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语典的兴起已经越来越受到辞书界和出版界的关注。然而,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似乎有些滞后。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当前语典出版的状况,揭示语典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分析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若干具体建议。
一、 语典编纂出版方兴未艾
语典,指的是汉语语汇类辞书。汉语语汇是一个相对独立于词汇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含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大类,而它们各自又成系统。
相对于字典、词典来说,语典的出现要晚得多。明代杨慎的《古今谚》、清代学者的《通俗编》、《恒言录》、《古谣谚》等,以及20世纪前期问世的胡朴安等的《俗语典》(1922)和孙锦标的《通俗常言疏证》(1925)等,虽然都收了一些语,但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语典。严格意义上的语典并具有较大影响的,最早的当推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语言班同学于1958年集体编写、同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该书多次修订再版,至今仍有生命力。这种一花独放的情况,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变化,随着80、90年代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纵观20多年来语典的编纂、出版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特点:
1. 类型多样化。
从收条对象来看,可分为综合性语典和专语语典。
综合性语典又可分为完全综合性语典和不完全综合性语典两种类型:完全综合性语典,全面收录语汇所属的各种语类,包括谚语、惯用语、成语、歇后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汉语熟语大辞典》(武占坤、马国凡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成语熟语词典》(刘叶秋、苑育新、许振生编,商务印书馆,1992)、《汉语常用语词典》(温端政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不完全综合性语典,多为收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不收成语。如《中国俗语大辞典》(温端政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俗语词典》(徐宗才、应俊玲编著,商务印书馆,1996)、《语海》(何承伟总策划,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专语语典指专收某一语类的语典。
㈠成语类语典。 这类语典,以成语为收条对象。已经正式出版的达数百种,较具代表性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外,还有:《分类成语词典》(王理嘉、侯学超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汉语成语大词典》(湖北大学语言研究室编纂,朱祖延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中华成语大辞典》(向光忠等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中国成语大辞典》(王涛等编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刘洁修编著,商务印书馆,1989)、《汉语成语辞海》(朱祖延主编,武汉出版社,1999)、《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许振生主编,商务印书馆,2002)。
㈡谚语类语典。 这类语典,以谚语为收条对象。已经正式出版的为数也不少,较具代表性的有:《汉语谚语词典》(无锡师范学校《汉语谚语词典》编写组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古谚语辞典》(张鲁原、胡双宝编著,北京出版社,1990)、《汉语谚语词典》(孟守介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谚语分类词典》(李庆军编著,黄山书社,1991)、《中国古代谚语》(王树山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谚海》(温端政、王树山、沈慧云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新华谚语词典》(温端政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
㈢歇后语类语典。 这类语典,以歇后语为收条对象。由于歇后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正式出版的此类语典越来越多,较具代表性的有:《歇后语词典》(温端政、沈慧云、高增德编,北京出版社,1984)、《中国歇后语大辞典》(欧阳若修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中华歇后语大辞典》(刘宝成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4)、《中国歇后语大词典》(温端政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㈣惯用语类语典。 这类语典,以惯用语为收条对象。已经出版的,比起上述三类语典,数量较少,较具代表性的有:《汉语惯用语新解》(周培兴主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汉语惯用语大辞典》(高歌东、张志清编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汉语惯用语辞典》(李茂编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 规模大型化。
