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中国学研究的冷与热

时间:2013-03-18 16: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国际中国学”研究正在成为一门引人注目的学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这一学术的基础性资料的编纂和整体性研究方面,以及在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研究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方面,事实上已经超越了这一学术在世界各国本土的运行状态。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严绍璗认为,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30余年间,中国人文科学的学术观念的最重要的转变,也是最重大的提升的标志之一。它在一个广泛又深刻的层面上显示了我国经典人文学术正在走向世界学术之林。

  然而,到底应定位为“中国学”还是“汉学”?研究中国学到底应该把握哪些问题?在国外学者的眼里,中国学是怎样的状况?9月8日,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庆祝建馆一百周年系列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互知。合作。分享——首届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与服务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加拿大、中国等国内外中国学研究机构和中国学研究文献资源典藏服务机构的学者70余人出席了会议,就中国学研究历史与展望、中国学研究中的文献信息服务等诸多话题展开讨论。这次会议也是国家图书馆开展中国学研究与服务的第一次正式公开“亮相”。

  中国学还是汉学?

  究竟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学术概念来规范“国际中国文化研究”?

  这一学科从上世纪70年代“复兴”以来,尽管成果丰厚,但学术界在汉语文化中如何定义这一学科,在范畴与概念的表述上,很不一致。严绍璗自1980年出版《日本中国学家》和1991年出版《日本中国学史》以来,一直使用“中国学”的概念,刘东教授主编了数十卷的“海外中国学研究丛书”,也称这一学术为“中国学”,采用的英文名称为“Sinology”。复旦大学的学者出版一种不定期的学术集刊,也称名“中国学”。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我国第一种关于这一学科研究的刊物称为《中国研究》,编辑《中国研究丛书》系列,采用的英文名称为“Chi鄄nese Studies”。严绍璗说,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这一学科研究的著名的刊物,例如《世界汉学》、《国际汉学》和《汉学研究》,都把这一学术称为“汉学”,而国内多数相关研究机构和相应的学术会议也皆以“汉学”命名。使用的英文名称为“Sinology”或“Chinese Studies”,并不一致,而“百度网站”,则又把“sinology”汉译为“汉学”、“东方学”等,而把“Chinese Studies”汉译为“中国学”。

  “学术概念表述的差异,意味着我们对这一学科本质的理解与把握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而这样的分歧,事实上又表现出我们的研究在学术史的层次上还存在相当大的争议和不够清晰的层面,从而在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中,事实上也还存在着不同学术概念的混乱、差异和讹误。”严绍璗说,我必须说明的是,学术史上关于“国际中国文化研究”所表述的学术内涵,是具有历史进程的时间性特征的,由此而决定了研究的内含的价值观念具有不同的趋向性,以及研究内容的能动的增容性特征。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