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烈庆祝青藏铁路全线试运营
中国台湾网 | 频道首页 | 专题首页  | 最新报道   | 聚    焦  | 青藏铁路概况 | 科技之光  | 环境保护 | 两岸记者青藏行
青藏铁路答疑手册  |   了解青藏新窗口    |  玩家游青藏  |   雪域风光  |   青藏铁路效益  |   各方评论  |   图看青藏
 
一个世纪的伟大穿越:党中央关心青藏线建设纪实
 
 
  来源:      日期:2006-07-09 10:26

 

    6月30日,西藏堆龙德庆县的藏族农民在挂五星红旗。当日,青藏铁路沿线的藏族群众纷纷挂起国旗,喜迎青藏铁路7月1日全线通车。(新华社记者杨俊江摄) 

    新华网北京7月9日电 一个世纪的伟大穿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关心青藏铁路建设纪实

    新华社记者

    巍巍昆仑,茫茫雪山,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2006年7月1日,凝集中华民族激情和梦想的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来到格尔木出席庆祝大会,并为首趟从格尔木至拉萨的旅客列车发车剪彩。

    这是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伟大穿越。巨龙般的列车汽笛长鸣,穿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沿长江源、错那湖、羌塘草原呼啸而过。几代中国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梦想,这一刻终于成真。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又一奇迹。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和其他重点建设工程一样,如同又一座无字丰碑,在辽阔的高原镌刻下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 

青藏铁路资料图片

    举世罕见的浩大工程,注定与中华民族的国运相通。“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心系青藏铁路

    这是一片遥远、神秘、圣洁的土地━━

    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东面是崇山深壑的横断山脉,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海拔大多超过3500米。冰峰雪山、戈壁荒漠、长年冻土、高寒缺氧,使得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成为令人胆寒的“天路”。

    1300多年前,年轻的文成公主带着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和大量的种子、农具、织物以及诗文、医药等书籍,从今天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

    50多年前,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曾动用4万多峰骆驼组成大型驮队向西藏运输物资,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要消耗掉12具“沙漠之舟”。

    1951年6月,中央政府赴藏代表张经武从北京前往西藏,先绕道广州、香港、新加坡、印度,然后骑马翻山越岭,历时一个多月才抵达西藏亚东县。

    兴建进藏铁路,把西藏地区与其他兄弟地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高原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心愿。

    早在1919年完成的《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就规划了西北铁路、高原铁路等铁路干线,提出了建设拉萨至兰州、拉萨至成都、拉萨至于田等铁路的宏伟设想。然而,凋敝的国力、连年的战火、动荡的时局,注定了这一蓝图是无法实现的。

    新中国的诞生,带来新的希望。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际,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藏高原。

    在党中央关怀和全国人民支援下,1954年12月,川藏、青藏公路顺利开通。此后,新藏、滇藏等干线公路也陆续建成。1956年5月,北京至成都至拉萨航线首次试航成功。9年后,这一航线正式开通……

    公路、航空条件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但作为中国内地唯一不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相对落后的交通仍然是西藏发展的极大制约。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共和国的决策者们就着手研究进藏铁路建设问题。1955年,铁道部和铁道兵相关部门开展了进藏铁路勘测设计工作。得知修筑进藏铁路的最大困难是冻土、缺氧和经济能力三个问题时,毛泽东说,我们目前修进藏铁路是有一些困难,但有困难不等于永远不修。50年代不行,60年代差不多吧?我想再迟也不能超过70年代,大家要有一个规划。

    这一年,慕生忠将军被任命为青藏铁路建设工程局局长。他带领铁道部西北设计分院的4名工程师,开车沿青藏公路进藏,历时3个月,就修建青藏铁路的可行性进行实地调查。

    1956年,修建西宁至拉萨的青藏铁路,摆上国家铁路建设议程。

    1958年9月,青藏铁路建设迈出历史性一步: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建设,同时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始大规模勘测。

    然而,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经济实力难以承受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再加上冻土、缺氧等难题一时尚无法攻克,1961年3月,青藏铁路工程被迫下马。

    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后,国外一些权威专家断言:按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要让铁路横穿昆仑山和唐古拉山,至少要在100年以后!

    一定要把铁路修上青藏高原!外国专家泼来的冷水,浇不灭中国人民兴建进藏铁路的坚定信念。

    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说:“青藏铁路修不通,我睡不着觉。”他坚定地说,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要修到中尼边境去。

    建设青藏铁路,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国家计委报送的报告上,周恩来和刚刚复出的邓小平等,分别作了批示。

    1974年3月,青藏铁路再次上马。铁道兵第七师、第十师6.2万名指战员再上高原,展开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设大会战。与此同时,勘测设计大军在1000多公里的格尔木至拉萨段,展开勘测设计大会战。经过5年艰苦奋战,1979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铺通,1984年正式投入运营。

    十年动乱,使得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再加上还没有找到妥善解决冻土等技术难题的办法,1978年8月,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不得不再次下马。

    工程停了下来,但选线、规划、对冻土等难题的攻关一刻也没有停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关注着进藏铁路的建设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开改革开放的大幕,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了一次历史性转折。

    1983年夏,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阴法唐,在北戴河向邓小平汇报工作。

    邓小平问:进藏铁路走哪边好?究竟是青藏线还是滇藏线?在仔细询问青藏铁路的里程和预算后,邓小平思考良久后说:看来还得修青藏铁路!

