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海峡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湖南行
字号:
两岸记者走进湘西古寨 感受淳朴民风

  时间:2006-12-04 13:55    来源:     
 
 

杨秀河向记者讲解家谱



年迈的老人和羸弱的残疾孩子让人难以忘怀



古寨里天真烂漫的儿童永远是相机追逐的对象

  中国台湾网11月22日湖南张家界消息 “我此行最期待的就是还未开发的古寨,因为这里可以看到村民最真实鲜活的生活状态,这就是我们记者要捕捉的人性闪光点所在。”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徐尚礼置身于笼罩在冬日细雨中的古老而神秘的土家山塞——书架堂古寨时,感慨油然而生。

   昨天,两岸新闻媒体联合采访团一行走进了这座保存完整的古老山寨。据考证,这里唐末即有人居住。相较散落在湘西深山里的无数村寨,书架堂古寨自有其独特之处——这里聚居着一脉自北宋时期延绵下来的“杨家将”后裔。

  杨家将后裔说先祖家训

  向记者们讲解书架堂村寨与家族历史的杨秀河据说是“杨六郎”的第三十六世孙。他指着贴在墙上的家谱,语速急切、神情自豪地侃侃而谈。当他无意中谈到家谱上关于祖先“杨家将”的记载与当下影视剧中的很多表述严重不符时,立刻勾起了在场媒体的兴趣。大家询问他是否会学很多历史名人之后去打官司,此时的杨秀河略显局促地表示,不愿意打官司也不知道去哪里告状,“影视剧也是对杨家将历史的宣传,只要不损坏先祖形象,其他无所谓的。”

  这座由于曾“书架堂中放”而得名的古寨,虽然祖先征战沙场,但后代却弃武从文,所以处处都遗留着浓郁人文氛围。寨子里很多门匾上至今仍清晰地遗留着一些醒世家训:“礼重师严”、“清白家声” 、“处善循礼”……提醒着后代们为人处事的本分。杨秀河这个中专学历的人在村子里算是文化人了,在讲解这些古训时,面对一群记者,他显得自豪和自信。

  零距离感受村民生活状态

  比起“杨家将”传奇,记者们显然对书架堂寨子里村民的生活状态更感兴趣。路边目光好奇的孩子,健谈的老人,编花环的村妇,无一不是记者们攀谈的对象。兵分几路的记者们在各自的路线上都遇到了令人感动的片段。在路过一户人家时,门边的祖孙俩正在抱着碗吃饭,眼睛明亮的小男孩羸弱地依偎在门槛边,“小孩子怎么了?”有记者问。当大家得知这是村里的困难户,小孩子有残疾,站不起来时,立刻追问起祖孙俩是否有接济,村委会如何照顾。

  经过村里小学校的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就用摄象机记录了孩子们上课的情景,“那些小孩子好可爱,读书都很努力。有一个特别认真,让人好感动。我们都说他以后肯定能读大学,中天的记者还说如果他能考上大学就资助他读。”台湾东森电视台的梁伟勋告诉记者。

  在离开书架堂古寨时,不少记者关切地向杨秀河打听村里人的生活。“有多少人种地,有多少人在外打工?”执拗的杨秀河表示就算凭一己之力也要把杨家世代的家族精神和书架堂宣传出去:“到时候,来旅游的人多了,大家的日子就会好起来。”记者们告诉他首先应该发展教育,搞好教育才是书架堂走向富裕的真正出路。

  人的故事永远具有生命力

  台湾“中央社”记者张铭坤认为:这里的人虽然生活困难,但他们这样执著地保存先祖思想精神是很可贵的。他们动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还原居住地蕴藏的历史故事,寻找旅游开发的途径,是市场化的需要,这种珍惜先祖文化并试图恢复重建的行为值得肯定。

    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徐尚礼感叹道:我正是通过与村民闲聊,观察他们,才最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与思想。他们很淳朴,表现很自然,与人交流上没有经过设计,这就是最可贵的‘人’的闪光点,是记者最关注的东西。人的故事永远具有生命力,体现着时代精神的变化。我对这个安排很感动。大陆主办方越来越了解台湾媒体和受众的需求,这说明两岸新闻往来正在向成熟发展。(李徽)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