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康熙字典》(下简称“字典”)编定、行世至今已近三百年。这三百年中,誉声毁辞,此起彼伏。方其颁行,官方奉为“义例精详,穷源正讹,统汇百代”之典,《四库提要》誉之为“六书之渊海,而七音之准绳也”,一切文字点划、音读、义训均以之为准。 稍行日久,渐觉未能尽善,于是在私人著作中略作隐晦曲折的表示。 及乾隆四十二年王锡侯《字贯》案之后, 士人噤若寒蝉,不敢言其非;道光七年王引之《字典考证》行世以来,学者踊跃,相继摘其谬。 汉字籀篆隶楷演变繁紊,今字义、南北方音又复交互夹杂,要编纂一部理想、完善的字典即在今日也难乎其难,更何况当初。但摒弃一切毁誉不论,一部字典能够风行三百年, 它传播汉字之形音义,普及传统之汉文化,惠泽求知民众的丰功伟绩已毋庸置疑。今天如果能以理智的头脑、冷静的眼光,平静的心态来剖析、研究《康熙字典》,这不仅对《字典》本身,而且对其纂修过程及其得失,乃至汉语辞典编纂理论等都会有莫大的借鉴作用。作为一名辞典专业工作者,笔者曾经编纂过《汉语大词典》《辞海》二十多年,深知一部词典编纂的成功与否,与编纂方针方法、材料搜集运用以及编纂人员专业学养有很大关系。本文专就《字典》编纂的动因和纂修人员的行历、专业涵养及他们倾注于《字典》的精力作一番外围的考察,以期引出《字典》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在怎样的队伍中孕育纂修而成,从而可使我们知道怎样正确地去把握、研究《字典》。
二、《康熙字典》编纂动因
自宋初御纂《御览》《广记》《元龟》《英华》以来,历代帝王多热衷于修书,一以亲风雅,一以饰盛世,既广收人心,又牢笼英才,实践证明,这确实不失为一项安邦定国的措施。明太祖虽非文人,而黄佐说“洪武中,稽古右文,以开至治,故纂述之事,殆无虚日”。其《翰林记》卷十三《修书》备载明代各朝君主敕编之书,仅洪武、永乐两朝就无虑数十种。 清初顺治皇帝继承这一传统,有《易经通注》四卷、《御定内则衍义》十六卷等纂辑。康熙登基,亦于万机之暇,乙览经史,御纂钦定,殆无虚日。编纂之机构为三馆,国史馆是隶属于翰林院的一个机构,武英殿亦为词臣纂辑之地,故其掌控多在翰林院。康熙帝对翰林院特别看重,曾谕敕吏部说:“国家设立翰林院衙门,原以储养人才,娴习文学,以备顾问编纂之用。必淹贯经史,博极群书,方克谙练体裁,洞悉今古,敷词命意,典赡弘通,悉登著作之林,用佐右文之治,始为称职。” 翰林院承担编纂任务天经地义,由来已久。《字典》编纂始于康熙四十九年,梓成于五十五年,兹依纪年将《字典》前后所“亲定”“御纂”各书排次于下,以见一斑。康熙十六年,《御纂孝经集注》一卷成,敕编《日讲四书解义》;十八年,敕纂《钦定皇舆表》;十九年,《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成;二十二年,《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成;二十四年,《御选古文渊鉴》六十四卷成,敕撰《大清一统志》;三十八年,《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成;四十二年,《御定全唐诗》九百卷成; 四十四年,敕纂《佩文斋书画谱》;四十五年,《御定赋汇》一百四十卷、《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四百八十二卷成;四十六年,《御定历代题画诗》一百二十卷、《御定历代诗馀》一百二十卷、《御批通鉴纲目》五十九卷、《通鉴纲目前编》十八卷《外纪》一卷《举要》三卷、《通鉴纲目续编》二十七卷成;四十七年,《钦定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广群芳谱一百卷》成;四十八年,《皇清文颖》开始编纂,《御选四朝诗》二百九十二卷成; 四十九年,《钦定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成。以上是《字典》开编以前所成之书,其中并不包括诸多“平定”“纪略”和御制文集之类的书, 也省略了康熙时期始纂而未成的著作, 即此已有三千余卷。
其他如始辑于四十三年的《御定佩文韵府》,五十年十月成书四百四十二卷。 《字典》编纂期间,又有《钦定历代纪事年表》二百卷(始于四十六年,成于康熙五十一年),《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御定历象考成》四十二卷、《御定数理精蕴》五十三卷、《御定星历考原》六卷、《御纂律吕正义》五卷(均成于五十二年)、《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御定月令辑要》二十四卷、《钦定词谱》四十卷《御定曲谱》十四卷(均康熙五十四年)相继告成,又复近千卷。
以此观康熙十六年以来,钦定、御纂之书卷帙超过四千卷,内容则上至天文星历,下至山川地理,中关人文历史,遍及经史子集,可谓无所不包。而最直接导致圣祖要想编《字典》的是《清文鉴》的纂修成功。清朝以满族入继大统,文字不同、语言不通,政策措施的施行极为不便。康熙十二年,圣祖特谕傅达礼曰:“满汉文义,照字翻译,可通用者甚多,后生子弟,渐致差谬。尔任翰林掌院,可将满语照汉文字汇,发明某字应如何用,某字当某处用,集成一书,使有益于后学。此书不必太急,宜详慎为之,务期永远可传。” 康熙四十七年,《御制清文鉴》二十卷《序目》一卷《总纲》四卷《后序》一卷由内府刊成,于是“所关尤切”的汉文工具书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乙亥(初十),圣祖谕大学士陈廷敬等曰:
朕留意典籍,编定群书,比年以来,如《朱子全书》《佩文韵府》《渊鉴类函》《广群芳谱》并其馀各书,悉加修纂,次第告成。至于字学,并关切要,允宜酌订一书。《字彚》失之简略,《正字通》涉于泛滥,兼之四方风土不同,南北声音各异,司马光之《类篇》,分部或有未明;沈约之《声韵》,后人不无訾议。《洪武正韵》虽多驳辨,迄不能行,仍依沈约之韵。朕尝参阅诸书,究心考证,凡蒙古、西域、洋外诸国,多从字母而来,音由地殊,难以牵引。大抵天地之元音发于人声,人声之形象寄于点划。今欲详略得中,归于至当,增《字汇》之阙遗,删《正字通》之繁冗,勒为成书,垂示永久。尔等酌议式例,具奏。
谕旨下达之时,唯《广群芳谱》已完成,其他三书尚未完全竣工,足见钦定纂修“殆无虚日”之一斑。《字彙》自万历四十三年(1615)初刊后,不断翻刻; 《正字通》自康熙九年刊行之后,亦翻刻不断。 二书都是私撰而一再翻刻,风行一时,且其书又不免有“简略”“泛滥”之疵;明代敕纂官修的《洪武正韵》亦因参与修纂之人多是江左士人,无法把握中原雅音,故书虽经重修,仍无法颁行。作为新朝盛世,重新编纂一部使“详略得中,归于至当”,可以“垂示永久”的字典就刻不容缓了。
三、《字典》总阅官、纂修官行历考实
上谕下达之后,《字典》班子何时组建而成,《实录》、史志皆无记载,若参据当时各人所务,正真运作最快也得在一二个月以后。按照清代内廷修书常规,“凡各馆纂修书史,掌院学士充正副总裁官,侍读学士以下编检以上充纂修官,亦充提调官。庶吉士亦间充纂修官,典簿、待诏、孔目充收掌官。笔帖式充誊录官,亦间充收掌官。……凡与纂诸臣至告竣日已出馆局者,仍许列衔。” 今《字典》前载总阅官二人,纂修官二十七人,纂修兼校刋官一人,总计三十人。其传见于《清史稿》者仅四人,并《清史列传》计亦不满十人。兹据总集、文集、行状、墓志、年谱、笔记、方志、学案、家谱、年表、疑年录等,爬梳史料,勾稽纂修官之生平行历。因各人见存史料多寡不一,本文不可能对纂修官之生平作具体完整之引证描述,只能仅就其字里籍贯、生卒年、举人进士及第年份、历任要职、个人特长、留存著作等予以考证,但对于他们在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五年《字典》编纂期间的行历予以特别关注,以期对《字典》编纂过程中之内情有所揭示。
