的交流对于加强两岸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组织过西北联合采访,长江三角洲的联合采访、西南地区的联合采访、三峡的联合采访,应该讲,第一次采访活动就是关于三峡的。那是1992年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决定建设三峡水库之后的当年,也是这样沿着三峡进行的。当时也是因为准备上马建设,采访问题比较多,这次是在三峡水库二期工程135水位的蓄水,在二期工程基本结束的情况下,再次组织两岸交流。这次行程中,除了我们在重庆市的采访以外,我们有四天四夜在船上的共同生活,零距离的接触,一起上岸采访,还举行了联欢,两岸记者之间彼此还进行了采访。这为两岸记者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密切了两岸新闻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我也观察到,两岸记者除了共同的新闻工作规律之外,还有各自特色和工作方式,不同的工作的特点,这也是彼此交流、彼此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两岸记者之间的了解和友情。结束时,我看到两岸记者都有些依依不舍的。

  同时通过两岸记者的联合采访这种方式,使台湾记者和大陆记者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年梦想的一个奇迹的实现。三峡水库最早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构想。1949年以后,毛泽东主席,中央政府也对三峡工程进行了多方面的一些论证。毛主席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今天高峡平湖终于出现了。两岸的记者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看到了这样一个工程,也都亲身的见证它,采访它,也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基本达成了我们最初的目的。

  景:作为参与此行的一名记者,我也发现,这次行程非常的紧凑,而且也很特别,那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当时安排这个行程的时候,有什么考虑?

  李:行程是根据我们工作以来的经验安排的。一个,我们尽量减少形式主义的东西,避免重复化,比较死板的活动。我们尽量要求对方把各种材料以书面形式写出来,节约出来的时间,让记者以提问式的方式进行采访,形式活泼,尽量避免坐下来长篇大论那种介绍。从我们来讲,这是一种采访方式,是符合新闻规律要求的改变。十六大以后中央政府提出新闻工作要“三贴近”,也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这次两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就贯穿了这样一个方针。我们大家也注意到,尽量把时间留给自己,减少礼仪上的一些东西,尽量把他们带到实际中去,多看、多问、多拍摄。说到安排上,地区台办给了很大的支持,当然有的地方可能好一点,有些地方还是形式主义一些。但总的来说,还是基本体现了新闻记者的一些要求。

  景:因为三峡工程本身这个工程本身是非常巨大而复杂的。我想每个记者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他的报道可能也有不同。那么,我想难免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报道。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李:这个负面看怎么去理解。在我们的报道中,在两岸记者交流采访中,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说,大家应该尊重职业道德,也就是实事求是、客观。一路走下来,你可能也注意到了,从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三峡工程总工程师陆佑楣和湖北省的领导在这次采访中都讲了,工作当中还有很多问题,欢迎两岸的记者,多提供一些建议。就三峡工程来说,这样大的一个工程,从九二年开始,经过十年的建设,二期工程完工,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任何一项工作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性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报道出来目的是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完善、更加好。那么,这些报道我想都是实事求是的。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些垃圾的问题。实际上无论是重庆市,还是坝区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处理这些问题。但是,这本来就是一些实际的存在,因为汛期的原因,或者说也可能有些方面工作还不到位,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但对于这些事实的报道本身是实事求是的。如果是一种捏造性的,歪曲的这样的报道,我觉得也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我想作为我们的联合记者采访团来说呢,大家还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采访和报道的。

  景:李团长,刚才您也提到了你对新闻工作的一种看法,我觉得您其实也提出了一个新闻报道的方向问题,通过对最近一系列具体新闻事件报道的观察,有些海外媒体评价说,中国的新闻报道越来越趋于开放。您认为是这样子的吗?

  李:我认为是这样的。一件坏事的发生并不能把我们各方面的工作都否定掉,这是客观的事实。所以,一个事情发生之后,我们要思考怎么能够把它及时的客观的报道出来,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情况,促进事件更好的解决。这也是中央的有关宣传部门为受众服务而一直努力的方向。我觉得这个方面积极因素很大,可以澄清错误报道,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新闻报道首先就是按照新闻工作规律来工作。

  景:您怎么看待涉台新闻从业人员扮演的角色?

  李:我想两岸之间多少还是有一些隔阂。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加强两岸的交流和沟通,消除这层隔阂,进一步促进两岸人民了解。这就是一个积极的角色。如果说片面的、局部性的或者是受商业运作的影响,不客观地报道或炒作一些新闻,加深两岸的隔阂,这是不负责的,也不符合两岸民众的根本利益。

  景:今天你是以一个采访团的团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个角色和你作为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是不同的。那么,你此时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感受呢?

  李:作为发言人,我是代表我们政府,对台工作部门接受记者的提问、回答问题,那么这次作为采访团团长,虽说我本身不是记者,但是我总感觉和大家是站在同样一个平台上。不同的是,作为团长,我思考的是怎么样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更好完成采访任务。这样一种方式增加了彼此的了解,或者说增加了大家互动的关系,反过来,对于我们搞好新闻发布工作,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我对这一点的印象比较深。

  景:您刚才也提到了,两岸记者联合采访这样的活动,已是第五次了。那么,如果让您对今天两岸交流模式做一个概括,您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李:我觉得这是一种两岸交流的形式,对我们来讲,可以说一年比一年办得要好。这种方式适应了形势的需要。同时我们地方台办的部门都表现出比较高的热情。你可能也感觉到了,无论到什么地方,无论是接受你们的采访,介绍情况,还是一些接待安排工作,都表现一个很大的计划性。实际上,我们这种联合采访的形式,很受大家欢迎,现在就有记者在问,下一次联合采访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地方进行,有的还提出了很多的建议。这样的话,我们还会积极的一点一滴的做下去。

  景:也就是说,这样的交流活动会继续推动。那么,您对两岸未来新闻业者之间的交流有何期待?

  李:这是两岸新闻工作的一种。两岸交流形式很多。两岸媒体记者的相互采访、重点新闻事件的采访、有关专题的采访,每年进行很多。今后还有一个期望就是能够实现两岸记者的长驻。台湾新闻界对此也表现出了积极性,我们也在考虑这样的一些问题,等条件成熟了以后,我们希望能够经常性地实现两岸的新闻交流,让新闻报道更加的规范、更加的及时。

  景:那么达成这样的愿望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呢?

  李:新闻交流是双方的、双向的。现在在两岸新闻交流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平衡的现象。比如说;我们大陆对台湾的一些媒体来驻点采访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只要通过审核,符合要求的,就能来。而大陆方面赴台湾的媒体驻点现在只有四家,同时对两岸新闻交流上也设置了一些障碍。我希望能够尽快地解除这些障碍。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我也希望有一个好的氛围来创造这样一个条件,也希望台湾方面拿出更积极的态度,来共同推动。

 
编辑:杨云涛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