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小小蘑菇撑起富民增收大业

时间:2010-06-17 14:22   来源:华夏经纬网

  2006年秋季的一天,高安市台属刘志军在福建省泉州打工期间,巧遇本村运输户刘能甫从家乡高安筠阳街道左桥村拉运稻草到泉州,经交谈了解,运输户刘能甫是为福建泉州种植蘑菇的大户贩运稻草来泉州的,得知情况后,台属刘志军当即与厂家请假一天,跟随刘能甫去拜访种菇大户,经过一天的交谈了解到,种植蘑菇对高安来说,从气候、原料等因素上都很适合且宜发展,于是刘志军立即辞工与福建种菇大户签订合同,引进菌种并请福建大户到高安种植蘑菇。2007年4月份,台属刘志军与福建客商投资5万元兴建高架大棚4只,种植面积1120平方米,当季产菇达到1万余公斤,产值5万余元。在他的示范带动和农民的参与下,到2007年底,高安市全市共兴建菇棚300余个,发展种植面积28万余平方米。高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为了进一步扩大蘑菇生产规模,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把蘑菇生产当作当今发展“一村一品”工作的主导产业来抓,研究制订了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作思路和重点,该市分管领导还组织各乡镇(街道、景区)领导到福建泉州等地实地调查、分析市场行情、收集信息资料,到外开拓市场,目前已开拓了南昌、福建等省内外市场,为发展蘑菇产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小小蘑菇撑起了富民增收的大产业。

  一、高安市蘑菇产业的发展现状

  到目前止,高安市共兴建菇棚500余个,发展种植面积40余万平方米。全市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基地有4个:荷岭镇青宋种植基地,由新建、乐安和本地石脑客商共同投资300余万元,兴建高架大棚70个,占地面积70亩,种植面积6万平方米,以生产草菇和双孢菇为主,目前江西省单个规模最大的蘑菇种植基地。蓝坊镇蓝坊村种植基地,由福建客商和本地村干部投资20余万元,租用闲置的房子兴建菇棚1万平方米。筠阳街道种植基地,以台属刘志军为代表,农户分散建棚,目前共有南门、左桥、院背、茜头4个村委会,共建棚60余个6万平方米,有农户30余户参与,主要生产双孢菇为主的生产基地。瑞州街道豪溪种植基地,由福建客商和本地资金进行捆绑结合成“经济人”,采取由“经济人”先投资建棚,然后由农户竞包菇棚的办法进行推广种植,分担农户生产风险。目前,已建好菇棚25个共2万m2,全部落实了承包农户,主要以生产双孢菇为主的基地。

  现阶段,高安市蘑菇种植逐步形成了三种种植模式,即:大户种植模式,如荷岭镇青宋村种植基地和蓝坊镇蓝坊村、独城镇鹿江村种植基地,其特点是由专业大户投资兴建,生产技术和销售自行解决,雇用当地群众参与生产,解决农村劳力就业,辐射和带动当地农户进行种植。散户种植模式,如筠阳街道种植基地,其特点是由农户自己出资建棚,聘请福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购买对方菌种并委托销售。此种种植模式优点是农民责任心强,便于管理,经济效益较高,种植户风险较低。风险共担模式,如瑞州街道种植模式,其特点是“福建技术和销售渠道+本地资本”捆绑结合成“经济人”,由“经济人”出资建好菇棚并提供菌种和各阶段的技术服务,农户竞标承包菇棚,所生产的蘑菇由“经济人” 最低收购价负责回收, “经济人”在第一季回收蘑菇时扣除建棚成本,成本收回后,菇棚归种植户所有。此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极大地规避了群众的建棚风险,深受种植户欢迎。

  二、高安市发展蘑菇产业的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我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作物种植面积大,牛、猪等畜牧养殖已形成规模,而大部分农作物秸秆及牛粪等均是栽培蘑菇的主要原料。据福建客商反映,我市目前是江西省稻草产量最多的县(市)。目前,福建省每吨稻草的价格在600元以上,而在我市的价格则只有240元/吨左右,具有低成本的优势。同时,在我市农村存在大量闲置空房,发展蘑菇产业,既可以使这些空房得到有效利用,又可以减少菇农的菇房建设费用,大大减低生产成本。二是劳动力优势。蘑菇生产是典型的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制种、接种、栽培、管理及采收加工等生产的各环节,基本上都是人工操作,且其生产又大多与农忙时节错开,不误农时,男女劳动力和健康的老年人都可以动手。我市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市,蘑菇产业的发展,给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一个勤劳致富的好门路。三是地理优势。由于受生产环境和生产成本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以福建、广东等为主的蘑菇种植主要产区正在大规模实行“南菇北移”战略,蘑菇产业、技术、人才正向北部扩散。而我市处于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地带,具有优先承接菇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是外来资本和技术的“首选地”。

