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西藏高原,繁花处处,气候宜人。从8日至16日,圣地拉萨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热情的藏族同胞为记者们打开藏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宝库,两岸的记者们尽情地浏览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宝藏;采访西藏自治区负责人、寺庙僧人、博物馆管理人员;参观工厂,访问农家,度过了难忘的一周。
撩开神秘的面纱
“收获很大,令人难忘。”这是记者们在恋恋不舍地离开西藏时表达的共同感受。尤其来自台湾新闻媒体的团员们,他们是雪域高原敞开门扉迎来的第一批宝岛的记者。 热情的藏族同胞和自治区的有关负责人毫无保留地向记者们展示那些一向带有神秘感,甚至少有对外开放的珍贵历史文物和资料,打破惯例让记者们尽量拍摄攫取宝贵的镜头和画面。在大昭寺,喇嘛尼玛次仁详细介绍了藏民族的历史、藏传佛教的由来和流派,介绍了藏民族的英雄松赞干布、被尊立为“白度母”的文成公主,以及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把记者们引入一个令人神往的历史和宗教境界;在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管理人员向记者们展示了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甚至打开不对外开放的第十三世达赖的灵塔等金璧辉煌的殿堂,展示了从宋代以来所收藏的千尊佛象、浩如烟海的经书等,让记者们亲眼目睹西藏自治区文物所得到的令人信服的良好保护;在扎什伦布寺,记者们首次参观并聆听了僧人早课、密宗僧人早课以及西藏僧人独有的“辩经”活动,参观了十世班禅大师的灵塔以及寺中世界最大的“强巴佛”(或称未来佛、弥勒佛)像,让记者亲身体会西藏僧侣的现代生活…… 一直扛着摄像机,不顾高原反应前奔后跑忙于埋头拍摄的台湾TVBS电视公司记者江国鼎说:“一路非常兴奋。受到西藏风光和人文的感染,再累都不觉得累,拍再多都不觉得多。以前总觉得西藏很神秘,来了就不神秘了。”他说他曾到过达赖在印度的住地、还和达赖握过手,“可是,没什么感觉。”他笑着说:“不像到了这里,使人亢奋,也为藏民族的宗教精神、文化传统所感动。西藏真正的宗教精神文化都在这里。我认为达赖应该回来。”
月的飨宴 在西藏过中秋节,是记者们所神往的。采访行程巧遇中秋,自治区的陪同人员体贴地为记者们准备了月饼、瓜果、西藏啤酒,请来了拉萨市歌舞团的演员为大家表演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区政府台办、新闻办的负责人和记者们一起联欢。 在国家一级艺术家达珍女士美妙的藏语歌声中,海峡两岸的记者纷纷情不自禁地互相采访,谈起自己的感受来。台湾东森电视公司的蔡婷玉说:“西藏是中国离月亮最近的地方!第一次在西藏过中秋,很感谢为我们准备了这么好的节目,很高兴,也感到很不平凡,此行令人难忘。” 台湾《中国时报》记者林照真回忆起自己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采访的经历。她说:“我走访过新疆、内蒙古、云南,这次又到了西藏。我非常喜欢少数民族同胞,他们豪爽、纯朴、热情,令人难忘。到新疆时,是随台湾原住民(高山族)访问团一起去的,他们与新疆维族同胞在一起非常亲热,一起歌舞,一起喝酒……” 刚刚在日喀则度过生日并接受大家祝福的台湾“中华电视公司”记者张秀曼说:“我又在这里过生日,又与大陆记者和藏族同胞一起过中秋,真是令我感动和难忘。我认为,两岸新闻交流很重要,通过同行之间的沟通,更能增加相互的认同感。通过这次采访,也更增加了对西藏的了解。希望今后不仅是新闻同行有机会沟通,两岸人民也能有更多的机会更深入地加强交流。” 