总阅官二人,张玉书与陈廷敬。
原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臣张玉书 玉书字素存,一字京江,号润浦。 江苏丹徒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享年七十岁。《丹徒县志》谓其“性端重,寡言笑,读书过目成诵”,年“十六举顺治丁酉(十四年,1657)乡试”, 十八年(1661)辛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十五年擢国子监司业,历任侍讲、左、右庶子,充日讲起居官,加詹事府詹事,迁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二十九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四十九年(1710),以疾乞休,有旨慰留。时编纂《字典》谕旨已下,故荣任总阅官。五十年(1711)四月,奉命校阅正在编校中的《朱子全书》。 五月,从圣祖幸热河,疾不起,遂卒。圣祖“命大学士温达会同翰林部院官员、内务府总管往吊料理照汉礼衣敛,赐银一千两”, 亲制挽诗,赠太子太保,谥文贞。充任《佩文斋咏物诗选》(四十五年)、《佩文韵府》(四十九年)之汇阅官。其诗气雄笔健,格调苍浑,卓然入唐人之室,人推为“燕许大手笔”。 著有《力行斋集》(一作《文贞公集》)十二卷,《扈从赐游记》一卷,《昭代乐章恭记》一卷,《游千顶山记》一卷,《外国记》一卷等。
原任經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二級臣陳廷敬 廷敬初名敬,字子端,因馆选有同名,诏改廷敬,号午亭,别号说岩。 山西泽州人。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 卒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 享年七十四岁。先生“六七岁后,塾师授句读,见《左氏春秋》,喜而窃诵之。嗣后见他古文无不然。家固多书,从兄庶常公尤好古,则从学之,尽发所藏书纵观之”。 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乡试举人, 十五年(1658)戊戌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即充会试同考官,寻授秘书院检讨。康熙八年(1669)迁国子监司业,十五年(1676)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十六年、二十年两次以内阁学士任掌院学士。 四十二年(1703)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凡朝廷纂辑大书,多领衔总成,如《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皇舆表》《一统志》《明史》等,并充总裁官。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下旨编纂《字典》,十一月以耳疾乞休。旋因张玉书卒、李光地病,复召入直办事, 以五十一年(1712)四月卒。圣祖命皇三子允祉率大臣侍卫奠茶酒,给银一千两治丧,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往吊,并亲制挽诗,赐祭葬如典礼,加祭一次,谥文贞。 充任《佩文斋咏物诗选》(四十五年)、《佩文韵府》(四十九年)、《御选唐诗》(五十二年)之总阅官。廷敬前后掌《字典》编纂约二十个月。著有《午亭文编》五十卷、 《三礼指要》一卷、《午亭史评》二卷、《杜律诗话》二卷、其他或为初刻、选刻之诗文集者有《河上集》二卷、《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参野诗选》五卷、《午亭诗集》一卷、《陈说岩诗》等。
纂修官:凌绍雯、史夔、周起渭等二十七人。
原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臣凌绍雯 绍雯,字子文,号北堂。 浙江仁和人。生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卒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享年七十一岁。 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科举人,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进士。 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科乡试任四川考官, 四十三年充日讲起居注官, 四十四年乙酉科乡试任陕西考官。 累官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五十年九月,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出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副总裁,《渊鉴类函》(四十九年)分纂。《浙江通志》谓其“甫三岁,母朱氏口授《毛诗》,即成诵。少长,肆力于子史,秦汉唐宋大家之文穷流溯源,士林推领袖焉”, 然不见有著作传世。
原任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臣史夔 夔字胄司,号耕岩。江苏溧阳人。史鹤龄子。生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 卒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 享年五十三岁。康熙二十年(1681)辛酉科举人, 二十一年(1682)壬戌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旋充二十四年乙酉科会试同考官, 二十八年以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 三十八年出任己卯科乡试浙江考官, 五十年四月以詹事府少詹事充经筵讲官, 旋又除詹事府詹事。 出任《渊鉴类函》(四十九年)之分纂官。《溧阳县志》卷十三谓其“生平究心濂闽之学,躬行自得,终身不见疾言遽色,为世儒宗”。 《江苏诗徵》卷九十七引《润故》云:“宫詹在馆阁,凡稽古礼文、编纂著作,推为巨手。扈从北巡,著《扈跸集》;典试两浙,著《樟台集》;分理河工,著《观涛集》;祭告南海,著《扶胥集》。” 今《扶胥集》一卷存,他皆佚。另《溧阳县志?艺文志》载其《佩壶集》一卷,《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四载其《史宫詹全集》,亦皆不存。
