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组织编纂的一部大型字书,当时由于工程浩大,出于众人之手,引文错误较多。到了道光年间,由著名学者王引之等人校订、改正了原书正文内的错误2600余条,这部字典重新刊行于世。《康熙字典》成书近四百年来,各种版本相继面世,但大多是依据康熙时期的原刊为底本。而王引之的校改本,却很少有人能够见到。在上海市的一位普通职工家里,就珍藏着这样一部老字典。
今年8月,上海市有一位叫顾鼎麟的观众朋友给我们栏目寄来了几张照片和一封信,他说:家里收藏着一部古书,是出版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康熙字典》,是王引之的校改本,共38卷。由于经过王引之校改的《康熙字典》属于难得一见的古籍善本,前不久,记者去上海见到了这位来信的顾先生。他从书柜里小心地拿出了这套《康熙字典》。这套字典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为名分为十二集,每集再分上、中、下三卷,再加上卷首的检字和卷末的附录,共38本,保存基本完好。
上海市退休职工 顾鼎麟:这部书呢,起先呢,我放的时候呢,没有注意到,就是放在一个木箱里,外面再一个大的木箱,这个时候呢反而书呢比较脆弱一点,后来我想呢,这样放下去呢,可能要坏,还是拿出来,跟我现在用的书放在一起,放在一起的书柜里,这个十几年下来倒很好,一点也没有坏,而且纸质也软了。
顾先生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看到这部书在家里存着,听家里大人讲这是一部字典。一部字典怎么会有这么多书?起初他并不了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开始知道这是线装书,而且是古代很有名的一部字典。到了1970年左右,上海的旧货交易开始活跃起来,顾先生看着家里的这部大书,也想把它当做旧货卖掉,于是把它拿到了一家旧货店。
上海市退休职工 顾鼎麟:这个营业员就给我说了,他说,这是一部旧的字典,也没什么用。你如果真的要卖掉吗,十元钱就算了。我当时想,十元钱好像,这么多书啊,我也不知道它的价值,认为不卖吧,还是拿回来。
后来,顾先生由于工作繁忙,就没有再去管它,这部书在他的家里一躺就是20多年。到了90年代初,随着内地拍卖市场的兴起,书画等传统收藏品的价格开始上涨。
上海市退休职工 顾鼎麟:到1994年呢,上海这个时候呢书画很值钱,很值钱呢,我心有一点动了。因为书画一值钱吗,我想,我有一本旧的书吗,那么也想问问看啊,那么我就拿了只一本,那么我就到福州路的古籍书店,他们介绍我到二楼,二楼有个收购处,收购处一个营业员给我说:你这一本不行,我说,我有38本,顺便我说了子、丑、寅、卯,这样的序列,他说他信了,他信我有这么一套书。他说你现在这部字典如果是全的,不缺页的,那我估计最高也一万元吧。我听了,当时确实心有点动了,说实在的,心有点动了。
因为当时只带去了其中的一本,这一次,顾先生并没有把这部字典卖给古籍书店,而是把那一本又带回了家,使这部大书又归于完整。两年后的一个傍晚,顾先生像往常一样浏览当天的报纸,有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上海市退休职工 顾鼎麟:因为我订《新民晚报》的,《新民晚报》呢在1996年2月2日的时候,晚上呢登了一则报道,说上海博物馆发现了一套《康熙字典》,那是王引之的校改本,上面写着很有价值,相当珍贵。我搞不懂啊,我看家里的东西一看,确实是王引之的校改本,噢,那我一看就来劲了。过了没多长时间,我看它出版了。我马上去买了一部,它的新付印的、出版的、印刷的出来,一对照,完全一致。那我心里就高兴死了,特别高兴。这个里面有一段话,使我看了很有惊喜之处啊。它是这样说的:“此本罕有流传,鲜为人知。故现行各种版本《康熙字典》,悉据原刊,咸未校改。今本书则采用王氏校改本作底本,殊为可贵。”看了这段话以后,我心里确实滋味不一样,我觉得我这部书比我原来想象的要珍贵。
从此,顾先生更加关心他收藏的这部大书了。特别是去年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常常拿出这两部书对照阅读,查阅了关于《康熙字典》的一些资料,增长了不少古文字方面的知识。30多年来,这部字典有几次机会从顾家走出,但最终都没有与顾先生分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大书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值。而这正是收藏的魅力,也算它与顾家的一种缘分吧。
来源:央视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