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道路”既在国内热议,也吸引着外界的目光。金融危机后,国际学术界有许多人讨论 “西方能否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学到什么”的问题。在越来越多人探寻“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背景下,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会否在这方面形成聚焦?
讲“道路”比讲“模式”更符合我们的主张
记者: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拉莫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中国模式开始受到世界关注。本届论坛以“中国道路”为主线,举行了3场圆桌会议、8个专题。为何论坛聚焦“中国道路”而不是“中国模式”?
王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我有幸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讲话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要走“中国道路”。与此同时,“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是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热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都能从“中国道路”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的旨趣和领域。所以,“中国道路”问题,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国际比较意义。
通常认为,所谓模式是有理论基础、相对固化的、可推广的一套体系,而“中国道路”是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发展阶段等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发展路径,它并非僵化停滞不动的,而是不断完善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国家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有些做法可以被其他国家所借鉴,但不能作为一套模式照搬或完全输出,我们也不主张模式输出。讲“中国道路”比讲“中国模式”更符合我们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