原任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臣周起渭 起渭字渔璜,号桐壄。 先世江西庐陵人,明洪武间有为官贵州新贵者,遂著籍。生于康熙四年(1665),卒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享年五十岁。 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科贵州解元,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四十三年参与《皇舆表》之修纂,明年典试浙江乡试。 四十九年擢侍读,奉命修《渊鉴类函》,充校录官,旋简放顺天学政。 五十一年,学政任满还京, 擢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五十二年四月,升詹事府詹事, 十天后即奉命致祭东岳泰山等处, 五月十日“之浙江江南祭夏禹王陵明太祖陵”,兼阅兵江淮,遍行赏赉, 入冬回京,劳累成疾,不久卒于官。毛奇龄序渔璜诗集云:“贵阳周先生以掞天之才,力持大雅,其于四术六教,凡与经学有发明者,悉究极根柢,不诡流俗。而至于为诗,则兴比互进,情文兼生。古可追魏晋,而今体声律总不出神、景、开、大之间。昔所称风雅之宗,领袖群彦者,非先生与?” 可谓推崇备至。著有《桐埜诗集》四卷、《介眉集》一卷等。
太僕寺卿加二級臣王景曾 景曾字岵瞻,一字霁巖,号枚孙。 顺天宛平人。生卒年不详。王熙孙。康熙三十八(1699)年己卯科举人,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进士。 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乡试出任江南考官, 明年,以检讨充日讲起居注官, 五十一年,升通政使司右通政, 五十三年三月,升为太仆寺卿。 雍正元年改礼部左侍郎,三年罢。 出任《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四十八年)之纂选官和校勘官,《渊鉴类函》(四十九年)之校录官。著作无考,左光斗七孙女左如芬《纕芷阁遗稿》一卷后有其跋文一篇,时康熙二十二年,盖在未第之前。
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加一級臣梅之珩 之珩字左白,号月川。江西南城人。生于清顺治六年(1649),卒于雍正十二年(1734),享年八十五岁。 康熙二十年(1681)辛酉科江西解元, 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历官中允、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会试以检讨任同考官, 四十四至四十五年出任顺天学政, 五十二年以詹事府詹事出任河南乡试正考官,五十三年出任江南乡试正考官。 志称其“家贫,刻志励学……湛深经术”。出任《渊鉴汇涵》(四十九年)之校录官,《诗经传说彚纂》(雍正五年)之南书房校对。 雍正元年(1723)致仕。著有《西清珥笔》、《古今近体诗》十卷、《一亩居古文》八卷、《侍读制艺稿》等。
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加四级臣蒋廷锡 廷锡字杨孙,号西谷,一号酉君,又号南沙。江苏常熟人。伊子,陈锡弟。生于康熙八年(1669),卒于雍正十年(1732),享年六十四岁。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举人, 四十二年会试下第,诏以与何焯、汪灏一同殿试,赐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未散馆即授编修。历左、右春坊赞善、侍讲、侍读学士,少詹事,五十六年(1717)擢内阁学士,六十年(1721)充经筵讲官。雍正元年(1723)迁礼部侍郎,调户部,四年晋尚书,六年拜文华殿大学士,仍兼理户部事, 加太子太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出任会试同考官,五十七年分主《古今图书集成》纂务,雍正间数次出任乡会试考官。 卒谥文肃。前后出任《佩文斋咏物诗选》(四十五年)之编辑官,《渊鉴类函》(四十九年)、《御定历代纪事年表》(五十年)、《御选唐诗》(五十二年)、《分类锦字》(六十一年)之校勘官,《佩文韵府》(五十年)之纂修兼校勘官,《御纂周易折中》(五十四年)之南书房校对,《万寿盛典初集》(五十五年)之总裁官,以及《诗经》《书经》《春秋》诸书传说汇纂和《子史精华》等南书房校对。 工诗善画,研通经史。著有《尚书地理今释》一卷,《条奏疏稿》二卷,《青桐轩诗集》六卷,《坡山集》一卷,《片云集》一卷,《西山爽气集》三卷,《秋风集》一卷;编有《文武渊源》十六卷。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三级臣陈璋 璋字镛庭,或作钟庭。 江苏长洲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科举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会试任同考官, 四十八年以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 五十一年以翰林院侍讲学士提督顺天学政。 出任《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四十八年)纂选官,《渊鉴类函》(四十九年)校录官。著有《东冶集》,今不传。
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一級臣汪漋 漋字岵怀,号荇洲, 安徽休宁人,寄籍湖北江夏。生于康熙八年(1669),卒于乾隆七年(1742)八月,享年七十四岁。 康熙三十二年(1693)癸酉科举人, 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三十九年充庚辰科会试同考官,五十一年充壬辰科会试副考官, 五十二年充浙江乡试正考官, 五十三年以翰林侍读学士提督浙江学政。 雍正二年,升詹事府少詹事,三年,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累官至广西、江西巡抚,终大理卿。充任《广群芳谱》(四十七年)之编校官,《渊鉴类函》(四十九年)之校录官。编有《白岳凝烟》(吴镕绘)一书。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二级臣励廷仪 廷仪字令式,号南湖。 直隶静海人。励杜讷子。生于康熙八年(1669),卒于雍正十年(1732),享年六十四岁。 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举人,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进士。选庶吉士,明年丁母忧,四十一年特命在南书房行走。四十三年授编修,寻又丁父忧,服阕,充日讲起居注官。四十五年,迁右中允、侍读学士。五十一年壬辰科会试任同考官, 五十六年擢内阁学士,六十一年充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雍正元年擢刑部尚书。后数数因事革职留任、降级。复又条疏议政,部议施行,于雍正七年加太子少傅,九年迁吏部尚书。