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专题首页  | 台湾周动态  | 台商看辽宁 | 辽台往来 | 专家解读辽宁  | 图片报道 |
|  辽宁老工业基地展新颜  |  辽宁惠台政策 |  辽宁台企  |  辽宁之美 |  两岸经贸动态 |  网友评辽宁 |
辽宁各地
 
盘锦市
 
 
  来源:      日期:2006-08-16 11:47

 

地理状况

        盘锦是辽宁省省辖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东界鞍山,南临辽东湾和营口,西北邻锦州,距省城沈阳150公里。介于北纬40°40′-41°27′,东经121°31-122°28′之间。南北顶长87公里,东西极宽105公里,总面积为407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6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4平方公里。现辖双台子、兴隆台两区,盘山、大洼两县。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122.9万;居民以汉族为主,有满、朝鲜等27个少数民族。盘锦处于华北陆台,燕辽沉降带东端,辽河断陷南部。西为南北走向的医巫闾山山脉,东为纵向的长白山系的千山山脉,境内成""状地质骨架,而中央凸起,西侧凹争带为储油气构造,是典型的三角洲地貌,以二万分之一比降由北向南倾斜,海拔高程在2-4米之间,地势平坦、多水无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651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六、七、八月。年平均气温9.2℃,极端最高气温为34.8℃,最低气温为-26℃。

历史沿革

        追溯盘锦历史轨迹,夏商时期属冀州,周属幽州。汉在境内置房县,治所在今盘山县古城子村。晋属平洲玄菟郡,五代十国时属显州奉先军,元、明隶属广宁府路,清属广宁左卫盘蛇驿官马牧厂。1906年设厅,明末清初在广宁东设有盘山驿,故厅袭驿名而称盘山厅。1908年厅治所迁至"减河前横,铁路旁亘,交通便利,形止气蓄,天然巨镇"的双台子。1913年盘山厅改为盘山县。解放初在盘山县地域的南部和西南析地建有国营农场和苇场,1955年成立盘锦国营农场管理局,1956年改为农垦部直属的盘锦农垦局。1966年盘锦农垦局与盘山县合并为省直属的盘锦垦区,1970年改为盘锦地区,辖盘山区、大洼区、台安县。1975年盘锦地区与营口市合并,恢复盘山县,设置大洼县,两县隶属于营口市。1984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盘锦市,直属辽宁省至今。

城市特点

        盘锦市是中国北方的生态名城。

        境内有118公里海岸线,滩涂6.19万公顷,适宜虾、贝类繁殖,具有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良好条件。涨潮为海,落潮为陆的二界沟蛤蜊岗,被誉为"渤海金滩",盛产被乾隆皇帝称作"天下第一鲜"的文蛤,是辽宁省著名的文蛤出口基地。盘锦内陆地势低洼平坦,沟渠纵横,有辽河、绕阳河等大、中、小河流21条,坑塘星罗棋布,适宜淡水养殖的水面达7万公顷,发展淡水养殖条件优越。中华绒螯蟹的产量居全国之首。稻田养蟹独具特色,2001年,养殖河蟹38.6万亩,产量1.25万吨,是北方最大的河蟹人工孵化和养殖基地。加工成的"盘锦醉蟹"畅销国内外市场,被誉为"天下美味"

        生态农业是盘锦农业发展的主题,初步建成了优质大米、河蟹、海淡水鱼、有机蔬菜、畜禽、芦苇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大洼西安生态养殖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500";源源绿色乳业集团生产的源源牌全脂甜奶粉被评为消费者放心名优食品。

        盘锦的自然景观独特、绮丽、优美。辽河下游的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8万公顷,是世界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区内芦苇繁茂、滩涂辽阔、人烟稀少,是野生动物栖息与繁衍的良好环境。区内栖息的鸟类有250多种,其中有丹顶鹤、黑嘴鸥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30多种。保护区内已建成观鹤台、芦园、水禽园、放鹤亭等景观,每年接待大批中外游客,成为旅游、观鸟、享受大自然美的胜地。沿境内海岸线可看到的天下奇观--"红海滩",现已列为辽宁"五十佳景"之一,并被省旅游部门列为对外整体推出的国际旅游路线。建设中的"中国辽河碑林",收藏各朝代书法精品碑刻2000余通,是我国目前书法作品唯一不断代的碑林。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使盘锦成为辽河的"金三角"。建市以后,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近90亿元。有国家优秀示范小区8个,国家、省优秀小区33个。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6.3平方米和27.1平方米,居全省领先水平。2001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92公顷,城区绿地面积1180公顷。20003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我国北方市级生态建设示范区。

城市现状

        盘锦市是一座盛产水稻和以石油化工为主要特色的新兴沿海城市。

        盘锦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井盐等矿产资源。截止2001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4亿吨、天然气储量1814亿立方米。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就坐落在这里,这里还是全国最大、世界第四大特种油生产基地。地下还蕴藏着盐卤水50亿立方米,可为发展盐化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现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塑料、建材、食品为支柱的石化工业格局。

        境内土地资源充足。现有耕地13.3万公顷,其中水田11.5万公顷,年产粮食8.9亿公斤,是辽宁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大米出口基地;有苇田7万公顷,年产芦苇50万吨,是世界最大的造纸原料和建材原料基地之一,占辽宁省造纸原料一半以上。还有广阔的草场,适合发展畜牧业。载畜能力可达2.7万头混合牛。草质优良,当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回国后,就将斯大林赠送的50匹良种马"落户" 到境内西部的石山种畜场。

        全市公路里程达156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8.4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占总里程率居全省第一位,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二位,客运直通沈阳、大连、哈尔滨、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沈山高速公路通过盘锦境内58.3公里。盘锦至海城(含营口连接线)高速公路盘锦段51.9公里,与沈大、京沈两条高速公路相连接。70年代建成的沟海铁路横贯盘锦,境内里程93.8公里,是辽西连接辽南的一条最近铁路通道,盘锦直达北京的铁路快车业已开通。水路也较通畅,沿海、沿河码头54处,位于大辽河口的盘锦港年吞吐能力55万吨。

        改革开放后,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是全省的经济强市之一。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万元,居全省各市之首,在全国55个人均GDP超万元的城市中列第五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3.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8.7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505.7元,分别列全省第二位和第三位,是全国36个率先进入小康行列的城市之一。

发展规划

        中共盘锦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和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纲要》提出我市"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结构优化、机制创新、开放牵动、科教兴市、油地融合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壮大地方经济实力为着眼点,大力培育、发展接续产业,构筑长远发展的新优势,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把盘锦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五"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其中地方经济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到"十五"期末财力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直接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年均分别增长3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到"十五"期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5%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500元和5000元,年均分别增长5%7.4%;城镇化水平达到6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7‰以下;城乡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进入全国环保模范城市行列;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城区和县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高中普及率达到40%以上;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达到100%,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达到100%;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

编辑:妮妮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