从收条规模上看,从小到大,已经呈现出小、中、大型并举的局面。
就成语类语典来说,商务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收成语为3559条(据1981年第四次修订本);商务版《新华成语词典》收8000多条,属于中型成语词典。而大型的,如《汉语成语辞海》,收条达25000条。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原收成语7600多条,另收异体约10000条,加上所附略语,约20000条;后经编著者大幅度的增补和修改,改名《成语源流大词典》,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收条总数约达48000条(包括主条、次主条、副条及略语),规模之大,可谓空前。
就谚语类语典来说,江苏人民出版社版《汉语谚语词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头一本有较大影响的谚语类辞书,收谚语2393条(包括社会谚2000条、农谚204条、气象谚139条、卫生保健谚50条),属于小型谚语类辞书。商务版《新华谚语词典》,约收5000条,属于中型谚语类辞书。语文出版社版《谚海》,收古今谚语19023条(其中主条11129条、副条7894条),为大型谚语类辞书。
就惯用语类语典来说,杨知文等的《惯用语小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施宝义等的《汉语惯用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等属于早期出版的小型惯用语词典。青岛海洋出版社1995年版《汉语惯用语新解》和天津教育出版社同年出版的《汉语惯用语大辞典》,收条分别达到10576条(不含副条)和14500条,属于大型惯用语类辞书。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汉语惯用语辞典》(陈光磊主编),收惯用语约6000条,则属于中型的。
就歇后语类语典来说,欧阳若修编写的《歇后语小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初版)是较早的一种,后来作者在此基础上扩大收条范围,于199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歇后语大辞典》,收歇后语12580条,按内容分为55类,包括“奋发进取”、“勇敢坚毅”、“坚定自信”、“艰苦磨砺”、“正直无私”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歇后语词典》也是一本问世较早、较有影响的歇后语类辞书,1984年第一次印刷印数即达560000册(其中平装440000册、精装120000册),后来又多次重印。该书收歇后语2240条(其中主条1754条、副条486条),属于小型歇后语类辞书。2002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歇后语大词典》收条达7000余条,引用了大量的来自作家作品的例证。
专语语典是如此,综合性和不完全综合性语典也是如此,都存在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又体现大中小并举的特点。
3. 品种系列化。
语典的系列化出版,也是一种趋势。起步较早、影响较大的有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性语文小辞典,其中包括《成语小词典》(1997)、《谚语小词典》(1999)、《惯用语小词典》(1999)、《歇后语小词典》(1999),2004年出版了新一版。长春出版社继2000年出版了《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之后,2001年出版了《现代汉语谚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和《现代汉语歇后语规范词典》。语文出版社于2002年开始出版“通用语言文字系列工具书,首先出版的是《通用成语词典》、《通用惯用语词典》和《通用歇后语词典》,2004年出版了《通用谚语词典》。另外,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工具书系列”,包括《常用成语词典》(2000)、《常用谚语词典》(2000)和《常用歇后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汉语熟语辞典书系”,包括了《汉语谚语辞典》、《汉语惯用语词典》和《汉语歇后语辞典》,从篇幅上看,属于中型或接近中型。商务印书馆围绕《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编写的系列语文工具书,已经出版的语类辞书有《新华成语词典》(2002)、《新华谚语词典》(2005)和《新华惯用语词典》(2007)。
系列化的语典,也有大型化的趋势。上海辞书出版社已经出版了《中国成语大辞典》(1987)、《中国俗语大辞典》(1989)和《中国歇后语大词典》(2002)。
此外,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就是系列性的方言语典开始编纂。起步较早的是忻州师范学院方言研究中心,计划中的“忻州方言语汇系列辞书”的第一本《忻州歇后语词典》已于2006年12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上面对语汇类辞书出版状况的概述,仅限于个人粗浅的了解,很不全面。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语典的编纂和出版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繁荣,可谓是方兴未艾。
