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两个支持”,我们理解,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国家建设和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寄希望于东北地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其战略意义和重要性不亚于西部大开发。这对于曾经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于日夜期盼振兴的东北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深受体制性与机制性矛盾束缚的辽宁老工业基地而言,能否抓住这次中央区域经济政策战略转移的机遇,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路子,取决于我们的信心和决心,也取决于我们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
资源、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从已开发和可利用的角度看,辽宁及东北地区资源优势依然明显。辽宁是东北惟一的入海口,现有5个港口,吞吐量位居全国前列。铁路、高速公路密度也为全国一流。就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的条件而言,辽宁完全具备再度腾飞的基础优势。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辽宁身居东北亚中心,与朝鲜一江之隔,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与俄罗斯空中接壤。这一方面为辽宁乃至东北,承接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凸现了辽宁在同周边国家关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把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好,既是经济意义上的考虑,也是我国争取在这一地区乃至亚洲和远东的国际地位,确保国际分工优势的需要,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产业基础比较雄厚,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除了钢铁、石化之外,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位置举足轻重,集中了一批关系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可以体现我国产业形象的主导产品。据测算,目前在辽宁投资装备制造业,新增1亿元投资,可以产出4.16亿元的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15亿元的利税总额。按利税总额计算投资效果,辽宁为西部地区的2.25倍。制造业兴则国力兴,制造业衰则国力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消费品工业完成了从主要依赖进口到进口替代和大量出口的飞跃,相比之下,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快,大量装备依赖进口。从国际经验看,由发展轻工业为主转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临界点是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我国现在发展装备制造业,实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替代正逢其时。辽宁有装备制造业的雄厚基础,通过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支持,有这个潜力,也有这个能力,把“共和国的装备部”这面旗帜再一次树起来。
科技、教育事业发达,技术力量较强。辽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科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另外,辽宁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为54%。有以沈阳为中心,据说在世界上也不多见的中部城市群,有以大连为龙头的,连接辽东半岛五城市的城市经济带。城市密集带来了产业集聚,进而为老工业基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上升空间。
二、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我们认为,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五个结合,即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市场调节和宏观引导相结合,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调整改造与体制创新相结合,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重点突破,多元发展,分步实施”。
“标本兼治”是指既要面对现实,切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加快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重点突破”是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选择一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为突破口,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点产品,首先实现快速增长,以此带动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多元发展”是指形成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轻重工业比例适当,城乡协调发展,国有与非国有经济齐头并进的新格局。特别是要大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启动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经济结构。
“分步实施”是指有计划,按步骤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任务。大的阶段分三块,到2005年是第一阶段,为起步期,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主,同时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规划建设一批新兴支柱产业;从2006年到下一届省政府换届,即2007年是第二阶段,这两年是大规模改造期,以加大投入为主,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兴支柱产业;第三阶段为2008年到2010年,为全面振兴期,实现调整改造的总体目标。
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总体目标是:经济结构合理,运行机制完善,GDP增长速度、人均GDP跻身全国发达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中心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实际失业率控制在全国平均线以下。
从现在起到2007年,即本届政府任期内,确保经济增长率达到9%,2007年GDP达到8400亿元;经过努力争取每年递增13%,2007年GDP达到1万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2002年第七位前移到第五位。为争取经济增长实现一位数到两位数的跨越,要基本做到“一个卸掉,六个形成”:
———彻底卸掉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金融、债务、不良资产等突出矛盾。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改制、减员分流、主辅分离、关闭破产、拨离“大集体”、核呆银行不良资产,创建金融安全区。
——形成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支柱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石化、钢铁、军工等优势产业,建设新型原材料基地;优先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国内领先的轻型产业,使其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形成资源枯竭城市新的接续产业。全面完成全省采煤沉陷治理任务;阜新等资源枯竭型城市基本完成经济转型,接续产业初具规模。力争用十年时间,鞍山、抚顺、本溪、盘锦等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接续产业或支柱产业。
——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服务业、外经外贸等领域,成为推进我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生力军。五年内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50%以上。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年实现300万人就业,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和参保率均达到100%。所有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9200元和4000元。
———形成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以招商引资、国际贸易、境外投资、国际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国际航运和旅游会展七大支柱,撑起全面开放的框架。引进境外资金,吸引“南资北上”,发展东西合作。
