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共和国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辽宁的工业家族中,少有像装备制造业、石化、钢铁、建材业那样,是与共和国一同在风风雨雨中,走过漫长的54年岁月的。
它们是共和国成长的见证;共和国是它们发展的基石。
鞍钢、本钢、沈阳鼓风机、沈阳机床、大连起重机、本溪工源水泥等等,在这几个行业内,像这样在建国初期,就开始为共和国作贡献的企业实在是太多了。它们不仅仅是我们辽宁工业的脊梁,也是共和国工业的脊梁。
首都的十大建筑,有它们生产的钢材、水泥;大西北工业基地的建设,有它们支援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大西南工业项目的开发,有它们提供的机械设备。他们为共和国的成长,作出了卓越的奉献。
1986年的初秋,记者去四川开会。在攀枝花,记者说话的口音,引起了一对老年夫妇的注意。他们走上前,注视着我,问:您是辽宁人吧?家在哪?我告诉他们,我是辽宁人,家在本溪。两位老人几乎同时抓住我的手,使劲地摇晃着说:“我们是老乡啊,本溪好吗?本钢好吗?”这时,他们的眼里已经含满了泪珠。他们夫妇是当年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攀枝花的。来的时候,两人才30刚出头,现在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
也正因如此,它们肩负的担子也就太重太重。当我们的共和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时,它们都已经不负重压了。国外的同行们已经在高擎科技大旗大步前行,国内的民营企业已经在依靠优惠政策迅猛发展,可它们还在为怎么背好背上的“小社会”思考、犯难。虽然它们与共和国同行几十年,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了。
拿本溪钢铁公司做例子。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本钢有十余万职工。这其中,一、二线的生产工人不足5万人,其余的,绝大部分是靠在主厂怀里吃钢铁饭的“大集体”。这些“大集体”的工作很简单,把主厂生产的产品拿过来再卖出去,就算创造利润了。
那时候,本溪谁家能有人在本钢工作,可是件十分荣耀的事。工资高、福利好、铁饭碗。而这时,本钢一座解放前就有的高炉,还在艰难地运行呢。所以,当春天迎面走来时,本钢有些力不能及了。但我们不能忘记,本钢只是一个代表。改革开放,虽然共和国的工业经济迎来了第二次新生的机遇,但无情的市场经济也在逼迫着国有企业前行。面对机遇,也面对逼迫,我省的工业企业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虽然前进的步伐有些沉重,但他们都在努力向前走。尤其是进入“八五”“九五”,装备制造业、石化、钢铁、建材业这4大工业行业经过改革的阵痛后,都在脱胎换骨。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拿自己“开刀”。鞍钢、辽河油田、本钢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做文章;辽宁精密仪器、沈阳鼓风机、沈阳输变电在转制上下功夫……虽然由于体制的限制,当时的改革还不是彻底的,但毕竟为后来的主辅分离,转换机制,打下了一个基础。省冶金行业管理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当年的人事制度改革,像鞍钢、本钢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主辅分离出十几万人,是不可能在几年的时间内完成的。
与此同时,大投资,大改造,也在这4大工业行业内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大连石化的扩建工程,鞍钢、本钢的冷轧板、热轧板改建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都拉开了帷幕。有数据表明,在“九五”时期的后3年,全省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05亿元,实施技改项目6323项。这其中,大部分的资金和项目投在了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钢铁工业上。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省这4大工业行业在这个阶段的改革、改造,还属于“行业行为”,并没有和全省工业经济的宏观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问题是难免的。
“小轧钢”、“小水泥”、“小玻璃”、“小炼油”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但是,这毕竟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事实也是如此。到了“九五”末期,我省这4大工业行业基本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仅就建材行业而言,水泥、玻璃这两项主要产品的产量,就分别比“七五”末期增长了863万吨和533万重箱。
我省的工业企业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再生,把自己昨日的辉煌带进了新时代。
献给新世纪的一篇力作
我们走进新时代。
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新世纪的前两年,我省累计向装备制造、石化、冶金行业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近700亿元。沈阳机床、鞍钢冷轧、本钢热连轧等32个重大项目投产。通过技术改造——
石化行业烧碱离子膜化率69.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轮胎子午化率达到67.5%,高出30个百分点;
钢铁行业的连铸比提高到92%,冷轧板等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
机械行业围绕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石化、电力生产装置的国产化、成套化,开发生产了核主泵、大型往复式压缩机等核心产品,石化装备成套率达到95%以上,造船能力达到145万吨。
省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石光介绍说,我省传统建材和新型建材在“九五”末期,行业规模只有100多亿元,现在已经达到300亿元。步子迈得这么大,发展得这么快,就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把建材行业的发展作为辽宁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来重视。在全省范围内对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
700亿元的技术改造投入,给我省这4大工业行业带来的变化和经济效益是巨大的。
以鞍钢、本钢为代表的辽宁钢铁工业,开始告别只能生产初级产品的历史。鞍钢的冷轧板、管线钢,本钢的热轧板,生产能力等几项主要技术指标,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以大连石化、辽河油田、两锦石化、抚顺石化为代表的辽宁石化工业,构成了环渤海石化工业聚集区。在这个区域内,一个以石油、石化为主体,化工门类齐全,配套性较强的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并将继续保持原油加工能力全国第一的位置;
