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沈小洁 赵博)“我是1990年生人,在大陆算不算 90后 啊?”
“那你知道, 90后 常和什么词儿连在一起么?”
“知道知道,是不是 非主流 ?”
“21世纪都过了10年啦, 90后 才是主流呢!不信,你看咱们的夏令营?”
一阵哄笑,将旅游车里的气氛推向高潮。
这是全国台联2010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活动中的一幕。本届夏令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营员大多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90后”的热情奔放,加上两岸交流持续热络带来的熟悉感,让忙碌的旅程充满欢声笑语。
台湾东海大学的蔡舒婷就是一个“大陆通”。她说:“我曾随父母到过南京、上海,在台湾有很多大陆交换生朋友,常常上 校内网 (大陆的一种实名制交友网站)、聊QQ,还知道 雷 、 打酱油 等不少流行语。”
“也许5年、10年前,两岸年轻人还对彼此抱有陌生感,现在完全不会!”性格活泼的蔡舒婷说,“台湾年轻人和大陆年轻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反而因为同文同种,更容易沟通。”
从2004年第一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就开始带团的北京国旅导游房杰,对蔡舒婷的话颇为肯定。他回忆说,夏令营刚刚举办时,台湾营员和大陆志愿者之间往往需要半天、一天的时间,才会嘻嘻哈哈地熟起来。“现在你看,不用5分钟,用几个网络流行词 对对暗语 ,马上就打成一片了。”
同样来自东海大学的张嘉祺告诉记者,夏令营气氛融洽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少营员其实已经“梅开二度”甚至三度,“我自己就是啊,去年来过、今年又来。每来一次,对大陆的了解和认识就更深一层,结交的大陆朋友也更多、更亲密。”
“10年前我父母来大陆旅行,最大的印象是大陆厕所没有门,只能用雨伞当门。等到我自己来,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大陆这些年发展很快,我正和父母商量,希望到大陆念MBA,未来应该会有很好的发展。”刚刚本科毕业的台北男孩健豪说。
清华大学的学生志愿者王正涛接口道:“这些年校园里的台湾学生越来越多,身边选择去台湾交流的同学也越来越多。这在几年前,可是新鲜事儿呢!”
5天的北京总营活动在难得的清风细雨中接近尾声。来自台港澳和海外的千余名台胞青年营员,从11日起分赴25个省区市,开始分营活动。
“这样的分别并不伤感,因为我们可能很快就会在上海、台北相遇。”张嘉祺认真地说,“随着两岸关系越来越密切,两岸年轻人的互动也不再仅仅是夏令营的初遇、相识和思念,而会迈出更多坚实的步伐,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