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的深入,内蒙古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内蒙古现象”正在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们惊奇为何一个偏远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短短几年发展速度竟出人意料地进入全国发展的前列。
这当然是内蒙古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能源战略西移机遇的结果,同时,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战略的实施,草原文化大放异彩,也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振奋了内蒙古人的精神草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英雄主义精神。以前,内蒙古给外界的印象是地广人稀、地大物博、落后贫穷。“十五”期间,我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短短的几年,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如经济增速、人均GDP等均由全国排名后列而上升为前列。特别是乳业技术以及科技含量都领先世界水平;羊绒、羊肉等农畜产品产量位列国内同行榜首;煤炭储藏量居全国之首,开采量居全国第二,并拥有全国最多的煤矿企业。风电装机容量目前位列全国第一,电网建设速度既快又好。目前,我区已成为科技、人才等要素流入区,人们把内蒙古称为“一匹黑马”。进入“十一五”,内蒙古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英雄主义精神,提出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不再当二传手,要争当冠军,因为特色就是形象、就是市场、就是竞争力。
正是内蒙古草原天然、无污染、绿色的特性及我区丰厚的草原传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成就了我区一批驰名品牌,蒙牛、伊利、蒙古王、草原兴发、小肥羊等,这些拥有著名品牌的企业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主力。
内蒙古著名学者潘照东说:“实施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战略,弘扬草原文化以来,带动人的观念的巨大变化,凝聚了人心,振奋了内蒙古人精神,使国人乃至世界重新认识了内蒙古,内蒙古人腰杆子硬了。”
曾几何时,人们片面地认为沙尘暴是我区一些地区破坏生态造成的。其实自古以来草原民族就有保护生态的历史与习惯,创造了绝无仅有的生态文化,他们崇拜“长生天”,敬畏大自然,保护生态。长期草原文化生态观的熏陶,加之各级政府生态保护建设的力度,内蒙古生态状况发生根本性改观——
生态文明的普及促进生态经济
牧人们有这样一条谚语:“苍天就是牧民眼里的活佛,草原就是牧民心中的母亲。”在蒙古族300余部英雄史诗中,显现出英雄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草原生态。在成吉思汗颁布实施的《大札撒》中对破坏生态的行为处罚非常严厉,如遗留余火烧毁草场,全家要受到从重惩处。所以自古以来,草原民族就有保护生态的历史并成为了习性。
2000年以来,内蒙古逐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先后投入近200亿元,7年来,内蒙古的生态建设治理速度从当时的每年700万亩提高到每年1600多万亩,生态治理速度已超过沙化扩展速度,并呈现出“整体恶化得到遏制,局部好转”的好势头。大兴安岭地区直接、间接经济效益前所未有,据了解,“十五”期间,通过休牧、轮牧等方式,全区可利用草原达到90%以上。生态恢复带来了林业新产业的兴旺,也使我区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内蒙古大草原”旅游品牌响誉全球。目前,我区已初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产业,文化要经济来促进,经济要文化来推动。”内蒙古拥有丰富、独特的草原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即文化资本,这一资源正成为推动我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特别是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的——
文化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有学者预测,文化产业作为世纪之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它将与高新产业齐头并进,成为内蒙古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牵引力。
数千年来的草原文明史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可能形成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内蒙古能否把这笔无形资产转化为市场核心竞争力,关键取决于从领导到群众能否树立自觉的科学的文化意识。目前,内蒙古已具有了这种意识,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提出,要树立大文化的观念,挖掘大文化的内涵,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始实施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形成了共识。全区各地都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统计,2005年全区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就有近50个,其中,新建设的内蒙古博物馆、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体育馆成为首府的亮点。
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的节庆活动两个效益十分明显,如内蒙古自治区的国际草原文化节、呼和浩特的昭君文化节、呼伦贝尔的绿色呼伦贝尔、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巴彦淖尔的河套文化节、阿拉善的胡杨生态旅游文化节等,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中国·内蒙古第二届国际草原文化节期间,签约项目有43个,投资总额达382亿元,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为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内蒙古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产业门类和产业体系。五大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文化旅游业如日中天,“十五”期间,内蒙古旅游业总收入592.64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3.06%增加到2005年的5.45%,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文博会展业如火如荼,新闻出版业快速发展,广播影视业厚积薄发,文娱演出业方兴未艾。
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文化将不再扮演从属的角色,被动地依附于经济,而是直接介入经济。草原文化的发扬光大,对推动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更加强大的推动力。(皇甫美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