二、 语典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辞书,特别是语文辞书对文化传承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在这方面,语典比起字典和词典来并不逊色,乃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语”是叙述性的语言单位,包含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他说: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涉及人们如何处理人与大自然(天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以及每个人的个人修养等问题,并且都有精辟的意见,对指导我们的人生有重要意义。这些‘语’,在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和国家中,都罕有其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语海?出版说明》,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第7页)
语的丰富文化内涵。这必然要反映在语典里,使语典承担着更为突出的文化传承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语具有综合性,每一条语都是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的综合体。语义的形成与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民风习俗等有密切联系。语典把语按照一定的规则汇集在一起,加以诠释,把民族的传统文化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语汇所蕴含传统思想,最重要的是和谐思想。如“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和气致祥”、“和气生财”、“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风细雨”、“和光同尘”等带有语素“和”的成语,与“家和万事兴”、“家不和,事不成”、“家不和,被人欺”等带有语素“和”的谚语所包含和谐思想自不待言。更多的是,虽然不含语素“和”,而整体语义体现着和谐思想。下面试举一个历代相传至今仍有生命力的谚语为例:
《慎子?君人》:“家富则族疏,家贫则兄弟离。不聪不明不能王,不瞽不聋不能公。” 《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汉?刘熙《释名》卷四:“里语曰:‘不瘖不聋,不成姑公。’” 《北史?长孙平传》:“谚云:‘不痴不聋,不做大家翁。’” 《隋书?长孙平传》:“鄙谚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 唐?赵璘《因话录》卷一:“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二年》:“鄙语有之曰:‘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册府元龟?台省部?正直》:“鄙谚曰:‘不痴不聋,不堪作大家翁。’” 明?李素甫《闹元宵》二五折:“自古道:‘不瞎不痴聋,难为家主公。’” 《镜花缘》九三回:“北方有句俗话……又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 钱钟书《围城》七:“‘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罢。”
这个被称为“谚”、“里语”或“鄙谚”的谚语,含有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和谐思想。《北史?长孙平传》和《隋书?长孙平传》讲的处理君臣关系:
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曰:“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臣不胜至愿,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寛裕之徳。鄙谚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徳。”上于是赦绍。 ——《隋书?长孙平传》
《因话录》和《资治通鉴》讲的是处理长辈和子媳之间的关系:
郭暧尝与昇平公主琴瑟不调。暧骂公主“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公主恚,啼奔车奏之。上曰:“汝不知他父实嫌天子不作,使不嫌社稷岂汝家有也。”因泣下,但命公主还。尚父拘暧,自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小儿女子闺帏之言,大臣安用听。” ——唐?赵璘《因话录》卷一
郭暧与昇平公主的故事,在民间一直传为佳话,晋剧《打金枝》本此。
在传承传统道德方面,语典的作用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反映传统道德观念的语汇不仅数量多,而且多具有深刻的内涵。《后汉书?宋弘传》记载的宋弘拒婚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光武)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徳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刘秀以天子之尊,用“贵易交,富易妻”这个谚语来说服大臣宋弘抛弃糟糠之妻,改娶公主。宋弘则用“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个谚语来反驳,结果说服了刘秀,说明传统美德的感化力。
在语汇里,还有许多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等来自佛教的谚语,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等广泛流传的民谚,它们或者劝诫人改恶从善,或提醒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和不同的国度,要尊重当地的民风习俗和法律法规,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无疑有作用的。