雍正十年五月以病乞休,旋卒,赐祭葬如例,谥文恭。乾隆六年入贤良祠。先后出任《佩文斋咏物诗选》(四十五年)之编辑官,《佩文韵府》(四十九年)纂修兼校勘官,《渊鉴类函》(四十九年)、《御定历代纪事年表》(五十年)、《御选唐诗》(五十二年)、《御定月令辑要》(五十五年)《分類字錦》(六十一年)之校勘官,以及《诗经》《书经》《春秋》诸书传说汇纂和《子史精华》等南书房校对。著有《双清阁诗稿》八卷。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五级臣陈邦彦 邦彦字世南,一作思南,号匏庐,匏庐道人(《乌衣香牒》署),又号春晖,晚自称春晖老人。浙江海宁人。少孤,由伯父陈元龙抚养。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卒于乾隆十七年(1752), 享年七十五岁。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科举人, 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入直南书房,升侍讲,五十三年四月以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 雍正时曾革职回乡, 乾隆九年十年以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官至礼部侍郎。工书,尤善小楷,宗法二王,深得董其昌笔意,晚年所作几可乱真。 供奉内廷,常奉命校读御制碑版文,并奉敕缮写。《御制日讲礼记解义序》《御制康熙字典序》及御制诸作多出自其手笔,书名盛极一时。其书法有《春晖堂书课》传世。先后出任《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四十八年)、《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均四十九年)、《御定历代纪事年表》(五十年)《御定月令辑要》(五十五年)、《分类锦字》(六十一年)之校勘官,《御选唐诗》(五十二年)校勘兼缮写官,《万寿盛典初集》(五十五年)之总裁官,《御纂周易折中》(五十四年)、《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六十年)南书房校对。著有《墨庐小稿》、《春驹小谱》二卷、《乌衣香牒》四卷、《春晖堂集》,今存《匏庐公日记不分卷》(康熙四十五年至雍正十三年)稿本,甚珍贵。康熙四十六年独立奉勅编《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一百二十卷。
翰林院侍读学士臣张逸少 逸少字天门,号青山。江苏丹徒人。张玉书长子。生年不详,卒于乾隆十三年(1748)。 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科举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放山西壶关县知县, 擢秦州知州,特旨召授翰林院编修。 四十五年丙戌科会试出任同考官,五十一年正月擢为侍读学士, 五十四年提督顺天学政。 充任《渊鉴类函》(四十九年)之校录官,《广群芳谱》(四十七年)之编校官。著有《学士文稿》《青山诗集》,皆佚,《京江耆旧集》卷四存诗4首。
原任翰林院侍读加一级臣潘从律 从律字夏声,号云岫。 江苏溧阳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科举人, 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三十六年丁丑科会试充同考官, 五十一年以编修任陕甘提学道。 其升侍读应在回翰林院后不久。充任《全唐诗》(四十五年)校对官,《渊鉴类函》(四十九年)校录官。著有《放眉集》一卷,佚。
原任翰林院侍读加一级臣朱启昆 启昆字我裕,号敬斋。 湖广汉阳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年(1681)辛酉乡试举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科进士。 选庶吉士,散馆以学业未优,仍留馆教习。 其授编修,似当在此后数年中。四十四年出任乙酉科乡试云南考官, 其升任侍读,似当在五十二年之后, 而不数年过世。充任《渊鉴类函》(四十九年)之校录官。启昆曾任教紫阳书院,具体年代不明, 在书院编有《性理大全書輯要》八卷、《朱子大全集补遗》二卷。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加一级臣赵熊诏 熊诏字侯赤,号裘萼。江苏武进人。生于康熙二年(1663),卒于康熙六十年(1721),享年五十九岁。 户部尚书申乔长子,申季侄。康熙三十七年由府州县学保举选贡,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举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状元。选庶吉士,散馆授修撰, 旋充日讲起居注官, 入走南书房。五十四年乙未科会试出任同考官, 升侍读。 五十七年,因同官告发私抄起居注中谕旨携出事削职,仍留供奉,旋“以大臣子弟从军肃州”。 五十九年(1720),以父亲赵申乔卒,特旨许其扶榇南归,未几,以哀毁卒。遗折启奏,奉旨复职。曾出任《御选唐诗》(五十二年)、《御定历代纪事年表》(五十年)、《御定月令辑要》(五十五年)、《佩文韵府》《渊鉴类函》(均四十九年)、《分类锦字》(六十一年)之校勘官,《御纂周易折中》(五十四年)、《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六十年)之南书房校对,《万寿盛典初集》(五十五年)之总裁官。工诗文,尤精天文、数学,著有《赵裘萼公賸稿》四卷。
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修撰加二級臣薄有德 有德字聿修,号勺庭。 顺天大兴人。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 卒年不详。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科举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五十年(1711)出任辛卯科乡试浙江考官,五十一年以编修任湖广提督通省学院, 五十二年迁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不久擢修撰,五十七年以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 约卒于康熙六十年前后。 充任《渊鉴类函》(四十九年)之校录官。
