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村办喜事跳起竹竿舞。一九五七年十月摄于通什。蔡自强摄
这张拍摄于1957年的照片可以证明竹竿舞和黎族群众生活的密切程度:一户位于通什山区的黎族人家正在办喜事,屋子的窗户贴上了大大的“喜”字。然而在大门口,一群人却摆下了竹竿舞的阵势。自小生活在霸王岭脚下的省歌舞团团长黎明亮告诉记者,这是女方家庭在等男方来迎亲,而竹竿舞就是为新郎专门设下的,新郎只有顺利闯过竹竿舞阵,才能将新娘娶回家。这种风俗在海南三亚等地的黎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
在丰富多彩的海南黎族舞蹈中,竹竿舞颇为神奇,它既是婚庆、丰收等生活当中的一项庆祝活动、又是可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门艺术;既可以在田间地头、广场上举行、也能够登上最高级的艺术殿堂演出;参加的人上至白发老人、下至黄口小儿,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参与。这种草根性和艺术性并存的舞蹈,就是在海南黎族同胞中广为流行的“竹竿舞”。
跳竹竿舞可以说已经成为黎族群众一项必备的技能,不仅婚庆、丰收的喜庆日子里要跳,而且到每年三月三的时候,如果哪个姑娘、小伙的竹竿舞跳得好,就会受到很多异性的倾慕,成为大受欢迎的焦点人物。
黎族的竹竿舞难度最大
起源:黎族生产生活的需要
海南省著名舞蹈编导、海南省歌舞团艺术总监彭煜翔在建省初期来海南之前,就对竹竿舞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竹竿舞并非海南黎族独有,云南、广西等地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跳竹竿舞的习俗,甚至连越南、菲律宾、泰国等国家,也有竹竿舞。
“但是来到海南后,我才发现黎族的竹竿舞有其独特性。”彭煜翔说,和其他地区的竹竿舞相比,海南的竹竿舞以其造型多样、舞姿优美和难度极高而独树一帜。
据介绍,竹竿舞又称“打柴舞”,最初的目的竟然是为了选拔村寨中机智、勇敢、富有胆略的青年。因为竹竿舞一开始并非用竹竿,而是用又粗又重的树杆,有的上面还有刺,跳的人如果不小心被打到,不仅疼痛难忍,甚至还会受伤,因此需要跳舞的人胆大、心细。彭煜翔说,竹竿舞的产生完全是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除了选拔优秀青年外,竹竿舞的动作也是对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从“磨刀”到“割稻”再到“打鹿”“青蛙跳”,然后是“恋爱”“结婚”等,具有很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
在国内外所有的竹竿舞中,黎族的竹竿舞动作难度最大,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外地普遍采用4对竹竿,而海南却使用5对竹竿,而且竹竿随着音乐的节奏上下翻飞,时而脚下、时而头上,最惊险的时候,竟然有三对竹竿在头上、两对竹竿在脚下同时夹击,跳舞者稍不留神,就会被竹竿打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跳舞的黎族青年男女居然胜似闲庭信步,在竹竿的夹缝中随意追逐、打闹,而且还不时摆出梅花型、8字型等优美的造型,有的甚至还会做出腾飞、手撑地等超高难度的动作,令人叹为观止。
《野营大军过山来》拍成舞台艺术片
演变:赋于竹竿舞情节和人物
舞姿优美、音乐动听的竹竿舞以其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很快赢得了文艺工作者的青睐。早在1950年代,当时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广东民族歌舞团、海南省歌舞团的前身)就把竹竿舞改编成《打柴舞》,在省内外演出,深受欢迎。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继承和发扬,《打柴舞》至今仍然是海南省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常演不衰。
1957年,舞蹈工作者将《打柴舞》改编进京参加少数民族的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后来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除了独立成为一个节目之外,竹竿舞还被文艺工作者们有机地融入到其他舞蹈形式中,成为表达主题、渲染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
1970年代,当时的广东民族歌舞团(海南省歌舞团的前身)创作排演了一出长达15分钟的舞蹈《野营大军过山来》,其中在表现黎族群众欢迎解放军进山的片段中,编导者首次在大型综合性舞蹈节目中采用了竹竿舞:数根长达5米的竹竿横亘在舞台上,随着欢快的音乐声,黎族群众和解放军在竹竿的缝隙里翻飞、跳跃,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体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省歌舞团团长黎明亮当年在剧中扮演解放军,他说,这是竹竿舞第一次被赋予了情节和人物,使得竹竿舞从此跻身全国优秀民族舞蹈艺术之列。为此,当时的珠江电影制片厂还特意把这个舞蹈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对于竹竿舞未来的舞台呈现形式,省歌舞团艺术总监彭煜翔有着大胆的设想。“竹竿舞的动作非常丰富,如果编排组合得当,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彭煜翔表示,他正在尝试把其他艺术形式融入竹竿舞,除了跳跃和腾空外,今后在竹竿舞中或许还会看到杂技中的跟斗、街舞中的旋转等多种技巧。
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
发展:国际旅游岛的“海南符号”
作为一种产生于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形式,竹竿舞表演具有很强的大众性和形式感。在海南,竹竿舞已经成为欢迎来宾的一种形式,而在外地人的眼中,竹竿舞也已经成为海南和黎族的一种象征符号,被广泛运用。
凡是来过海南旅游的中外游客,恐怕都会对竹竿舞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在黎族村寨观光游览、还是在海边沙滩举办篝火晚会,游客们都会被邀请加入到跳竹竿舞的行列中。而在许多大型活动中,竹竿舞也会被作为营造气氛的一种手段广泛运用,例如每年的欢乐节、嬉水节,竹竿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002年,首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海南举行,海南竹竿舞吸引了参加会议的各国政要,尤其是在会议间隙,与会的中外嘉宾跟着演员学跳竹竿舞,更是成为那届年会的一道独特风景,从此海南竹竿舞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2007年,海南的竹竿舞跳到了香港街头。在全国人民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的巡游队伍中,海南的竹竿舞和全国各地的民族艺术同台竞技、争奇斗艳,为香港同胞送去了来自海南的祝福。
随着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竹竿舞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被文艺工作者搬上了艺术舞台,而且还成为海南欢迎中外来宾和游客的一种礼节和仪式。如今,小小的竹竿,俨然已经成为海南旅游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一种象征符号。(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