第二,语义的形成往往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语典通过语义的诠释和语源的探究,深刻地揭示语的文化内涵,发挥其弘扬传统文化的特殊作用。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成语是智慧结晶的结晶”时,曾经举了“亡羊补牢”作为例子。他说:“这也是一个非常习见的成语,谁都能理解,这是受到损失以后及时补救的意思……对于文化水平高的人则会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增加了情趣,他们会联想到《战国策》中的那个故事,想到庄辛对楚襄王说的话:‘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成语源流大词典》(刘洁修编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序)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荘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由此可见,“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是庄辛引用的“鄙语”,即现在所说的谚语。庄辛以这个谚语作论据,并列举了许多实例,结果说服了襄王,使他感到震惊,“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从这里可以看到,适当运用谚语所收到的效果。这个谚语也因此而流传至今,而且衍生出“见兔顾犬”和“亡羊补牢”两个成语。
在语典中,像这类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语可谓不可胜数,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的结晶”,这使语典在文化传承上起着不可的估量的作用。
第三,语义的表达方式和民族心理、思维方式有着密切联系。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形象思维发达。语义表达方式的形象性,体现了汉语语义的民族性。语典充分展示了语的表达方式的形象性,显示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为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在拙著《汉语语汇学》(商务印书馆,2005,第122页)里举过下面一组例子:
①四个人在炕几两边坐着,面面相觑(成语),一筹莫展。(欧阳山《三家巷》一九一) ②第三发炮弹又没打出来,何石头这下子可有点扎手了。它瞅瞅王大葫芦,王大葫芦瞅瞅他,大眼瞪小眼(惯用语)了。(张国庆《亲仇》一九) ③众人一看,这才愣了神。你瞅瞅我,我瞧瞧你,都说不出半句话来。一个个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歇后语)。(张浚彪《山鬼》六)
这组例子具有典型性。“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都是形容在场人对着看时的惊恐、惶惑、无奈的神情,都采用具体描绘的手法,使语义的表达具有可视性和可感性。三者相比,形象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例③里,在“大眼瞪小眼”之前,又加上“张飞穿针”,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增加了奇特的想象。
在这里,有必要对歇后语类辞书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作进一步叙述。歇后语曾经被误认为是庸俗、低级的语言单位。实际上,绝大多数歇后语是健康的,它不仅有着特殊的结构方式,而且运用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人把歇后语的思维方式归纳为“形象思维”、“想像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三种方式。(参看温朔彬《试论歇后语创作的思维特色》,《俗语研究与探索》第89-10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这些思维方式符合群众的习惯,因而使歇后语成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古典名著《金瓶梅》和《红楼梦》在运用歇后语上堪称典范,《西游记》、《水浒传》以及《儿女英雄传》、《醒世姻缘传》等也运用了相当数量的有表现力的歇后语。老舍、赵树理、刘绍棠等现当代作家也都善于运用歇后语。李瑞环的新著《辩证法随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六编第1273和1274两条就连用了几个歇后语,如:
○有些做法看起来花花哨哨、热热闹闹,其实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扫帚顶门—— 杈多劲小。 ○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葫芦掉在井里——到下边漂着,等于没下去;一种是 瘫子进茅房——蹲下起不来,只看到局部,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研究问题。 有些歇后语还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
歇后语被公认为是汉语特有的语言形式。歇后语类辞书把富有表现力的歇后语加以收集整理、选编诠释,不仅在文化传承上有一定的作用,而且为群众提供了喜爱的精神食粮,丰富了群众的语汇。这类辞书受到群众欢迎,是很自然的。
三、 语典的编纂出版亟需正确引导
在肯定语典对文化传承的贡献时,必须同时清醒地看到当前语典编纂出版中存在的问题。易笈在《略谈俗语辞书的编纂与创新》一文里曾经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见《俗语研究与探索》第102-10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在这里,我们拟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谈谈如何加强对语典编纂和出版的引导,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