原任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臣吴世焘 世焘字幼日, 号西村。江苏高邮人。生于顺治十三年(1656),卒于雍正元年(1723),享年六十八岁。 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科举人, 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三十三年出任甲戌科会试同考官, 寻因亲老,请归乡终养,前后十二年,丧葬如礼。 四十四年康熙南巡,赐御书一幅、砚一方,明年入都供职。五十年,迁右春坊右中允,五十六年转左春坊左中允仍兼编修。 五十七年(1718)以原官致仕。世焘一生于家乡之水灾倾注全部精力,回乡后有逢大水,“目击心伤,忧郁致疾”,不久病故。“生平负著作才,而不欲以文章显。在史馆奉命编《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康熙字典》诸书,覃研精博,馆阁中交倚重之”。 著有《南巡纪恩诗》一卷。《广陵思古编》卷十八收其文一篇,《淮海英灵集》乙集卷二、《江苏诗徵》卷十三并收其诗。
翰林院编修臣陈壮履 壮履字礼叔,号幼安,一号潜安。 山西泽州人。陈廷敬第三子。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卒于乾隆十三年(1748),享年六十九岁。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科举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四十一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入值南书房, 迁侍读学士。 充任《佩文斋咏物诗选》之编辑官、《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定历代纪事年表》《渊鉴类函》校勘官、《佩文韵府》纂修兼校勘官。四十九年六月,湖广总督郭世隆疏劾其于致祭南岳时骚扰地方,遂割去侍读学士一职,降为编修, 故《字典》署“编修”。
翰林院检讨加一级臣刘师恕 师恕字秘书,号艾堂,又号补堂。江苏宝应人。国黻子。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 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享年七十九岁。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举人,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进士。 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康熙五十年(1711)出任辛卯科乡试广西考官,五十三年以检讨任河南学院, 五十五年闰三月后升中允,迁祭酒。 雍正元年,出为贵州布政使。 四年,迁通政使,转左副都御史,擢工部、礼部侍郎,协理直隶总督。七年,以内阁学士充福建观风整俗使。十一年以病告归。乾隆七年,淮阳大水,饥民求赈,以从弟某连类革职。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南巡,加恩予侍读学士衔休致。 充任《渊鉴类函》(四十九年)之校录官。著有《锡谷堂诗集》五卷,《续集》一卷。 《淮海英灵集》乙集卷一收其诗四首,《江苏诗徵》卷七十九首其诗二首,《白田风雅》卷九收其诗七首。
翰林院编修加一级臣万经 经字授一,别署九沙。 浙江鄞县人。万斯大之子。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卒于乾隆六年(1741),享年八十三岁。 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科举人, 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五十年充卯科乡试山西副考官, 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以编修任贵州学院。 还京,派修通州城。及解组归,“家既罄,萧然如布衣,卖所作隶字,得钱给朝夕”。 晚年增补其父斯大《礼记集解》数万言,《春秋随笔》定、哀二公未毕,亦续纂数万言。重修叔父斯同《列代纪年》,续纂堂兄万言之《尚书说》、《明史举要》等。 自著有《分隶偶存》二卷,《理学邵念鲁先生传》一卷,《汉魏碑考》一卷,《六堂诗存》四卷等。
翰林院编修臣涂天相 天相字夑庵, 号存斋,一号迂叟。湖北孝感人。生于康熙七年(1668),卒于乾隆五年(1740),享年七十三岁。康熙四十一年(1702)壬午科举人, 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五十年(1711)出任辛卯科乡试陕西副考官。 迁国子司业, 雍正改元三月二十一日,以翰林侍讲奉命祭告南海, 还奏称旨,迁掌詹事府詹事,升内阁学士,晋刑部侍郎。雍正八年,升左都御史,寻补兵部尚书兼经筵讲官, 调工部尚书。乾隆二年,奉旨回籍,三年后卒。其陕西典试回,圣祖赐松花砚,自铭曰“以静为用,是以永年”,遂以“静用”为堂名。著有《静用堂偶编》十卷及《谨庸斋札记》《守待录》《存斋闲话》《存斋诗话》等。
原任翰林院编修加一级臣俞梅 梅字太羹,一字师严。 江苏泰州人。铎侄孙,瀔子。约生于康熙六年(1667),卒于五十五年(1716)闰三月前,享年五十岁。 十岁能文,日成十艺。年十一为郡诸生。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科举人, 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进士。 选庶吉士,旋丁内艰,归,圣祖南巡,召见其父中书瀔,温纶嘉奖,特命梅充维扬诗局校对官,纂辑《全唐诗》,升编修。同时参与《渊鉴类函》之编纂。五十二年(1713)充癸巳恩科乡试山西副考官, 不避嫌怨,从棘闱飞章奏减官卷正额三名,取额外五经民卷补之,晋闱称得士。 著有《孔子家语订正》、《治河方略并图说》二十六卷、《俞太羹制艺》、《云斤诗集》不分卷、《甲申集》一卷、《梦余集》一卷。 辑有《白陆诗选》及《历朝诗雅》数十卷。 《淮海英灵集》丁集卷二收其诗四首,《江苏诗徵》卷二十一收其诗二首。
原任翰林院编修臣刘巗 刘巗原名枝桂,字太山,亦字日丹,号无垢。江苏浦江人。生于顺治十三年(1656),卒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享年六十一岁。 幼敏慧,善于音律,尤喜弈。后折节读书,康熙二十五(1686)年贡太学,一时名动京师,二十六年作《太学生伏阙上书论》忤执政意,避祸南还。 三十二年(1693)更名巗,应试,举北榜第一人。 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进士。 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四十八年充己丑科会试同考官。 五十年,以《南山集》案起,以巗不将其书出首,“革职佥妻,流三千里”。 五十一年秋出狱, 五十二年二月,下诏赦罪,隶汉军籍。 五十五年六月卒,其时《字典》已完成,以其曾与修纂,故署“原任”。充任《渊鉴类函》(四十九年)之校录官。著有《匪莪堂文集》五卷、《拙修斋诗文稿》、《石樵诗集》、《大山诗集》八卷、《匪莪堂诗集》、《大山诗馀》、《大山真稿》,与徐时盛同著《燕台唱和集》。