西藏当雄县藏族群众在观看火车驶过(6月17日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青藏铁路铺向拉萨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江泽民深夜11时作出批示:“应该下决心尽快开工修建。这是我们进入新世纪应该作出的一个大决策。”

    光阴荏苒,转眼已是世纪之交。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民已经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勃勃生机。

    1999年,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一项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业,从此拉开帷幕。

    综合国力的增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上马创造了条件。进藏铁路再一次成为举国关注的热点。

    已有的青藏公路承担着西藏绝大部分进出物资和进出人员的输送任务。在拉萨,煤炭一吨700多元,水泥一吨800多元,其中运输成本每吨就达600多元。这样一个远距运输、高价能源的地方怎么发展?━━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盼望尽快建设进藏铁路的议案、提案、意见、建议纷至而来,许多人不辞辛苦地奔走呼吁……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意愿,从战略层面深入研究进藏铁路的建设问题。

    早在1994年7月,在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就提出了抓紧做好进藏铁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的要求。此后,铁道部组织设计人员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4个方向进行大规模踏勘,对进藏铁路进行了历时6年的大面积选线,向中央递交了首先修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建议报告。1994年12月,铁道部向国家计委报送了青藏铁路项目建议书。国家计委立即召开青藏铁路立项报告汇报会,正式向国务院上报青藏铁路项目建议书。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摆上议事日程。这是我国制定的新世纪第一个五年发展蓝图。源源不断汇集而来的意见、建议中,青藏铁路尽快上马的呼声,尤为引人注目。

    2000年4月,江泽民连续多次认真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起草小组的汇报。4月6日,江泽民围绕与修建青藏铁路有关的冻土、高寒缺氧、运营等问题,向铁道部负责同志提了好几个问题,铁道部负责同志一一作了回答。江泽民不时点头,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

    一个月后,总投资7.4亿元的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扩能改造工程全面启动。

    6个月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建议》明确指出,西部开发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一批交通、水利、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召开期间的10月10日下午,江泽民来到西南组参加讨论。他向同在西南组的铁道部负责同志仔细询问进藏铁路前期准备工作情况,要求铁道部尽快上报有关材料。

    一个月后,铁道部关于修建进藏铁路的报告摆在了江泽民的办公桌上。11月10日深夜11时,江泽民在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修建青藏铁路是十分必要的。应该下决心尽快开工修建。这是我们进入新世纪应该作出的一个大决策,必将对包括西藏广大干部群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带来很大的鼓舞。他要求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对多个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正确决策。

    李鹏同志对进藏铁路的建设也十分关心,多次调研、听取汇报,提出许多重要意见。

    高原人民期盼已久的青藏铁路,终于迎来历史性的机遇。

    11月11日,江泽民阅批的铁道部报告转到国务院。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报告上批示:抓紧论证,提出方案报国务院。

    2001年2月7日,国务院第93次总理办公会议听取国家计委的有关汇报,对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朱镕基在会上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具有修建青藏铁路的经济实力。通过多年不间断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试验,对高原冻土地区筑路和养护等技术问题也提出了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修建青藏铁路,时机已经成熟,条件也已经基本具备,可以批准立项。

    一个月后,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建设青藏铁路”醒目地出现在《纲要》的第七章第二节中。

    2001年6月20日,国务院第105次总理办公会议审议青藏铁路建设方案,对项目的运量、主要技术标准、设计原则、主要建设方案、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经济评价等进行深入研究,决定同意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

    9天后,盼望已久的青藏铁路在格尔木和拉萨同时开工,青藏高原沸腾了!会场内外彩旗飘扬、锣鼓喧天。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高呼“共产党万岁”。这个在茫茫雪域高原传诵了50多年的心声,又一次响彻青藏高原。

    江泽民专门发来贺信,勉励铁路建设大军发扬“开路先锋”精神,团结拼搏,科学施工,加强协作,群策群力,优质高效地建成青藏铁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专程到格尔木出席开工典礼的朱镕基,用洪亮的声音宣布青藏铁路建设工程全线开工。他特别强调,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青藏两省区政府要把修建青藏铁路作为光荣而艰巨的共同历史任务,全力支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创造良好的建设条件。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巧合。青藏铁路开工两天后,中国共产党迎来了诞辰80周年的光辉日子……

7月1日18时05分,从格尔木驶出的“青1”次列车和从拉萨驶出的“藏2”次列车在布强格车站胜利“会师”。“青1”次列车在布强格车站稍作停留后继续驶向拉萨,“藏2”次列车则不停靠布强格车站,直接驶向格尔木。     新华社记者嘎玛摄