1. 理论引导
辞书编纂需要学术支撑,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如同词典的编纂离不开词汇学的理论指导一样,语典的编纂也离不开语汇学的理论指导。但由于语汇学正处在草创时期,对语典编纂的理论指导不仅滞后,而且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语汇学对语典编纂的指导,主要表现在立目和释义两个方面。这里着重讨论立目问题。
汉语语汇学是建立在“语词分立”的基础上的。过去,语言学界流行着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认为语的性质和功能相当于词,把语看成是“词的等价(equivalent)”,把语汇看成是词汇的“附属物”。这种观点尽管被许多论著所公认,并写进了一些教材,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但它经不起语言事实的检验。事实表明,语在性质和功能上固然有和词相同的一面,如都是语言单位,都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但不同的一面却是主要的。据此,我们提出了“语词分立”的主张(见《论语词分立》,《辞书研究》2000年第6期)。这对语典的立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注意语和复合词的区别。有些综合性语典,特别是惯用语类语典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有不少惯用语语典,收了大量像“聚宝盆”、“摇钱树”、“试验田”、“试金石”、“遮羞布”、“黑名单”、“二婚头”、“二房东”等被《现汉》(第5版)注明为名词的复合词。还有的惯用语语典,把“阿斗”、“周瑜”、“诸葛亮”、“祝英台”、“梁山伯”、“程咬金”、“武则天”、“陈世美”等专有名词,以及“及时雨”、“智多星”等《水浒传》人物的绰号也都作为收条对象。这种语词不分的做法,亟待改正。
其次,要注意划清各语类之间的界限。汉语语汇学认为,语汇和词汇一样是一个系统,可以按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可以图示如下:
引述语—————————————— 歇后语
非二二相承的——————— 谚语
表述语
语 二二相承的
成语
二二相承的
描述语
非二二相承的——————— 惯用语
这个分类系统的好处是:分类标准明确、各语类之间的界限清楚,分类结果符合传统习惯和人们的语感。过去纠缠不清的如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别、成语与谚语的区别、谚语与惯用语的区别等问题,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明确各语类的性质和范围,划清各语类之间的界限,是专语辞书正确解决立目问题的前提。
第三,应当使“语典”成为正式名称。
迄今为止,汉语语文工具书有字典、词典之别,而无“语典”一说。语典不管大中小型,一概归入词典。本文前面提到的语典,几乎无一例外地称为为“词典”或“辞典”。这显然是名不副实。语典和词典收条对象不同,根据“语词分立”的主张,应当把“语典”从“词典”里分立出来。这样,以字为单位,按一定次序排列,每个字注上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称为“字典”;收集词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称为“词典”或“辞典”;收集语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称为“语典”。具体地说,成语类工具书称为“(汉语)成语语典”,小型的称为“(汉语)成语小语典”,大型的称为“(汉语)成语大语典”。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类工具书依此类推。至于综合性的语类工具书,则宜径称为“(汉语)语典”,小型的称为“(汉语)小语典”,大型的称为“(汉语)大语典”。笔者认为,这样做不仅反映了汉语语文辞书的现实,做到名副其实,而且有利于语典编纂的研究。以字典、词典编纂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为数众多,而以语典编纂为研究的论著却很罕见,这种情况同目前语典的出版情况很不相称,急需改变。我们期待以汉语语典编纂为研究对象的汉语语典学能及早问世。
2. 学风引导
只要仔细察看图书市场,就不难发现出现在图书市场的众多语典中,确实存在良莠不齐、乃至鱼目混珠的现象。这种现象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不能不引起关注。 有两种消极现象最值得注意,一是模仿成风,一是剽窃露头。
只要稍一留神,就不难发现,图书市场上语典品种虽多,但具有原创性的并不多,创新性的更少,大同小异的居多,有的不仅书名一样,而且篇幅和封面设计也很相似。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为人所共知,这里无须多说。值得关注的是,抄袭剽窃行为已经露出苗头。笔者去年购得某知名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的《歇后语大词典》一书,存放多时,近日翻开一看,竟发现所收的6000余条歇后语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条目与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2年12月出版的《中国歇后语大词典》一书雷同。试举部分例证如下:
(1)释义、书证完全相同的: 〔例一〕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711页 碰翻了五味瓶——咸酸苦辣都涌上心头形容心情极其复杂,难以名状。 [例](龚福庆)摆脱了宋玉峰,离开了农民军的战友,剩下孤单单一个,就好像碰翻了五味瓶——咸酸苦辣都涌上心头,那滋味真叫人难受。(张行《血泊火海》
《歇后语大词典》452页 碰翻了五味瓶——咸酸苦辣都涌上心头 【注释】形容心情极其复杂,难以名状。 【例句】龚福庆摆脱了宋玉峰,离开了农民军的战友,剩下孤单单一个,就好像碰翻了五味瓶——咸酸苦辣都涌上心头,那滋味真叫人难受。(张行《血泊火海》) 四章一七)