  三、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蘑菇的种植习惯是一年三季(两季草菇、一季双孢菇),草菇的季平均产量是5公斤/m2,市场价格为5元/公斤;双孢菇的季平均产量是10公斤/m2,市场价格为6元/公斤。当前,蘑菇种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砖式菇棚,其特点是使用寿命长,一般可达8—10年,但投入费用较高;一种是室外架子菇棚,其特点是使用寿命较短,一般为3—5年,但投入费用较低。无论是砖式菇棚还是室外架子菇棚,其菇棚建设都应预留同等面积的堆料场。一亩地(666m2)砖式大棚效益分析:菇棚占地面积应为333 m2,按照每个菇棚8—10层的建设要求,扣除采菇通道外,1亩地可落实种菇面积约2000 m2。包括砖、竹木、稻草、牛粪、菌种、人工费等各种费用在内,福建省投入成本在24万元左右,而我市由于原材料价格较为便宜,投入成本应在13万元左右。根据测算,一年2000 m2蘑菇种植面积(1亩地)总产值可达22万元(其中:两季草菇的产量为2万公斤,产值10万元;一季平菇的产量为2万公斤,产值为12万元),扣除13万元的成本费用,我市一亩地砖式菇棚的收益可达9万元。一亩地(666m2)室外架子大棚的效益分析:福建省投入费用在16万元左右,我市投入费用在11万元左右。按照22万元的产值计算,扣除成本,我市一亩地室外架子棚的收益可达11万元,第一年即可收回菇棚建设成本。第2—10年,由于不需要再兴建菇棚,只需要稻草牛粪、菌种、人工费用的投入(25元/m2),2000 m2的投入费用约为5万元,因此,第二年及以后的收益更高,约为18万元左右。据台属刘志军反映,其所建8个室外架子菇棚(每个菇棚7层,单层40m2左右),投入资金约8万元左右,单季蘑菇上市后,扣除建棚成本外,每个菇棚已产生5000元收益。

  (二)社会效益

  发展蘑菇产业,可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可有效转化稻草、牛粪等农业副产品,增加农业收益;可免费培训当地农民,带动群众共同发展;下脚料可加工成蔬菜有机肥,提高附加值。而且,还可以延长相关产业链。目前,荷岭镇、蓝坊镇、独城镇、筠阳街道、瑞州街道逐步产生了三支临时队伍:打建菇棚队伍;捡拾牛粪便、上料队伍;贩运、销售稻草的队伍。待蘑菇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还将培植一支蘑菇收购、贩运队伍,扩大蘑菇的销售渠道,服务产业发展。同时,蘑菇的整个生产过程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对人体、土地及气候无毒无害,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四、存在的不足

  一是规模较小,起步较晚。我市的蘑菇产业,仅是2006年下半年才开展,虽然通过大户带动和招商引资已兴建几个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但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外商投资人员都还只是把高安作为其半成品产品的一个生产供应点。据了解,倘若要增加附加值而在我市兴建一个蘑菇深加工厂,则我市蘑菇种植规模要达到500万m2以上,而目前我市的生产规模仅仅只有40万m2左右,两者相距甚远。

  二是技术力量单薄。一方面我市的蘑菇生产技术主要靠引进福建省技术人员进行“传经送宝”,属于“照搬照抄”的方式,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而且大多数现有种植户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另一方面,农业部门专门的技术人才稀缺,几乎没有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全市也未开展过蘑菇相关技术的培训活动。

  三是品种较为单一。据了解,当前我市已上市或正在生产的菇类主要品种为双孢菇和草菇,而珍稀菇类、反季节菇类等市场较好的菌类则鲜有涉足,品种较为单一。

  四是没有相关的优惠配套政策。当前我市的蘑菇产业尚处于自我发展状态,有如“星星之火”,需要各级、各部门从政策、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

  五、几点思考

  一是明确产业定位,增强推动力。建议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调查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把蘑菇产业列为我市继蔬菜产业之后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和“一市一品”的特色产业来抓,力争用3—5年时间,使我市的蘑菇产业形成规模,做出优势,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二是落实优惠举措,增强发展力。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相关优惠举措,解决蘑菇生产的建棚资金、物资、用地等方面的难题。对菇农建棚所需的用地,按照一般性临时用地予以报批,并适当减免相关费用;对菇农在生产中遇到的资金难题,可与当前农村小额信贷挂钩,并适当予以倾斜,实行优先办理;对菇农在建棚中所需的竹木原料,林业部门应积极配合,减免相关规费,发放通行绿卡。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由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对新发展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户予以适当奖励或建棚补贴,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增强辐射力。以品种多样化、菌种优良化、质量标准化、模式工厂化为重点,抓好现有三个种植基地尤其是荷岭种植基地的建设,形成一个集制种、生产、加工、培训为一体的示范点,增强辐射带动力,培育蘑菇专业村,以规模促发展。四是加大招商力度,加快产业承接步伐,增强对接力。紧紧抓住当前福建、广东等地“南菇北移”的有利时机,依托我市优势,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建立加工型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全市的发展水平。五是完善经营模式,增强竞争力。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专业特色村的建设,以培育蘑菇规模经营户为重点,支持蘑菇种植向优势区域集中,使更多的村发展成为特色明显、产品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依托协会和合作社平台,加强指导和服务,拓展合作组织服务功能,不断探索发展“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龙头基地“顶天立地”,农户生产“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竞争力。六是加大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增强支撑力。一方面是组织农业局等农口单位和乡镇分管领导、种植大户等外出考察学习;另一方面是积极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前来我市进行教学培训。通过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我市蘑菇的种植水平。

编辑:石宏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