以沈阳、大连的机床、汽车、加工设备、金属轧制设备、铸造设备等为代表的辽宁装备制造工业,构成了南北相连的装备制造“黄金线路”。在这条线路的带动下,全省装备制造业仅今年前8个月,就完成工业总产值654亿元,同比增长66.5%;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为559.7亿元和6.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3%、70.9%。“辽宁造”在国内所处的地位,已经无人可以替代。
以大连实德、辽阳忠旺、营口东林为代表的辽宁新型建材工业,形成了民营企业擎起辽宁建材工业大旗的局面。这支辽宁工业的生力军,正在创造一个奇迹:塑料型材的年产量达到6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
看着这一切,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装备制造业、石化、钢铁、建材业已经支撑起了辽宁工业的新格局。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的岁月里,它们在辽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绝对没有像今天这样具体、集中。
两大基地 铸就辽宁工业新脊梁
2003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组织一支精明强悍的队伍,在全省各地调查研究,对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实施方案,进行认真的讨论。最后,初步确定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思路:重点建设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和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两大基地。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这个战略思路的确定,我们给予多么高的评价,都不为过。
因为它完全符合辽宁经济发展的实情。
谈起这个话题,石光如数家珍。他说,辽宁有着全国最大的城市群,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发展,都离不开钢铁工业、建材工业的大力支持。首先,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钢铁产品、建材产品,这就会极大地推动这两个产业的发展;其次,仅建材工业一项的发展,就能带动与其相关的十多项产业的发展。这种连带作用,自然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循环圈。
市场经济就是如此,你推动我发展,我拉动你前进。到这里,我们自然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把装备制造业、重要原材料工业作为推动辽宁经济发展的两大基地,是符合辽宁省情,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
尤其是,我们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役已经打响,这就更应该这么来理解建设辽宁两大基地的发展战略。战略对头,战役必胜。
建设辽宁两大基地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是非常深刻的。它所起到的作用,绝不仅仅是这四个产业自身的发展,它更标志辽宁经济的发展,将有着更坚实的基础;辽宁工业的明天,将有着更坚硬的脊梁。
用新的战术去实现新的战略
2003年3月5日,沈阳万豪酒店。
已经由国有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的本溪工源水泥集团,与世界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法国拉法基集团公司,签订了合资意向协议。这之后的几个月里,双方多次就企业资产、生产能力、技术设备水平等事项,进行相互考察。这个过程,双方逐渐走近,都表现出了合作的诚意。
这个合资项目成功之后,本溪工源水泥集团将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
大幕拉开,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役已经打响。既然称其为一场战役,我们就不要寄希望于打好几场硬仗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硬仗是局部,战役是组合。
发展一个行业,救活一个企业,都不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讲,我们要做的是,提升辽宁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创造适合经济发展的整体社会环境。做好了这些工作,振兴才会变为现实。
当初,本溪工源水泥厂的转制引来不少非议。今天,本溪工源水泥集团用持续的发展,让那些非议烟消云散。
既然我们开始做了,就要做到底。把不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是我们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目标。
60年的发展史,万余名职工。丹东化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的家底挺丰厚。但恰恰相反,走过60年的历程,设备老、包袱重、人员多的丹化,负债率已高达100%。丹化家底皆无,谁都认为必死无疑,但丹东市委、市政府却想把它救活。过程虽然很复杂,但做法却很简单:毁灭旧的丹化,再造新的丹化。2003年的春天,福建升汇纺织投资集团出资收购丹化90%的股份。丹化从国有企业变为民营企业。改制后的丹化就大不一样了,生产组织结构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新体制和新机制迅速建立,今年前6个月实现利润690万元,完成税金182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18%和15.3%。
丹化走过的路,是全省4大工业行业中很多企业正在走,或者即将要走的路。这条路我们必须走,停滞不前或半途而废,都将断送我们自己。该转制转制,该出售出售,该合资合资,适合什么搞什么,目标只有一个,把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变为现实。
省委、省政府已将这幅图画描绘出来,我们面对这幅图画,一定会激动不已。到2005年,全省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前5位;全省石化、钢铁、建材业增加值达到683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两年后,两大基地奉献给辽宁人民的是这样一份礼物:造船能力400万吨,汽车生产能力44万辆,数控机床生产能力9000台;原油加工能力692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93万吨,子午线轮胎生产能力1000万套;生铁生产能力240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2500万吨。
帆已扬起,我们将要远航。前方虽然有浪,但更有蓝色的海洋。依托这么宏伟、壮观的两大工业基地,辽宁的经济必将出现一个大发展、快发展的喜人局面。我们有这个信心。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妮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