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帽,即“二人转小帽”,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民歌小调,是和二人转正文对比起的民间叫法,比正文更短小,在正文前边加演,是和二人转的产生发展,和群众的欣赏习惯相适应的。其实,小帽是民歌、早年的群众歌曲、老词老曲(“铺地锦”、“茉莉花”“张生游寺”“对花”“采茶”“放风筝”等)。二人转加演“小帽”,为了排腔溜调,有独立内容和表演形式多样化,使节目、时间、人力调配---合理化,满足观众。为每个节目开场,如同鼓曲有书帽,戏曲有帽儿戏。
“小帽”在二人转四类形式中,是最短小也是最精彩的,有高度的艺术技巧。二人转小帽,和舞蹈结合起来,使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三种民间艺术达到了高度的综合。抒发情感,分量更集中,更饱满。对于正文的表演,提供了主要内容铺垫和客观交待,使歌唱形式变化,使曲调节奏安丰富。
小帽,是歌、舞、乐三者紧密结合的,一气呵成,不停唱舞。单出头(一人表演)、对口(二人转正文)、小拉场(人物扮演)形式中,小帽高峰载歌载舞,强烈感人。小帽,为正文准备了“帽子、嗓音、动作、情绪”,增强了二人转的力量、阵容,和形式种类。
小帽都是来自民间,小帽是民歌,二人转正文都有故事性,民歌与民间故事都是群众的创作,民歌比故事传说产生的更早,“小帽”是二人转发生发展的基础。二人转前身是莲花落,莲花落是民歌小调。二人转对口表演是运用多种民间小调演唱的长篇诗歌,这是民歌形式的发展,仍属于民歌这一范畴之内的。二人转小帽,和正文部分相杂表演,说明小帽的群众性。沙石和珍珠:不可选珍珠把沙石当珍珠,不可清除艺术沙砾把珍珠当沙石扔掉。二人转小帽“新民歌新群众歌曲现象”,是相对于“老小帽”而言的。
小帽在“二人转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表演顺序中的点位,如下:
一、“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二、“三场舞”:丑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引旦场,两人“三场舞”。
三、“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四、“说口白”: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
“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作戏,现编现说的口语;
“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
“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五、“唱小帽”: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属于非抽象的非物质文化曲类。
六、“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