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专题首页  | 台湾周动态  | 台商看辽宁 | 辽台往来 | 专家解读辽宁  | 图片报道 |
|  辽宁老工业基地展新颜  |  辽宁惠台政策 |  辽宁台企  |  辽宁之美 |  两岸经贸动态 |  网友评辽宁 |
辽宁之美
 
“浪漫之都”大连独有
 
 
  来源:      日期:2006-08-16 09:20

 


        大连市成功注册“浪漫之都”城市旅游品牌及43个系列相关产品,由此开创国内以城市形象注册商标的先河。

        “浪漫之都”,从今以后将成为大连的代名词,在中国独一无二。市政府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浪漫之都”城市旅游品牌及43个系列相关产品,已经在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成功。有关人士评价,作为国内第一个以城市形象注册的商标,具有开创先河的意义,无论是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是对旅游业和城市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强化“浪漫之都”形象宣传   让许多城市打消念头 

        多年前,我市在北京西客站、北京站12个电子大屏幕上做大连旅游广告,当时旅游部门尝试着打出了“浪漫之都、大连旅游”的字幕。据后来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一年1亿人次流量,20%的人表示要来大连旅游,当问到去大连看什么?58%的人选去大连看“浪漫之都”。于是,旅游部门开始逐步强化“浪漫之都”的形象宣传。当时,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在打“浪漫之都”牌。但我市抓住了一次极为重要的机会,1999年8月18日,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 来大连调研,在我市有关部门的建议下,他亲笔为大连题下了“浪漫之都——大连”。这次题字,让许多城市打消了继续标榜“浪漫之都”的念头,纷纷转变思路另行设计,像厦门为温馨之都,上海为时尚之都,深圳为欢乐之都,哈尔滨为冰雪之都,广州为美食之都。 

         旅游“大篷车”行遍天下    “浪漫之都”美名远扬 

        “浪漫之都”城市形象确认后,我市立即着手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各种媒介进行宣传,把“浪漫之都、中国大连”叫响海内外。最有名的是“大篷车”促销。
从2002年起,大连旅游“大篷车”3年走遍祖国大地。3年时间,“浪漫之都号”大连旅游“大篷车”不仅叫响了大连旅游,而且创造了旅游“大篷车”坚持时间最长、走过省市最多、行程最远等多项中国旅游促销之最,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由大连人书写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此外,“大篷车”还开到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日本和欧洲,有效地宣传了大连这座城市和大连旅游形象。
 
        经过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浪漫之都、中国大连”已深入人心,真正成了大连旅游的品牌,也真正属于了大连。 

        仍有城市使用“浪漫之都”  大连走上注册之路
 
        经过近4年的地毯式轰炸宣传推广后,国内大部分城市认可了“浪漫之都”这个名号是属于大连的,纷纷另辟蹊径,改变自己城市的形象称谓。但旅游部门发现,还有两个城市仍然在使用这个称号,一个是广东的珠海,叫“浪漫之城”(英文是一样的);另一个是江苏的张家港,就叫“浪漫之都”。并且,这两个城市把宣传广告打到了央视,广告牌立到了南京机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来保护,难道只能无奈地看着? 

       “一次偶然的机会,可口可乐公司利用商标注册维权的报道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产品可以注册,城市形象可不可以注册?”市旅游局局长柳振万说,他们随即通过市工商局、商标所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咨询,得到的答案恰恰是城市形象注册在国内尚无先例,国际上也无可借鉴的事例,让他们打消注册这个“念头”,另寻他路。但有关人士没有气馁,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终于同意受理大连市关于“浪漫之都”为城市形象称谓的注册申请!与此同时,受可口可乐公司事件的启发,他们又提出把“浪漫之都”作为商标,对相关的43个系列产品领域进行全面注册。 

        43个“浪漫之都”系列产品  经公示注册成功 

        由于产品注册需要公示期,43个系列产品经公示注册成功累计用时达3年之久,我市才收到国家工商总局最后一个产品注册成功的书面通知,由此标志着“浪漫之都”城市形象及43个系列产品商标注册全部完毕。
 
        记者了解到,在全部45类的系列产品中,我市已成功地注册了43类。大到机车、汽车、飞机;小到钱包(小钱袋)、皮箱或皮纸板箱,生活中的肉、腌制蔬菜、蛋、牛奶制品,甚至还有医院、美容院、动物饲养、园艺、眼镜行等,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但遗憾的是,有两类产品被别人捷足先登。 

        市旅游局表示,该商标的注册人属大连市旅游协会,其他单位和个人须经市旅游协会授权许可方可使用。有权威人士曾表示,“浪漫之都”作为城市品牌,价值千亿人民币。 

来源:大连晚报

编辑:妮妮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