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068米的世界最高火车站――唐古拉车站(6月11日摄)。
历经长达五年的艰苦奋战,十万筑路大军在“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挑战生命极限,挥洒万丈豪情,攻克多年冻土,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出一个个雪域奇迹,写下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精彩一笔:青藏铁路建设者凭借超人的吃苦精神、坚强毅力和现代科技打造出九大“世界之最”。 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新华网西宁6月29日电 题:伟大的穿越——从唐蕃古道到青藏铁路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王宏伟、王圣志、拉巴次仁
1300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带着和亲的使命,从长安出发,远赴雪域高原。她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用了近3年的时间才抵达拉萨。文成公主当年所走的路,就是闻名于世的唐蕃古道。
斗转星移,2006年7月1日,青藏高原再一次见证了一次伟大的穿越——现代化的列车穿过巍巍昆仑、翻越唐古拉山、掠过羌塘草原,驶向高原古城拉萨。
从唐蕃古道到青藏铁路,一千多年来,西藏在人类一次又一次艰难而豪迈的穿越中,发生着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从唐蕃古道到青藏铁路,每一次穿越都是西藏发展的一次跨越
高寒缺氧、峨峰交错,荒漠遮眼、激流断路……进藏难,难于上青天!
自古及今,人们都梦想着改善青藏高原的交通状况。每一次穿越,都充满了奋斗和拼搏。
十几个世纪以来,唐蕃古道一直是内地进出西藏的一条主要通道。一批批马帮、牦牛驮队把内地的茶叶、盐巴、织品等西藏人民喜爱的商品运往高原,再把高原的草药、牲畜运往内地。
这是一条人类艰难行进的路,也是用生命和鲜血奠基的历险之路。人们坚忍不拔地驱马牵牛,跋涉在这条充满艰险的通道上,成就了千余年来“茶马古道”的繁荣。
直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初,西藏还没有公路与内地相通。那时,年轻的共和国曾动用4万多峰骆驼组成大型驮队向西藏运输货物。但每行进1公里,就要消耗12峰“沙漠之舟”。
青藏铁路:横亘青藏高原的自主创新之路
即将开通运行的青藏铁路时速可达120公里,远远高于俄罗斯等国家冻土铁路4 0公里至60公里的时速。经过多年攻坚克难,青藏铁路建设单位依靠自主创新,在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填补了国内铁路建设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创造了诸多中国和世界第一。
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冻土工程设计新理念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其间穿越多年冻土层550公里。冻土是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和土壤。冬天膨胀、夏季融沉。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会出现破裂或塌陷。
随着工程实践的不断积累,冻土专家和设计人员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渐进过程,首次提出“主动降温、减少传入地基土的热量、保证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从而保证修筑在上面的工程质量的稳定性”的青藏铁路工程设计原则,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对于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采取“以桥代路”的办法;在施工中采用了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等多项设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
青藏铁路:以人为本的“健康线”
“车内的设计和飞机一样,很舒适。有氧吧,有闭路电视,确实是好。”已经先行体验了青藏火车游的高女士,说到青藏线的列车连声叫“好”。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列车在这样的地方运行,怎样保障乘客在火车中的安全、健康,是备受关注的问题。高女士的体验或许能给人一个初步的答案。
高女士是随同有关部门进行青藏铁路运行试验时踏上这次火车青藏之旅的。此前,她听到过许多关于青藏列车的传闻,亲身体验之后,感慨良多:“人性化设计处处可见。车厢两端的车门采用感应式,只要轻点一个感应开关,车门就可自动开启;车厢内的开水供应也采用了手触式设施,只要旅客用手按住开关,就可安全用水。列车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厕所。”
来源:新华网
编辑:we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