来自北京《经济日报》的记者赵兹也受到了多位同行的争相采访,因为他的经历最特别,至今已经有三次中秋节是与台湾同行们一起度过的。他说:“我对此终身难忘。一次是1992年首次赴台湾交流,恰遇中秋节,我们与台湾记者们联欢,开怀畅饮,交流团中的一位团员在台湾的亲戚也尽数赶来和我们欢聚一堂;第二次是两岸记者到南麂岛的采访活动,又再一次在海边共同赏月,倾听大海涛声;而这次我又再次和台湾同行们在高原度过这个传统佳节,我深深地感到,两岸隔阂是暂时的,同胞之情是永恒的,我们的心一定会跳到一起的。” 夜将深,月高挂,两岸记者们兴高彩烈地与歌舞团的演员们手拉手跳起欢快的西藏舞步,乐声笑声融成一片。“要沟通才能促进了解,要聚会才能减少误会。”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记者康子仁这样说。
多了一个“参照系” 由于受到一些国际反华宣传和台湾当局政策的影响,采访团中的台湾媒体记者大多数只接触到外国媒体报道中的西藏,他们中还有不少记者曾经为了报道台湾当局邀请达赖访台的消息而到过达赖集团在印度的住地,采访过达赖。这次到西藏实地采访,才使他们恍然觉得,过去对于西藏采访报道的眼界是否太窄了?! 蔡婷玉说:“过去接触到的西藏信息都来自达赖那边和国外的报道。我这是第一次接触到西藏实地的情况,所看到听到的一切,大多是过去无法想象的。”蔡小姐一路都在构思如何把此行的采访成果转化成新闻专题报道。她说想让观众看到西藏的原始风貌;想报道西藏寺庙的特色;想介绍文成公主入藏所带给后世的影响,当然也会报道这里痛批分裂的声音。“我们所看到的,将经过我们的拍摄、合成和思考传递给观众。” 台湾《劲报》的记者杜圣聪除了勤于采访外,还勤于购买有关介绍西藏的书籍,一路下来,买了不下七、八本。他说,“此行对我的西藏观念多了一个参照系。以前我从未看到过西藏风貌实况,因为台湾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他还说:“我比较注重人与人的互动,我看到西藏豪华、富贵、精美的神像,但我觉得喇嘛们的‘辩经’更精彩。我希望能搜集到更多的资料,使我能顺利地写‘辩经’的专题报道”。杜圣聪在西藏博物馆参观时,花360元买下了厚厚一大本的《西藏博物馆文物精华荟萃》。他说:“很值得,因为里面有很珍贵的资料。比如我在博物馆、档案馆参观时,看到西藏民主改革的那一段,陈列有达赖当年致毛泽东的信,和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写给达赖的信,等等,都是珍贵文物,但隔着玻璃框,拍不下来,有了这本书,我就不会遗憾了。” 台湾“中央通讯社”的记者刘正庆也讲述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我最想了解台湾方面、中共方面,以及达赖集团对西藏政策的差异。过去我接触到的资讯总让我们比较同情达赖的处境。经过这次采访,我的看法有所改变。我想过去台湾或者欧美国家看西藏都是横向比较,以自己的生活水平、发展程度来看西藏,但今天我觉得这是不对的。看西藏还应该要纵向比较,从西藏的历史纵深看今天的西藏,就会更客观一些。我想这是我此行收获最大的一点。”不过,刘正庆也表示,他还有困惑不解之处。他认为他此行采访接触到的信息,与过去接触到的信息都是对立的。他说:“一周的时间太短了,我希望今后仍有机会更深入地前来采访。” 在采访西藏的啤酒厂、矿泉水厂、办有孤残儿童福利学校的藏香厂、藏药厂等单位时,台湾记者们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希望西藏能得到更快发展的急切心情,他们甚至很想向自治区提出建议,建议加快发展西藏旅游业,引进人才开发西藏传统工艺制品,并使之现代化,成为旅游业配套发展的重要产品…… 情是自然流露的,话也是一路叽叽喳喳议论中随口说出来的。但这就是海峡两岸记者西藏采访之行宝贵的收获。
(来源:新华社 2000年09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