〔例二〕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7页 八个麻雀抬轿——担当不起 担当:本指担负,转指承当。指没有力量或没有资格承当。
《歇后语大词典》581页 八个麻雀抬轿——担当不起 【注释】担当:本指担负,转指承当。指没有力量或没有资格承当。
[例]凡人偶患小疾,岂敢惊动妙手神医?八个麻雀抬轿,担当不起!(刘彦林《春风得意》一一) 【例句】凡人偶患小疾,岂敢惊动妙手神医?八个麻雀抬轿,担当不起!(刘彦林《春 风得意》) 〔例三〕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957-958页 挽着袖子抽蒜薹——有劲使不上 蒜薹:蒜的花轴。抽取时要先剥开皮叶。指陷入困境或限于条件,有办法用不上,或有本事无法施展。 [例]这话也有点道理。你看乔同志怎能直接跟敌人打交道。我的活动能力就是几条枪。你田部长本事最大,目前也是挽着袖子抽蒜薹——有劲使不上。(李英儒《还我河山》五章)
《歇后语大词典》:733页 挽着袖子抽蒜薹——有劲使不上 【注释】蒜薹:蒜的花轴,抽取时要先剥开皮叶。指陷入困境或限于条件,有办法用不上,或有本事无法施展。 【例句】这话也有点道理。你看乔同志怎能直接跟敌人打交道。我的活动能力就是几条枪。你田部长本事最大,目前也是挽着袖子抽蒜薹——有劲使不上。(李英儒《还我河山》)
(2)只改动少数几个字的: 〔例一〕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305页 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 采用反问语气。本指老鼠尾巴很细,生了疮,出的脓血也不会多;转喻人钱财不多,或没什么本事。[例]你兄弟又不在家,又没个人商量。少不得拿钱去垫补。谁知越使钱越叫人拿住刀靶儿,越发来讹。我是“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所以又急又气,少不得来找嫂子。(《红楼梦》六八回)
《歇后语大词典》:561页 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 【注释】采用反问语气。原指老鼠尾巴很细,生了疮,出的脓血也不会多。转喻人钱财不多,或没什么本事。 【例句】你兄弟又不在家,又没个人商量。少不得拿钱去垫补。谁知越使钱越叫人拿住刀靶儿,越发来讹。我是“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所以又急又气,少不得来找嫂子。(《红楼梦》) 说明:只把“本指”,改为“原指”。
〔例二〕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391页 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 影戏人子:皮影戏中用纸剪成的人物,也叫“影戏人儿”。明知是纸人儿,但不去戳破它。指明摆着是这么回事儿,只是不去说破它。 [例]尤三姐站在炕上,指贾琏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你别油蒙了心,打谅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儿两个全当粉头 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红楼梦》)
《歇后语大词典》:749页 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 【注释】影戏人子:皮影戏中用纸剪成的人物,也叫“影戏人儿”。明知是纸人儿,但不去戳破它。比喻明摆着是这么回事儿,只是不去说破它。 【例句】尤三姐站在炕上,指贾琏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你别油蒙了心,打谅我 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儿两个全当粉 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红楼梦》六五回) 说明:只把“指”改为“比喻”。
〔例三〕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706-707页 庞涓斗孙膑——败定 庞涓:战国时魏将。孙膑:战国时军事家,孙武的后代,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据《史记?孙子列传》记载:庞涓与孙膑一同学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将军,因妒忌孙膑的才能,把他处以膑刑(挖去双膝盖骨);孙膑在齐国使者策划帮助下逃出魏国,到齐国担任军师,指挥齐军大败魏军于马陵道(今河南范县西南),庞涓自杀。指败局已定。[例]端姑说:“……咱边区可跟抗战时候不同了,地盘多、人多,枪也多了。老蒋呢,日本人来了他夹上个尾巴跑,日本人垮了,他伸着个老长老长的爪子又来了……别看国民党凶,可现在地上是冷风,地下是火炭,真是庞涓斗孙膑,他是败定了。”(刘子威《在决战的日子里》三章)
《歇后语大词典》:647页 庞涓斗孙膑——败定 【注释】庞涓:战国时魏将。孙膑:战国时军事家,孙武的后代,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据《史记?孙子列传》记载:庞涓与孙膑一同学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将军,因嫉孙膑的才能,把他处以膑刑(挖去双膝盖骨)。后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出魏国,到齐国担任军师,指挥齐军大败魏军于马陵道(今河南范县西南),庞涓自杀。指败局已定。 【例句】端姑说:“……咱边区可跟抗战时候不同了,地盘多、人多,枪也多了。老蒋呢,日本人来了他夹上个尾巴跑,日本人垮了,他伸着个老长老长的爪子又来了……别看国民党凶,可现在地上是冷风,地下是火炭,真是庞涓斗孙膑,他是败定了。”(刘子威《在决战的日子里》) 说明:把“妒忌”改为“嫉”,在“孙膑”前加“后”字,把“策划”改为“的”字。
(3)作了某种修改的: 〔例一〕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592页 落水进龙宫——得意忘形 龙宫:神话传说中龙王居住的宫殿。讥讽人因祸得福而高兴得忘乎所以。[例]当他摸到炭窑边,发现了“炸山雷”小六儿冷古丁钻出炭窑,虽然被紧追了一趟,受了一番惊吓,但毕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岂止“塞翁失马”,简直是“落水进龙宫”,禁不住飘飘然,得意忘形了。(何岳《三军过后》一六)
