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代相传的《康熙字典》
可能是用来表明此典印刷出处的“陈生号”三字清晰可辨。
久经岁月,该典首尾已残缺,第一页只能从序开始。
清王朝30位学者集体编撰,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开始,历经6年成书!昨日羊城市民陈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收藏的珍奇古籍《康熙字典》。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书原书共计6册,宣纸印刷。陈先生收藏了《康熙字典》其中2册,书脊有“陈生号”神秘字样,专家分析疑是晚清民间书肆印发刊行之书,具有一定的收藏意义。
中山图书馆有关专家指出,成书之后,流行极广,至今仍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语文工具书。其中《康熙字典》字头切音读法,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考察古今音韵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据陈先生介绍,这套《康熙字典》是爷爷陈寿双老先生的祖父,即陈先生的太爷爷传下的,太爷爷在世是一个教书先生,用这套《康熙字典》在家培育出了不少能“识文断字”的下一代。到了陈先生成年时,这套三代人相继传世的《康熙字典》便不知所踪,陈先生分析估计是爷爷陈寿双把它当“宝贝”藏匿了起来。今年春节过后,年已88岁的陈寿双老先生溘然长逝。陈先生到祖父房间内整理遗物,由于没有彻底清理刚开始还没有发现这套《康熙字典》。直到半年前,陈先生再次返回祖父的房间,在清理祖父亲遗物中赫然发现了这套《康熙字典》。只是这套原书共计6册的《康熙字典》,不知何故只剩下2册,两册书首尾已残破不全。 (大洋网-信息时报记者程潇龙)
江西——永丰170年前康熙字典字迹清晰
近日,永丰县君埠乡陂头村一王姓村民在整理祖上几代人遗留下来的书籍时,发现了一套完整的清代道光年间印刷的康熙字典。该字典距今已170余年,共计32册,为木板印刷线装本;封面呈橙黄色,纸质略微泛黄,字迹清晰可见。(大江网)
青岛——惊现首版《康熙字典》
刘先生小心翼翼地给记者翻阅泛黄的《康熙字典》
全书采用精湛的内府雕版印刷,字体横轻竖粗
一部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康熙字典》,泛着淡淡的黄色,捧在刘先生的手中展示给记者。刘先生说,这部《康熙字典》的主人应该是一个进京赶考的秀才,因为一顿饭的恩情,这部共43册的《康熙字典》留在了刘先生祖辈的家中。经市民俗博物馆专家鉴定,这部《康熙字典》是康熙五十五年由皇室首次印刷的版本,至今已有289年历史。
旧木箱翻出老字典
"没想到,家中的旧木箱中还藏着这么个宝贝。"昨日,家住石老人的刘先生从里屋拖出一个大木箱,打开木箱后,里面露出一个粉红色的包袱。"这就是我要给你看到的宝贝。"刘先生小心翼翼地弯腰把包袱抱出来放在桌子上,打开包袱,一摞泛着陈旧的黄色的书籍展现出来。
今年34岁的刘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大木箱一直放在家中的床底下,里面堆积了许多过时的衣物和长年不用的被子。今年年初,他收拾家时准备把箱子里的杂物扔掉,翻到箱底时发现了这个包着《康熙字典》的包袱。经民俗博物馆专家鉴定,这部《康熙字典》是康熙五十五年由皇家书院首次印刷,至今已有289年历史。
一顿饭换回《康熙字典》
"听奶奶说,这部老字典是用一顿晚饭换回来的。"刘先生边翻字典,边给记者讲起这部《康熙字典》的来历。乾隆年间,刘先生的先辈在现在的即墨地界开了一个小饭店。一天黄昏,店里来了一名背着包裹进京赶考的外乡秀才,由于被人抢了盘缠,无钱吃饭住店。看到秀才可怜,刘先生的先辈就免费让秀才吃了一顿晚饭,并在店里住了一晚。第二天临走时,这名秀才将包裹中的这部《康熙字典》放在店里,并称这次进京赶考如果高中,就回来拿这部《康熙字典》,如果不中,他就再也不用这部字典了。刘先生的先辈开始不要,但拗不过秀才,就将这部《康熙字典》收藏起来。之后,秀才再也没有回来取书。因为家中没有读书人,这部《康熙字典》从没拿出来用过,一直传给下一代人。
上世纪50年代破四旧时,即墨老家销毁"四旧",刘先生的爷爷将这部《康熙字典》包在包袱里,放在一口缸里埋在地底下,逃过一劫。
老字典"皇家"第一版
记者看到,这部由六个深蓝色布制书套包裹的《康熙字典》总共有43册。六个书套上按"六艺"分类,写着《礼》、《乐》、《射》、《御》、《书》、《数》。《康熙字典》的第一册扉页用黄颜色宣纸印有"御制"字样,字典纸张为坚韧细密、表面光滑的宣纸,由于年代久远,纸质已经泛黄。全书采用雕版印刷,字体横细直竖粗、撇长捺宽;版式为四周单栏,字行排列美观整齐,一目了然。
"这部《康熙字典》非常少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市民俗博物馆张树森研究员昨天说,由于《康熙字典》非常实用,清代翻版较多,有官方的"官阁本"和民间印刷两种版本。从这部《康熙字典》的体序和印刷版式分析,这是十分罕见的"官阁本",而且是成书后的首次印刷。张树森说,由于这种版本的《康熙字典》没有拍卖过,因此还是无价之宝。曾经有套民间版本在北京拍卖出了4万元的价格,从史料价值来说,岛城市民的这套书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个价格。(青岛早报)
民间收藏组图——光绪年间的《康熙字典》
编辑:姗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