翰林院修撰加一级臣王云锦 云锦字宏骏,号海文。一说字海文,号柳溪、倬亭, 晚号古愚老人。江苏无锡人。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卒于雍正五年(1727),享年七十一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科举人,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状元。授修撰。四十八年充己丑科会试同考官, 五十三年,以修撰提督陕西学政。 五十六年,徐元梦劾罢任满学政,云锦在其中,或即此时乞归,晚年键户家居,日夕穷经,尤遂于《易》。著有《秋林集》,不传,《秋林读易辨真》二集、《敬业堂窗课》不分卷、《续编》不分卷。又手辑《纲目金鉴类编》,镂版未竣。 原任翰林院编修臣贾国维 国维字奠坤,号千仞。 江苏高邮人。良璧次子。生于康熙十年(1671),卒于乾隆八年(1743),享年七十三岁。早岁博通经史,工诗古文辞,善书法。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科顺天举人, 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探花。 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入值南书房。 国维为康熙亲近词臣,故未尝外放考官、学政。“至与修《康熙字典》《佩文韵府》诸书,考核详明,总裁以下,每咨询焉。” 五十年正月谷旦,尝奉命敕封清修禅师提督五台山番汉札萨克大喇嘛鼎曾坚错,十一月即因“行止不端”革职。 革职后是否即归田,史阙不明,但《字典》刊成之五十五年闰三月,必已离开翰林院。归休后养亲教子,与兄弟友爱相依。晚年留心淮扬水利,探源竟委,纂辑成书,并曾重出资修镇国寺塔。在院出任《渊鉴类函》(四十九年)、《御定历代纪事年表》(五十年)之校勘官,《佩文韵府》(四十九年)纂修兼校勘官。著有《太史算》《望尘集》《毅庵诗抄》等 。
翰林院编修加一级臣缪沅 缪沅字湘芷,一字澧南,号馀园。 江苏泰州人。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卒于雍正七年(1729),享年五十八岁。 生而嗜学,诸子百家靡不赅览。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科举人,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探花。授编修,旋即充五十一年壬辰科会试同考官, 五十四年,召试乾清宫,列一等。五十七年以编修任湖广提督通省学院。 旋擢官工科给事中。雍正六年除内阁学士,出按山东,官至刑部侍郎。无疾而终。出任《御纂周易折中》(五十四年)之在馆校对缮写,《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六十年)之在馆分修校对。著有《馀园诗钞》六卷,宋荦刻《江左十五子诗选》收《缪沅诗选》一卷,《淮海英灵集》甲集卷一收其诗五十首。《江苏诗徵》卷一百四十三收其诗六首,《海陵文徵》卷十六收其文四篇。 沅第四子编有《馀园古今体诗精选》(一作《馀园诗选》)四卷, 又有《稄米集》、 《兰渚集》、《西溪集》、《浮山集》、 《古铁斋诗录》二卷《续录》二卷, 皆不存。
翰林院编修加六级臣蒋涟 蒋涟字檀人,号锦风, 又号省庵。江苏常熟人。蒋伊孙,蒋廷锡侄,陈锡子。约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前后,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前后,享年八十四岁。 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科举人, 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五十四年充乙未科会试同考官, 进中允。五十九年任河南省学政。 雍正三年以中允任日讲起居注官,四年升侍讲,仍充起居注官。 迁侍讲,升太仆寺卿。乾隆六年致仕。出任《御纂周易折中》《御纂性理精义》(均五十四年)之缮写,《书经》、《诗经》传说汇纂之南书房校对。著有《漱芳集》二卷、《使豫草》一卷,存。《鸿泥集》一卷、《中州视学记略》、《唐贤璈奏》、《省庵奏疏》,编有《艺林类编》、《唐诗纂要》、《文苑英华类隽》《文苑英华赋钞》《唐宋赋选要》,皆不存。
原任监察御史八品顶带臣刘灏 刘灏字若千。陕西泾阳人。仪恕子,涵兄。生于康熙元年(1662),卒于五十一年(1712),享年五十一岁。 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科举人, 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三十一年,以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出任三十二年癸酉科乡试湖广考官, 三十九年,以编修授监察御史。 巡按长芦盐政,“首劾去大吏,按治私贩渠魁,威惠大著”。灏以御史之职,“独被命与诸翰林修《广群芳谱》”,“又与修《康熙字典》”,可见其学养。《志》称其于二书“校阅披览,考订精确”,或非虚誉。
纂修兼校刋官一名,陈世倌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加一級臣陳世倌 世倌字秉之,号莲宇。 礼部尚书詵子。浙江海宁人。 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享年七十九岁。 十五岁补县学生,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顺天举人,四十二年癸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五十年出任辛卯科乡试山东副考官, 五十三年五月出任甲午科乡试广东正考官,十月充日讲起居注官。五十八年以侍读学士任直隶省提督学政,五十九年出任庚子科乡试顺天副考官。雍正元年擢侍读学士、内阁大学士,旋巡抚山东,复被劾罢职。乾隆初,迁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十七年壬申恩科会试、十九年甲戌科会试,皆以内阁大学士出任主考官。二十二年冬以老病告休,加太子太傅,二十三年四月将就道,卒。谥文勤。充任《渊鉴类函》(四十九年)校录官。编著之书有:《养正初训》、《闺范类编》、《吕新吾先生呻吟语》、《十贤传》、《仁爱丛说》、《训士学古录》、《建中录》等。
四、《字典》编纂实际年份推测
《字典》从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下诏始修,到五十五年闰三月圣祖作序之后刊成,前后六年有馀。作为一部四五百万字的大型语文字典,在六年中完成,仍然免不了“仓促”、“草率”之讥。 且六年系包括刊刻时间在内,其实际编纂时间,因笔者读书不多,未见明文记载,只能根据已有资料,作一种推测。今存最早的《字典》是五十五年内府刻本, 可知其完成编纂必在此之前。《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康熙朱批》等书对此均无记录,唯赵执信《通议大夫前掌河南道监察御史泾阳刘君神道碑》云:独被命与诸翰林修《广群芳谱》,既成上之,上大喜。使吏部叙君劳,命君扈从者再。又与修《康熙字典》。书成,独蒙上赏叹。佥谓且复不次用君矣,而君病,竟卒于寓舍。盖君之骤侍讲幄,特换御史,及以废官典编纂、从车驾,皆他人所谓异数,而实与君无加焉。
