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拉萨6月26日电 (记者拉巴次仁 肖林 侯德强)6月20日刚刚完工的拉萨火车站与布达拉宫遥遥相望,记者25日在修建火车站的中铁建工集团负责人的带领下,进入备受瞩目的拉萨火车站主站房。中铁建工集团称,这座现代藏式建筑将使旅客在体验民族风情的同时尽享各种现代化服务的便利。
拉萨火车站位于拉萨市西南的堆龙德庆县柳梧乡境内,海拔3600多米,距离布达拉宫近20公里。目前,拉萨市区至拉萨火车站的柏油路已经全部建成通车,整个车站由中铁建工集团负责承建。
记者在拉萨火车站北广场看到,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广场,给人以宽敞洁净的感觉,而广场周边种植的松柏、榆树等植物,又给广场增添了浓浓的绿意。
广场东西两侧设有公共汽车、出租车、长途汽车站点,并设有磁卡电话。记者在拉萨火车站东侧的公交站点看到,这里的公交站、广告宣传牌、磁卡电话亭已经搭建完成。广告宣传栏上不仅有西藏旅游景点、酒店招租等广告外,还有“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今天的动物”、“保护环境等于保护自己”等大型公益广告,同时,广告宣传栏上还设有拉萨市公交线路指示图。
拉萨火车站主站房矗立在广场的南侧,依山而立,气势磅礴。整个车站内外装修大量采用白、红、黄三种藏式建筑风格,整个车站设计为两层斜体建筑,车站站房建筑面积达2.36万平方米,高度22.9米,依山而建,环绕山体。
走进拉萨火车站一楼中央大厅,浓郁的藏式建筑风格,仿佛将人置身于传统的藏式宫殿,而电子显示屏幕、自动扶梯,又将时间缩短到现代。中央大厅主要采用红色的色调,地面铺设着白色和红色为主的色泽鲜艳的高级防滑石材,而大厅内高高竖立的8根大柱子,让人眼前一亮。
据薛文杰副指挥长介绍,这种室内柱子设计是采用藏式建筑风格,柱子内部是钢结构,而外面包着的是特殊处理过的红松木,具有防腐、防紫外线、防变形等特点。“这些柱子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防火,根本点不着火,因为做了特殊的化学处理。”薛文杰说,这些柱子既有藏式建筑粗矿的外表,又体现了现代科技“细腻”的内涵,整个大厅的窗户全部采用高级钢化玻璃,具有隔音密闭作用,而窗户下面设置的通气口,又可以随时调换新鲜空气。
为了缓解旅客的缺氧症状,记者看到一楼大厅东西两侧设有自动扶梯。而一楼大厅东南侧设有大型软席候车厅和三个贵宾候车厅,贵宾厅内设有高级地毯和大型挂毯,而挂毯图案主要是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等西藏著名旅游景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一楼和二楼大厅都设有东西方向贯通的通廊,在一楼大厅西侧设有售票大厅。薛文杰说,铁路通车后,火车、飞机和长途汽车的售票都在售票大厅内集中办理。
记者看到售票厅内有10多个服务窗口,许多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设备安装调试。而售票大厅西侧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大型的荧光屏幕。据介绍,这个荧光屏幕主要用于显示进出站列车时刻和票价等信息。
通过自动扶梯,记者来到了车站二楼大厅。二楼大厅东北侧设有大型商场,根据原先设计,这里将设置快餐厅、咖啡厅和小商店。而二楼大厅南侧设有普通候车室,其中还专门设立了母婴候车室、军人候车室、小型软席候车室和医疗室。记者看到普通候车厅座椅安装已经完毕,这种座椅属于钢架木质结构,做工细腻,座椅非常舒适。据了解,拉萨火车站普通候车厅面积达1760平方米,软席候车厅面积800平方米,贵宾候车厅面积不到700平方米。
“车站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性化。如果旅客进出站时发生高原病或其它的突发性疾病,我们的医疗室将对旅客进行及时治疗。”薛文杰说。
检票口设在二楼大厅西南侧。通过检票口进站,还要经过一个约30米左右的天桥,而天桥两侧设置的不锈钢和钢化玻璃组成的栏杆,使旅客从天桥栏杆上就可以把一楼站台场景尽收眼底。
从天桥两侧顺着扶梯就直接进入站台。“为了给旅客提供方便,行礼可以在扶梯两侧滑梯进行滑行。同时,车站还专门设立了残疾人自动扶梯,我们尽量让旅客少走路,少费劲。”薛文杰说。
记者在车站站台看到,站台电子显示屏上的“欢迎到拉萨来”的字幕清晰可见,而面积近6万平方米的站台无柱雨棚,又是拉萨火车站最靓丽的建筑之一。据介绍,搭建站台无柱雨棚的作用是使站台的空间更大,因为站台上没有设置柱子。而考虑到采光效果,火车道上面的无柱雨棚顶部采取露天隔层,而站台上的无柱雨棚顶部则采用透明的采光板。薛文杰说,这种采光板具有采光、防水的作用,“无论外面下多大雨,站台上的旅客是不会淋雨的,而且采光非常好,使得整个站台感觉洁净明朗”。
出站旅客可以从站台进入地下通道,再由自动扶梯直接上到一楼大厅。走出出站口,旅客抬头就可以看见西侧墙壁上挂着的大型旅游景观图。这是一幅用玻璃钢制成的西藏自治区旅游全景立体效果图,西藏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著名旅游景区一目了然。
据介绍,拉萨火车站一共设立6个站台,其中两个是备用站台,10个股道,可以同时可以进出10趟列车。火车站每天旅客吞吐量达到2700人,整个车站站房采用太阳能设备进行供暖,所有供暖设备没有污染源。(完)
来源:新华网
编辑:妮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