     7月1日18时05分,从格尔木驶出的“青1”次列车和从拉萨驶出的“藏2”次列车在布强格车站胜利“会师”。

     “青1”次列车在布强格车站稍作停留后继续驶向拉萨,“藏2”次列车则不停靠布强格车站,直接驶向格尔木。(新华社记者嘎玛摄)

    胡锦涛来到高原,对建设者们殷切寄语:“努力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一流高原铁路。”建设者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一条以人为本之路、自主创新之路、生态保护之路

    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从格尔木到拉萨,1142公里的铁路线,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达960公里,穿越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所经地区大部分属于生命禁区和无人区。

    这是对一系列极限的一次英勇冲击:建设者们既面临生命禁区的生存极限、高海拔和多年冻土这个铁路建设难度的极限,又面临高原环境保护的极限。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挑战着建设者的身体、智慧和心理的极限。

    中南海牵挂着青藏铁路的建设,党中央惦记着高原上的建设者。

    2002年5月27日上午,正在青海考察工作的胡锦涛,专程来到海拔3080米的青藏铁路南山口施工段现场,亲切慰问正在辛勤劳动的一线职工。

    戴上红色的安全帽,胡锦涛来到热火朝天的轨枕场、轨排钉联场和制梁场,并登上10米高的成型路基,细心察看轨排试铺情况。胡锦涛十分关心青藏铁路建设的科技创新、医疗保障和生态保护等问题,他指出,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反复叮咛,青藏铁路建设一定要把保障建设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把建设者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加以珍惜和爱护,确保广大建设者始终保持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战斗力。

    胡锦涛满怀深情地对大家说,在世界屋脊上修筑一条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我们要努力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一流高原铁路,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书写西部腾飞、民族振兴的壮丽篇章。

    胡锦涛的讲话,激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心系高原,牵挂着青藏铁路建设大军。胡锦涛多次就科技创新、环境保护、职工生活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工程进展,有的领导同志专程前往拉萨出席开工和铺通典礼,有的还前往施工现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看望、慰问奋战在雪域高原的工程建设者。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青藏铁路的建设工地,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课堂。建设者们发扬伟大的青藏铁路精神,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挑战极限,创造出一个个让世界惊叹的奇迹。

    这是一条以人为本之路━━

    坚持先生存、再生产,对所有参建人员进行严格体检,在低海拔地区“习服”适应后逐步“阶梯式”升高,严格限制作业时间和劳动强度,免费发放防寒用品和抗缺氧药物;铁路沿线建立144个三级医疗机构,职工生病半个小时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农民工实行与职工统一的饮食标准、居住条件和医疗待遇,并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沿线建立17座制氧站、配置25个高压氧舱,职工每人每天平均强制性吸氧不低于2小时……数十万人次的筑路大军,在高寒缺氧环境中艰苦鏖战5年,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

    这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是前无古人的探索性工程。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在茫茫戈壁和荒漠写下自主创新的壮美诗篇。整个工程先后安排大量资金用于冻土研究,组织众多专家对昆仑山、北簏河、沱沱河、清水河等冻土工程实验段展开科研攻关,取得重大进展。如今的青藏铁路,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冻土研究基地。大量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投入数千万元,围绕施工难点,确立近80个科研课题进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创造了多项世界铁路之最,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这是一条生态保护之路━━

    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珍稀的野生动物━━青藏高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牵动建设者们的心。保护好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在全国工程建设中首次引进环保监理,首次与地方环保部门签定环境保护责任书,首次为野生动物开辟迁徙通道,成功在4500米以上高海拔地段开展大面积草皮移植和种草试验,为产仔的藏羚羊停工让路……整个青藏铁路建设中,仅环保投入就达15.4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4.6%。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植被、湿地、自然景观、江河水质和野生动物迁徙条件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当天,中国的“钢铁天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地落在与布达拉宫相望的拉萨火车站,青藏铁路至此全线铺通。

    胡锦涛总书记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贺信说,各参建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勇克难关,胜利完成了全线铺通的任务,谱写了我国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亲切的关怀、深情的慰问、诚挚的鼓励,温暖着每一个建设者的心。

    让全体建设者更为激动的是,2006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专程来到格尔木,出席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首趟旅客列车发车剪彩,会见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

    “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激起全场热烈的掌声。

    出席庆祝大会后,胡锦涛又登上高原列车,前往海拔4159米的青藏铁路玉珠峰车站考察。他还来到位于格尔木的中铁二十一局青藏铁路项目部驻地,亲切看望慰问了奋战在青藏高原的铁路建设者。

    高路入云端,天堑变通途。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向历史交出的答卷:青藏铁路格拉段工程初验委员会一致认定,全面建成的青藏铁路,达到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要求!     列车飞驰,群山开颜。伸向远方的路轨,如同高原的钢铁大动脉,开始有力地搏动。这是希望的呼唤,这是激情的奔腾,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新跨越的铿锵足音,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的一个世纪的伟大穿越,也开启了中华民族新世纪的伟大穿越……(完)

来源:新华网

编辑:weim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