执信与刘灏“生同年,官同僚,独以文字相结契,出流俗外,而放废亦同”,为其志墓,应属可信。《广群芳谱》成于四十七年前,《字典》始修于四十九年,中间容有扈从之事,皆与所记契合。刘灏于五十一年去世,如赵执信所言属实,则至少刘灏去世时《字典》初稿已经完成,因而得到康熙的“赏叹”。这个成稿时间可与纂修官员的转官外任相印证。上述三十位纂修人员中,除已故之外,绝大部分官员都有充任乡试、会试主考官、同考官的经历,有的还不止一次。清代乡会试考官例由翰林官员充任,主考取士,既声誉卓著,又赠禄丰厚,名利双收,因而几乎有循例轮番之趋势。主持会试,就在京城,时间不长;出任外地乡试考官,往来颇费时日,但犹可略而不论,更有八位在五十五年以前就已外任学政或较长时间出差,他们是:
周起渭:四十九年简放顺天学政,五十一年,任满还京。旋奉命致祭东岳泰山等处,半年后回。 陈 璋:五十一年以翰林院侍讲学士提督顺天学政。 潘从律:五十一年以编修任陕甘提学道。 薄有德:五十一年以编修任湖广提督通省学院,五十二年迁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汪 漋:五十三年以翰林侍读学士提督浙江学政。 刘师恕:五十三年以检讨任河南学院。 万 经: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以编修任贵州学院。 王云锦:五十三年,以修撰提督陕西学政。
学政、学院之差,常规任期三年,少则也要一年。康熙五十三年,《字典》编纂机构中已有五人亡故,加周起渭则六人。如先后有七人出任学政、学院,计有十三人,贾国维于五十年因“行止不端”被革职,刘巗亦于五十年因《南山集》案被“革职佥妻,流三千里”,所馀只十五人在从事编纂,还有日讲、拟诏草制等其他事务。若从五十一年简放三人,五十三年简放四人这样的数量考虑,很可能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字典》工作大致结束,否则圣祖简放学政也得从编纂能否正常进行考虑。无论如何,五十三年时《字典》已经进入刊刻阶段,与修的翰林官员如无其他编纂任务,无妨出任学政。但若五十一年已经完成,则前后编纂时间更少。因为康熙四十九年三月虽然下诏准备,当时的《佩文韵府》尚有少量扫尾工作, 至少六位校勘官还须兼顾一下刊刻事宜。其他如陈壮履、励廷仪、蒋廷锡等七人还有《御定历代纪事年表》的校勘工作,励廷仪、蒋廷锡、赵熊诏等还有《御选唐诗》的校勘任务,所以正式全面进入《字典》编纂的时间须在四十九年五六月以后。四十九年六月到五十一年下半年,不过二年零几个月,期间二位总阅官相继逝世,二位纂修官先后革职或离任,至于乡会试之干扰,康熙帝的经筵日讲、翰林院的轮值、日常文翰的草拟等工作不时地会迫使纂修官员分心应付,真正潜心编纂的时间将会更少。
五、编纂官员年龄、籍贯、身世、知识结构分析
出任乡会试、学政学院等外差固然影响《字典》编纂速度和质量,若转从年龄籍贯、出身和互相间关系,尤其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考虑,也会对《字典》的质量都有直接间接、或多或少的影响。
从年龄段上分析,七十岁上下的有三位,即两位总阅官和凌绍雯,梅也六十多岁。五十到六十岁之间的有史夔、吴世焘、万经和刘巗,四十到五十之间的有周起渭、蒋廷锡、汪漋、励廷仪、张逸少、赵熊诏、涂天相、王云锦、贾国维、刘灏十人,其他则都四十以下, 陈世倌年纪最轻,只有三十岁。这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纂修官员之籍贯,与《字典》的注音关系最为密切,不得不格外关注,现类次其籍贯按省、县二级依次罗列如下。隶籍江苏的有:丹徒二人(张玉书、张逸少)、溧阳二人(史夔、潘从律)、常熟二人(蒋廷锡、蒋涟)、高邮二人(吴世焘、贾国维)、泰州二人(俞梅、缪沅)、长洲一人(陈璋)、武进一人(赵熊诏)、宝应一人(刘师恕)、浦江一人(刘巗)、无锡一人(王云锦),共十五人。浙江的有:海宁二人(陈邦彦、陈世倌)、仁和一人(凌绍雯)、鄞县一人(万经),共四人。直隶省、顺天府的有:静海一人(励廷仪)、宛平一人(王景曾)、大兴一人(薄有德),共三人。山西的有:泽州二人(陈廷敬、陈壮履),共二人。其他则安徽休宁一人(汪漋)、湖广汉阳一人(朱启昆)、湖北孝感一人(涂天相)、江西南城一人(梅之珩)、贵州新贵一人(周起渭)、陕西泾阳一人(刘灏)。江苏籍人竟占一半,江浙二省的人占到三分之二,这个数字是足以引起注意的。王力先生订正《字典》的音读错误,说“最严重的是以吴音乱正音。《康熙字典》编者有不少是吴人,有时候不免以吴音乱正音”。 所以《字典》中的直音,对于研究清初的吴音有很大的价值,同时,对于研究其中大量与中古音声韵、等第不合的音读,都可以参考纂修官的籍贯和现今的方音予以探索。
编纂班子中三十位官员,因为多是翰林院编修或曾经是编修以上官员,无疑都是进士。其中顺治年间两位,即总阅官陈廷敬(十五年)和张玉书(十八年)。其他均是康熙年间进士,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同榜进士。康熙三十年前的有史夔(二十一年)、梅之珩(二十四年)、凌绍雯、吴世焘和刘灏(均二十七年)等五人。四十年前的有潘从律(三十年)、周起渭、陈璋、汪漋、张逸少(均三十三年)、朱启昆、陈壮履(均三十六年)、王景曾、励廷仪、刘师恕(均三十九年)等十人。四十八年前的有蒋廷锡、陈邦彦、薄有德、万经、涂天相、俞梅、刘巗、陈世倌(八人均四十二年)、王云锦、贾国维(均四十五年)、赵熊诏、缪沅、蔣漣(均四十八年)等十三人。当四十九年下诏开始编纂时,四十八年的进士尚未散馆,因为赵熊诏是状元,缪沅是探花,赵直接是修撰,缪是当然的编修,所以得以参与。蒋涟的参与或许与蒋廷锡有关(详后)。
史传陈廷敬、陈壮履父子同居翰林,共修《字典》,时人荣之。假若对其他纂修官员亲属关系作一次普查,可以称道共荣的不仅是陈氏父子。张逸少是张玉书的长子,蒋涟是蒋廷锡的侄子,张氏、陈氏父子和蒋氏叔侄同居玉堂,共赞伟业,已占去全部纂修人员的五分之一。如果将祖父叔兄亲属曾在翰林或虽不在翰林而居高官者计之,则不止张、陈、蒋三家。史夔是史鹤龄之子,史鹤龄康熙六年丁未科进士,散馆授编修,以文学书翰称旨。 王景曾是王熙之孙,王熙顺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十五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加尚书衔。草顺治遗诏。康熙即位,改兼弘文院尚书。四十二年卒。 陈邦彦为陈元龙之侄,元龙康熙二十四年榜眼,授编修,直南书房,迁侍读学士,四十二年迁詹事。 励廷仪为励杜讷子,杜讷因善书试第一,由生员议叙州同,留南书房,康熙十九年特授编修,官至刑部右侍郎,四十二年卒,康熙亲谥文恪。 潘从律为潘麒生弟,麒生康熙二十一年进士,散馆授检讨,二十九年充山西乡试正考官。 赵熊诏为赵申乔之子,申季之侄,申乔康熙九年进士,累擢浙江布政使、巡抚;申季三十六年进士,散馆授编修,四十四年出任山东学政。 刘灏为刘涵兄,涵二十六年进士散馆授检讨,官至福建盐运使。 蒋廷锡是蒋伊次子,蒋陈锡之弟。伊康熙十二年癸丑科进士,散馆改御史,官至河南提学道。陈锡康熙二十四年进士,授陕西富平县知县,四十七年迁山东布政使,擢巡抚。 刘师恕为国黻子,国黻康熙二十一年进士,散馆改户科给事中,官至鸿胪寺卿。 俞梅为余铎侄孙,瀔之子,铎顺治九年进士,散馆改御史; 瀔官中书。 陈世倌为陈诜之子, 诜康熙十一年举人,授中书科中书舍人,世倌中进士时,已任鸿胪寺卿,再迁左副都御史。 万经为万斯大之子,斯大于明亡隐居不仕,然湛深经术,与弟斯同名播海内。以上祖父叔兄为翰林者六,散馆改御史、给事中者三,以进士为巡抚、布政使者二,以举人授中书舍人者一,及子孙弟侄辈中进士时,皆已为显宦,这对他们的选馆有很强的正面影响。