———形成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辽西北开发建设步伐,促进保持辽西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的差距不再拉大,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辽西北地区GDP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3—15%,2007年争取比2002年翻一番,达到1560亿元,人均11000元。
三、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保障措施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全国各地发展速度都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这在客观上要求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必须有新的眼光和新的思路,站在更高的起点和更高的层次上。
从根本上讲,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要立足于自己发展,要立足于市场取向的改革,这是最重要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体制创新,创造有利于发展和创业的氛围。辽宁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事实上,这些年从辽宁走到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为数不少,但在辽宁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为数不多,有人戏称辽宁是“出生入死”。辽宁创造了不少经济改革的经验,股份制、破产、租赁是全国搞得最早的省份,但“墙内开花墙外红”,有人说是“醒得早,起得晚”。辽宁的干部按计划经济办法,做国家投资项目的组织管理比较熟悉,但根据市场需要自己开发项目,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科学管理却比较薄弱。据有关部门评估,辽宁的市场化程度排在海南、湖南、河南之后,列全国第13位。市场化程度不高,从一个侧面说明,辽宁解放思想、体制创新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改造调整,观念转变要先行,制度创新是关键。力促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首要的还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体制创新。当前最紧要的是落实好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一切”,就是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不动摇。先从转变政府职能做起,规范政府行为,把不应该、不适宜政府行使的职能还给市场和社会,构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通过党政机关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在全省上下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创业氛围。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重组。在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上,适度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在所有制结构比例关系上,注重向非国有和民营经济倾斜;在轻重工业比例关系上,注意发展轻型工业,拉长产业链。在继续做大做强石化、机械、钢铁三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发展汽车制造和信息技术两个新的支柱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要把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同时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
辽宁老工业基地曾是国有经济的一统天下,经过几年的努力,至今非公有经济比重尚不足40%。因此,在结构调整中,要把民营经济作为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主力军,把它放在与国有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放心、放手、放开发展。与此相适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方针,继续搞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改变国有企业布局过散、战线过长的局面。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要逐步有序退出,民营资本暂时无力进入以及事关国家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要通过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择优扶强。近期要选择装备制造和石化产业中的一些重点企业,进行以股份制为重点的企业改制,鞍钢和本钢等一些特大型企业要克服障碍,创造条件,实现“强强联合”。
(三)面向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按照宽领域、高水平、多层次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通过扩大开放,牵动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开放促调整促改造。开放不仅可以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促进体制创新和机制转变。要借这个外力推动我们的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我们的作风转变。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今后的对外贸易,要由原来在国际规则以外的自发性行为,转变为遵照国际惯例的有序开放,在继续巩固、扩大传统外贸市场的同时,不断开辟新的国际市场。推动省内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建立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销售网络,开展工程、劳务、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合作,逐步形成一支由强势企业组成的跨国经营队伍。
要创新对外开放的载体。珠江三角洲的崛起得益于深圳的开放开发,长江三角洲的振兴得益于浦东的开放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振兴,也要有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的载体。从东北看只能选大连。大连是东北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东北对外开放步子大不大,层次高不高,寄希望于大连。大连的开放要做好两篇文章,一是以大连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大窑湾新港为依托,争取组建大连自由贸易区,对外树立“北方香港”的形象;其次是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把时间表提前,领域放宽。沈阳的对外开放要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推出一批大企业同外资外企整体合资合作。沈阳、营口的民营企业基础好,民营企业吸引外资政策上要有突破,政府要下力量,真心去推动,有什么障碍就解决什么障碍。辽西北也要通过开放促开发,凡是外商到辽西北投资的,所得税、土地批租,争取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有97家在辽宁投资,今后几年争取500强企业中的一半左右投资于辽宁。
在积极向国际开放的同时,将积极推动向省外开放。分别不同区域,有的重点是推销辽宁的产品,有的是扩大合资合作,有的是引进省外资金、技术、人才。
(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经济发展支撑能力。辽宁老工业基地开发建设较早,一些基础设施严重老化,需要重新改造,此外,适应新的经济建设需要,还需新上一批基础设施,重点是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机场、港口及水利。通过国家支持和市场化运作,新建丹东至庄河、抚顺至南杂木等高速公路,按国际标准完成沈大高速公路双向八车道改扩建。主要铁路实现电气化。
要继续加强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环境。沈阳、大连建设大运量轨道交通,鞍山、抚顺等市建成快速交通干道系统。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70%以上。城市植树达4000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37%左右。14个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沈阳、鞍山、丹东、盘锦、葫芦岛五市,继大连之后进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行列。积极推进辽西退耕还林还草和辽东天然林保护,管护好森林资源。
(五)把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保持社会稳定。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并轨人员养老保险关系100%接续,确保城市贫困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宁可压缩其它方面的开支,也要满足社会保障资金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实现充分就业将成为各级政府的优先目标。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同扩大就业统筹考虑,避免顾此失彼。今后5年,全省将争取实现300万人就业。 (本文为《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课题组成员:于书今、卢松、王星琪、马廷玉、朱军、崔丽梅等)
来源:辽宁经济网
编辑:妮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