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熙字典》为其时之文字、音韵、训诂三类辞书集大成之作,立足学术前沿,代表其时语言文字、传统学术文化最高水平。
1、优点:
① 体例继承《字汇》、《正字通》简化《说文》540部为214部,部首及各部所收之字皆以笔画多少为序,全书部首分十二集,颇便读者,正文以外,卷首、卷末附录凡例、检字、辨似、等韵图,备考、补遗,皆读者之所需,可称完备。
②正文求全求备,字有数切,音有数义,皆为分列,各举书证以明源流;单字以外,收录大量语词,字书而兼词典之功;于字兼收重文、异体以备形义,且辨析形近易误,别字、通用皆有说明;若饥训饿,饑训穀不熟;又如钱、佛等字之释,既明源流沿革而兼及论钱之专著,似具百科全书之效;又辨订旧籍异说,亦多可取。康熙御序所谓“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虽有夸饰之嫌,却不限于“增《字汇》之阕遗,删《正字通》之繁冗,实考、辨、订、补历代字书、韵书、训诂之书而成。
2、疏漏失误。通观全书注音、释义、语源、书证、义例不备、张冠李戴、失误者甚多。前有训诂学家王引之《字典考证》订其引书之误2588条;后有日本人渡部温《康熙字典考异正误》订误4000条,考异1930条;近人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5000余条,皆具体可参。而从宏观角度论其得失者,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钱剑夫《中国古代字典辞典概论》、《张涤华语文论稿》论及《康熙字典》章节详备可观。
3、略说疏误成因:
①限于时代学术水平,其时乾嘉训诂考据诸公若戴震(1723)、王念(1744)、王引之(1766)、段玉裁(1743),三大考史名家若王鸣盛(1722)、钱大昕(1728)、赵翼(1727)尚未出世,乾嘉考据之学尚未兴起,传统文化诸多典籍尚未究明。则其可用之法、可参著作与结论未备。
②编纂时间仓卒(五年)。
③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蒞事未久即逝,康熙四十九年(1710)奉上谕,而张玉书于次年五月病逝;陈廷敬于当年十一月即以病辞官,五十一年(1712)四月而卒。群龙无首失其统属,二者学术成就虽高而未得尽其才。以编纂成员学术水平虽较高(纂修官28人:侍读学士9人,侍读4人,修攥工2人,编修9人,八品顶带监察御史1人),而未尽心竭力,草率从事。
④无西方近现代辞书编纂之科学方法与典范之作可参。
二、从《康熙字典》之得失引出的思考。
从《康熙字典》之得失反观目前声誉甚隆之四大辞书:《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当其出版之际各自代表其时之学术最高水平,促进人类文化进步事业之贡献卓著,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津梁”,因而受到欢迎与好评。然亦各有其失,究其因乃限于历史条件、政治方针政策、人事干扰、资料不备等,亦有编纂队伍参差不齐,主编、主审人手顾及不周等缘故。窃以为当务之急不在增编新书,而亟待修订四大辞书,促进学术文化之进步,高树样板,以为今后编纂新型辞书之楷模。而修订之要约有六端:①不限地域,不重门第,不惑虚名,唯才是用,广罗天下贤才,亦须留意“堂花不解雨,野木自成才”,野有遗贤,执事之恥。②四大辞书原出版者应主动号召天下贤才拾遗补阙、考订辨伪,以利增、删、订、补。③敞开胸怀刻意搜求广识博闻、通达兼善之才,以为主编审稿之助。④“专家”专用,不宜“放之四海”而皆“准”之。⑤广泛蒐集最新研究成果,立足学术前沿以成其新(确凿实据,不是新奇)。⑥突破以往成见,以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必能进步。此为编纂、修订大型辞书之要着。
作者: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 田忠侠
编辑:妮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