清初馆选沿明制,殿试毕即简选庶吉士,方法是选而后试。如康熙九年,圣祖命内院会同吏部、礼部选新进士六十人,试以文学,分为三等,而后钦定二十七人。因而选的中间不无亲疏关系的影响。根据《清史稿?选举志二》记载:
康熙间,新进士得奏请读书中秘,辄以家世多任馆阁,或边隅素少词臣为言。间邀俞允。故自四十五年至六十七年科中(引按,当作“四十五年至六十年七科中”),各省皆有馆选。世宗令大臣举所知参用,廷对后,亲试文艺。雍正……五年,诏内阁会议简选庶常之法,寻议照雍正癸卯(元年)科例,殿试后,集诸进士保和殿考试,仍令九卿确行保举。考试用论、诏、奏议、诗四题。是为朝考之始。 馆选之权下放给大臣、九卿,且自己可以奏请申报,玉堂清望,世人所羡,所以朝中有人、翰林有亲的裙带关系自然不能摈绝。赵熊诏虽是状元,刘师恕却是三甲第一百零八名进士,其他有关系的进士竟全部是二甲,而且大多在二甲之前十名。至于张逸少之编修为玉书启奏而授,陈壮履之翰林为康熙钦点而定,已是人所共知。揭橥这样一个史实,并不是说《字典》群体中某些人的及第等次和馆选都与此有关,但翰林留馆人数有限,家世、裙带关系的介入,势必造成留任者未必尽为一时之选,《欽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百九十一曾记载这样一则事例:
四十五年……又谕吏部,选拔庶常,原以教养人才、储备任用,庶吉士王诰等,教习日久,今加考试,满汉书具未精通,掌院学士揆叙等督课不严,交督察院议处。其文义粗通者,除王式丹已授修撰外,满书庶吉士杨尤奇、刘师恕、王景曾、史贻直、陈邦彦、 谟、薄有德、蒋肇、陈世倌、王诰;汉书庶吉士吴廷桢、刘岩、宋 、杨万程,俱照例授为翰林院编修、检讨,仍宜不时勤加学习。涂天相、谢履忠、马汝为、柯乔年、万民钦、李天祥、刘圻、杨绪、万经、……何焯,文义荒疏,俱不准授职。再教习三年。常度、阿进泰、耿古德,文字俱劣,俱革职。
所记之庶吉士中涉及《字典》纂修人员的有八人,满书文义能粗通,洵属不易;而汉文尚有“荒疏”,实不应该。由此也昭示这样一种倾向:在馆选没有严格按照朝考成绩取舍之前,庶吉士未必全部优于外放进士,散馆留任的翰林官员学问、才华也未必一定渊博优赡而无瑕疵,这对翰林院拟诏草制、经筵日讲以及奉敕纂书等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会有些许影响。当然就《字典》纂修班子而言,像张逸少、陈壮履之参与,对协调纂修官与总阅官之间的文稿流转,沟通他们之间的学术异见仍然有其积极作用。
尽管学问、才华纯疵不一,高居玉堂之上,厕身天垣之间,每日拟诏草制,酬唱奉和,含咀经传,披览注疏,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长日久,也必历练成诗文作手,心性巨儒。今检视、分析三十位纂修官员的著作,有七位著作文集无考,其他二十三人所存者以诗集为最多,几乎无人不有。即使为诗文集,其文章也多是赋颂表笺、奏疏纪赞、神道墓碑之类,如《四库》收入的《张文贞集》可为代表。陈廷敬《午亭文编》中有杂著四卷、经解四卷,杂著如《胡氏安国夏时冠周月辨》、《家氏铉翁原夏正辨》等关涉经传历法,经解系诠释《易经》之作,廷敬另有《三礼指要》一卷,《午亭史评》二卷,皆经史专著,他是诗文渊雅,学术纯正的大学者,无愧为《字典》总纂。蒋廷锡有《尚书地理今释》一卷,系经学地理著作,编《文武渊源》,系类书。万经晚年增补父叔堂兄之著系《尚书》、《礼记》、《春秋》及《明史》、《年表》等,自著《分隶偶存》、《汉魏碑考》亦皆学术著作,也是一位学有根柢的学者。俞梅之《孔子家语订正》属子书考订,王云锦《秋林读易辨真》为解经篇什。朱启昆无著作留存,却编过《性理大全书辑要》、《朱子大全集补遗》等书。统观他们的著作与才华,虽然经史子集都有,然大多是以诗文著称的翰林词臣,即便有治经学者,如史夔“究心濂闽之学”,梅之珩之“湛深经术”,王文锦“尤遂于《易》”,也多是在程朱系统笼罩之下的理学,而非求训诂之切义,辨名物典制之是非的汉唐经学。尤其三十人中没有一个是在声韵、训诂上有所建树或留存一卷著作。史志称吴世焘“生平负著作才,而不欲以文章显。在史馆奉命编《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康熙字典》诸书,覃研精博,馆阁中交倚重之”,刘灏纂修《字典》和《广群芳谱》“校阅披览,考订精确”,但吴、刘亦非学有专长的传统小学人才。圣祖对翰林院甚为依赖,也深知院中人才的知识结构,他曾说“翰林官有工诗赋者,有工文章者,亦有讲理学者”, 又说“中国平上去入四韵极精,两字合音不甚紧要,是以学者少,渐至弃之。问翰林官四声,无不知者;问两字合音,则不能知”, 可见当时参与《字典》编纂者确实没有深于文字音韵的官员。 圣祖的评语与翰林院官员实际知识结构和留存著作适相吻合。这种现象既系于清初的学风,也受制于翰林院科举选拔制度的局限。
编纂《渊鉴类函》、《佩文韵府》之类的类书,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翰林词臣,他们最懂得用典措辞需要什么,怎样排列才能一索即得。而字典之类工具书的编纂,除了需要有文辞、典故的类书涵养,更需要懂得文字、音韵、训诂,长于理性思维,善于归纳排比的专门人才。《康熙字典》的得与失,应该从编纂官员所具有的学养、所具有的政书、类书编纂经验和字典所需的专门知识结构,以及具体编纂时出现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上去切入、思考、评判。
六、结 语
《字典》名义上是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下诏编纂,正式启动可能在五六月以后,就目前资料揣测约在五十一年年底前后大致完成初稿。由于张玉书于五十年夏、陈廷敬于五十一年四月相继逝世,两人实际上没有最终做好总其成的工作。得到圣祖赞赏的刘灏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出狱不久病亡;至五十二年凌绍雯、史夔又先后辞世,五十三年周起渭物故,几位耆年硕学似乎也没来得及对初稿作修改润饰。加之多位纂修官员在此期间还分心其他编纂任务,有几位官员涉案或渎职而受处降职,五十一年、五十三年相继有七八人外放学政。应该说,数年中《字典》纂修官员变故多端,字典机构极不稳定。就这种变动的情况分析,康熙五十三年,字典机构中纂修官员已经零落依稀。很可能在这个时刻,纂修官、翰林院编修陈世倌主动出资,承担刊刻任务,至五十五年闰三月刊成梓行。
《康熙字典》之所以风行数百年,经久而不衰,虽然不排斥有钦定光环的因素,但平心而论,这与纂修官员认真总结唐宋元明字韵书特别是《字汇》和《正字通》的利弊得失,制订出十八条接近或切合近代辞书编纂理论的凡例来统摄纂辑,最大限度吸取前代字韵书的精华,利用三馆一院丰富图书,使《字典》在体例、收字、音义分合、排纂、检索上都超过以往所有字韵书有很大关系。
道咸以后中日学者指责《字典》的错讹集中在等第、直音和书名、引文上。前者与纂修官员疏于等韵之学和江苏吴音地区口音有关;后者启误多途,或缘于承袭前代字韵书之讹,或因笔误豕亥,或系刊刻鲁鱼,由于其数量之多, 致使笔者怀疑陈世倌所刻《字典》稿是未经最后审核定之稿。因为康熙五十三年前后,字典机构人员星散,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七年三月十七日 至四月十五日初稿 五月八日第五稿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虞万里
编辑:妮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