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藏羚羊在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附近觅食(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摄
青藏高原植被稀少,环境脆弱,一旦破坏,无法恢复。上世纪50年代修建青藏公路时的取土区,至今还是白白的沙坑。因此,在新修建的全长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线上,青藏铁路的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都细致入微地将“环保”两个字坚决地渗入每一段路基、每一根钢轨和每一座桥梁上。横穿高原的青藏铁路,在野生动物的不经意间已经从格尔木悄悄延伸到了拉萨!
施工建设
不允许在草地上轧出一个车印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历经千万年枯荣形成的草皮仅十几厘米厚,黄色沙砾被覆盖在这薄薄的腐植层下。人类在这里的任何不当行为,都会破坏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冻土融化、土壤沙化等不可逆转的恶劣影响。“绝不做破坏环境的罪人”,这是所有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铮铮誓言。
谈到青藏铁路工程的环境保护,中国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部长王志坚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所有需要开挖土方的地方,施工人员会首先将草皮连根一块块深挖起来,放置在事先铺好的彩条布上,浇水养护,等工程完工后再植回到原来的土地上。管桩技术施工中使用的旋挖钻机,一台就重达60多吨。为保证这一重型机械转场时草地不被破坏,项目部专门购置了四块厚钢板,作为机械运行时的垫板。草地上,钢板一块一块的轮换着向前铺垫,托负着沉重的钻机一米一米地艰难向前延伸,每百米的转场距离,竟要耗费八九个小时!
在中铁十六局的工地上,工人们仍会记起当时施工便道两边遍插的彩旗。这些彩旗不是装饰,而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环保标志。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护草皮,施工车辆通过的便道都有严格规定,便道宽度仅3.5米,会车处为4.5米。两侧插着的彩旗就是标出的范围,决不允许车辆在草地上轧出一个印子。
十六局集团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长程红彬到工地检查工作,拣到一只受伤的雏鹰,立即让工作人员抱回驻地让医生进行了包扎,并指示炊事人员每天把新鲜的肉食切碎了精心饲喂。小鹰痊愈后,指挥部工作人员又把他抱回原地,并举行了放生典礼。而“家住长江尾,来到长江头,保护长江源,龙脉万古流”这则工地上的宣传标语成了大家相互激励的箴言。
第二项目部管段内有几百米施工段为野生动物通道,施工大忙季节也正值野生动物频繁过往的时节,项目部为此作了一项特殊规定:该段的一切施工项目全部安排在上午9时至下午6时之间进行,夜间禁绝施工,为野生动物夜间过往留出空当。为了降低对野生动物的惊扰,集团公司还投入800多万元,专门购买了噪音较小的旋挖钻机。
野生动物保护
青藏铁路设有33处野生动物通道
记者了解到,即将全线开通的青藏铁路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环保投资也高达15.4亿元,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工程”。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祝兴祥介绍,青藏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第一个在建设施工期开展工程环境监理试点,并建立了工程环境监理制度的项目。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对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索加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区段进行了多方案比选,尽量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在桥隧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的需要,共设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为保护湿地,要求选线、取弃土场的选择尽量避开湿地,必须通过湖泊、湿地时,首选以桥代路方案;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线路对地表径流的切割影响,采用桥涵措施保证地表径流对湿地水资源的补充。
祝兴祥表示,环保部门还将对青藏铁路通车后的旅游开发规划开展环评,严禁在沿线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开展旅游。在青藏铁路正式投入运营3到5年后,还将组织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进一步完善、改进生态保护措施。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we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