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 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东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共占地273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群。
天坛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圣地。每年的三孟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三孟即孟春、孟夏和孟冬。孟春为正月上辛日,皇帝在祁年殿祈谷,祀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孟夏为夏至日,在寰丘坛祈雨免旱;孟冬为冬至日,在寰丘坛祀天,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皇天上帝恩情。
沿革
天坛距今已经有580多年的历史。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历经十四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这一规模宏大的工程才告完成。
天坛建成初期,既在这里祭天又在这里祀地。直到嘉靖九年(1530年)将北郊另建的地坛作为祀地场所之后,天地分祭,天坛才名副其实地成为专门祭天的地方。
天坛呈"回"字型布局,设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的内外坛墙高大,而南面围墙相对较底,象征"天高地底";北面的内外坛墙呈圆弧型,南面围墙则呈方型,表示"天圆地方"。
天坛的主体建筑都集中与内坛。南面是夏至和冬至祭天所用的寰丘坛;北面是春天祈谷所用的祁年殿。南北两坛之间是一条宽敞的海墁大道"丹陛桥"。
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制度,天坛仍然是祭天的圣地。乾隆盛世大兴土木,将天坛的内外土城垣用砖包砌,使得天坛的内外墙更加厚重、壮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袁世凯为了当皇帝举行登基大典,也在天坛祭天。军阀混战期间,辨帅张勋曾在祈年殿设司令部,将天坛变成与段琪瑞巷战的战场。
1918年,天坛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来的寰丘门一带建成了居民区,外坛仅保留了北半部。在外坛墙上新辟了东门和北门,现在的南门即是历史上的内坛南门。
现在,天坛仍为公园对公众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