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呼和浩特7月17日消息(记者李志勇 刘红卫)7月18日上午10时,第二届全国网络媒体内蒙古行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一线的记者队伍抵达包头市。
包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汉忠出席新闻发布会并致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政研会办公室张维处长出席会议。包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孝主持新闻发布会。包头市经委副主任马永利、包头市文化局副局长郝贻斐、包头市旅游局副局长方金良出席发布会并作相关新闻发布。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汉忠对网络媒体的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就包头60年来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向网络媒体的记者作了介绍。
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也称鹿城。包头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辖9个旗县区和1个国家级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人口246万,其中城镇人口180万,有蒙、汉、回、满等43个民族。
包头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种矿藏74种,尤其是金属矿藏储量较为丰富。全市铁矿石储量为17亿吨,稀土的工业储量约为1亿吨,占世界62%、全国87%,素有“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的美誉。包头境内及周边地区煤炭储量达2300亿吨,天然气储量达7000亿立方米。早在6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包头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此设九原县,秦设九原郡,西汉改称五原郡。悠久的历史,多民族的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包头是中原通向蒙古高原的重要通道,是草原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交汇之处。境内有赵长城、秦长城等历史文化遗址和五当召等藏传佛教圣地。
解放前,包头还只是一个人口不足8万、仅有63株行道树、43盏路灯、6家手工作坊的塞外小镇。1949年9月包头和平解放,1950年2月包头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随着国家“一五”、“二五”期间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包头已逐步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0.75亿元增加至2006年的1010.1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71.4:13.3:15.3调整为2006年的3.5:54.2:42.3,财政收入由1952年的0.04亿元增加至2006年的130.12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由1980年的486元和195元增加至2006年的15211元和5338元。
近年来,包头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建设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和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战略,着力构建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稀土、煤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包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汉忠最后表示,60年来包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后包头一定要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面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包头的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据包头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永利介绍,包头市党政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全局,大力实施“扩大总量、加快速度、提高收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多、负担重的老工业基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十五”以来,包头经济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200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0.1亿元,财政收入130.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0亿元,分别增长18.5%、27.4%、12.5%,经济总量在西部47个城市中位居第4位。特别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0.3亿元,是2000年的5倍;综合效益指数达206.7,同比提高35.7点,比2000年提高111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据包头市旅游局副局长方金良介绍,近年来,包头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 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要求“把包头的旅游业做大、做活、做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精神,包头市各级旅游主管部门 积极实施精品战略,努力提升旅游产品形象,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使我市旅游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五”期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27.45 亿元人民币,位居全自治区各盟市第三;2006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365.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2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4.37 %和46.59%。其中,旅游总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10亿元的3.9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427.5亿元的9.41%,旅游业已成为包头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包头市文化局副局长郝贻斐就包头市文化方面的情况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包头市委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后,包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把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全市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多年来,包头大力实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战略思想,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提高建设文化大市的能力,紧紧围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大市这一中心,努力打造干部和专业人才两支队伍,不断强化精品、改革和大文化三种意识,大力实施精品带动、人才兴文、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设四大战略,开创了包头文化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局面。现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图书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博会展业、艺术教育培训业、出版印刷业和文物古玩、艺术品市场等在内的10大类、30余项文化产业体系。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各类文化经营场点达1255个,从业人员5000余人。固定资产累计投入3个多亿,年产值1个多亿。特别是近两年,文化市场呈现出档次逐步提升,规模不断扩大,新的经营形式不断出现,经营和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和繁荣的可喜局面。以文化市场为载体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包头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丰富和满足全市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共13家媒体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