《歇后语大词典》:444页 落水进龙宫——得意忘形 【注释】龙宫:神话传说中水里龙王居住的宫殿。讥讽人因祸得福而高兴得忘乎所以。 【例句】当他摸到炭窑边,发现了“炸山雷”小六儿冷古丁钻出炭窑,虽然被紧追了一趟,受了一番惊吓,但毕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岂止“塞翁失马”,简直是“落水进龙宫”,禁不住飘飘然,得意忘形了。(何岳《三军过后》) 说明:在“龙王”前面加“水里”二字,而这明显是多余的。
〔例二〕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77页 城楼上雀儿——耐惊耐怕的虫蚁儿 城楼:修建在城门洞上的楼,用来瞭望敌情和指挥作战。虫蚁儿:方言,称麻雀一
《歇后语大词典》:515页 城楼上雀儿——耐惊耐怕的虫蚁儿 【注释】城楼:建在城门洞上的楼。虫蚁儿:方言,称麻雀一类的小鸟。比喻见过类的小鸟。比喻见过世面,经得起惊吓的人。 [例]经济道:“你老人家不与就罢了,如何扎筏子来唬我?”妇人道:“贼短命,你是‘城楼上雀儿,好耐惊耐怕的虫蚁儿’!”(《金瓶梅》二四回) 世面,经得起惊吓的人。 【例句】经济道:“你老人家不与就罢了, 如何扎筏子来唬我?”妇人道:“贼短命,你是‘城楼上雀儿,好耐惊耐怕的虫蚁儿’!”(《金瓶梅》) 说明:删去“修”和“用来瞭望敌情和指挥作战”。
〔例三〕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465页 卞和献玉——识者几人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相传他发现了一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是欺诈,被截去双脚。采用反问语气。指有见识的人或了解的人极少。[例]临开会前,虽然略有些不安,却倒还能沉得住气。我研究的是个冷门,据我所知,钻研这个项目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卞和献玉,识者几人?(徐扬《快活的人》二)
《歇后语大词典》:515页 卞和献玉——识者几人 【注释】卞和:春秋时楚国人,相传他发现了一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是欺诈并被截去双脚。采用反问语气。指有见识的人极少。 【例句】临开会前,虽然略有些不安,却倒还能沉得住气。我研究的是个冷门,据我所知,钻研这个项目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卞和献玉,识者几人?(徐扬《快活的人》) 说明:把“欺诈”后面的逗号换成“并”字,把“或了解的人”删去。
以上三种情况,特别是第二、三两种情况,为数很多,限于篇幅,只各举三例。 此外,还有《中国歇后语大词典》有误的,《歇后语大词典》也照误。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特别值得注意。
试举一例: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717页 瓶内醴茶——浓者在后 醴茶:用甘甜的泉水泡成的茶。比喻程度高的在后面。 〔例〕(见三末科云:)三兄弟,您哥哥得了头名状元也。你报复母亲去。(三末云:)大哥,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个比喻:似那抢风扬谷——秕者先行;瓶内醴茶——浓者在后。(元?关汉卿《陈母教子》一折)
《歇后语大词典》:697页 瓶内醴茶——浓者在后 【注释】醴茶:用甘甜的泉水泡的茶。指有能力或后起的人超过前面的人。 【例句】(见三末科云:)三兄弟,您哥哥得了头名状元也。你报复母亲去。(三末云:)大哥,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个比喻:似那抢风扬谷——秕者先行;瓶内醴茶——浓者在后。(元?关汉卿《陈母教子》) 说明:语目里的“醴”应作“酾”;酾茶,应释为“往杯子或碗里倒茶”;例句里“似那抢风扬谷——秕者先行;瓶内醴茶——浓者在后”应作“似那抢风扬谷——你这等秕者先行;瓶内酾茶——俺这浓者在后”。
由于《歇后语大词典》一书出版在后,不能不令人认为它有剽窃《中国歇后语大词典》一书之嫌。
《歇后语大词典》如此明显的抄袭剽窃行为为何不能及早被发现呢?原来它有一个巧妙的招法,就是条目排列改为“以章、节、类三级划分,设人、事、社会、其他四章,计20节、374类”(见该书“凡例一”),这样就打乱了《中国歇后语大词典》一书的条目排列次序,这就增加了隐蔽性,使人难以发现。
现在看来,抄袭剽窃行为还是个别的,但危害却是严重的。加强语典编纂方面的学风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3. 规划引导
辞书编纂是一件严肃的、影响深远的事情,除了市场引导之外,需要规划引导。而规划引导除了需要有关部门组织外,还需要开展必要的学术交流活动。目前的情况,不论是语汇研究,还是语典编纂都基本上处在“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不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地区性的语汇研究和语汇辞书编纂的学术交流活动,都尚未进行。这个状态,严重制约着语汇研究和语汇类辞书编纂水平的提高,应当尽快得到改变。有鉴于此,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决定于今年7月下旬联合主办“首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研讨内容包括:汉语语汇(含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理论和运用研究、汉语语汇教学研究、汉语语汇类辞书编纂研究、汉语方言语汇研究,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会议的筹备工作正在进行,欢迎专家学者与会交流论文。
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温端政
编辑:妮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