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年味——酒不醉人不算年

时间:2012-01-20 14:12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被誉为“东北大森林之口”的林口县从初一到十五,每家每户都要挂上红灯笼,一直亮堂着的红灯笼将雪地装点得倍有过年的气氛,如果从高处看,整个村庄如浑身散发着火热的感情,零下40℃的气温丝毫也不觉得寒冷。孩子们则要拎着红灯笼到邻居家或是亲戚朋友家串门,能收获大利是。外面一派白茫茫,孩子们提着大红灯笼、打扮得色彩斑斓、奔走在夜色流光里,有一种温暖满溢出来。除夕的年夜饭,一般都是从傍晚开始,吃完了也不撤宴,大家一直“围炉”、唠嗑,这也是取“年年有余”的意头。汉子们喝喝小酒,姑娘们多数是在忙乎饺子的事情。都是现包的饺子,面是从那天早上就开始发的,擀皮、做馅,一直要延续到凌晨正点的时候。

  春节前夕的镇远古城,早已有着筹备过年的浓厚氛围。镇远人早在年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办必需的酒类和食物。按惯例,除夕宴用酒讲究,均为镇远当地生产的青酒、青溪玉液、青酒人家、舞阳河等系列清醇爽口、浓香四溢的驰名好酒或是家庭作坊自酿的优质高粱酒、包谷烧和陈年米酒。食物主要用杀年猪后精选的新鲜猪肉及小肠拌匀多种调料,制作成烟熏火燎的腌肉、香肠,用生血、水豆腐混合做成烘烤的血豆腐。这几种传统食品色泽红亮、香气扑鼻、咸淡适宜、味道可口,是除夕家宴的必备佳肴。打糯米粑、浪盘子粉、捏灰水粑、发糯米甜酒均属地方特色便食,过年前后都可随意食用。其他需备的鸡、鸭、鱼、肉及各类蔬菜也一应购齐。

位于黄土高原的榆林有着灿烂的民俗文化,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古老而浓郁的传统习俗。

  过年每天有不同的讲究:初一不出门,初二走亲戚、回娘家,初三起秧歌、闹红火。初三这一天,村里的秧歌队“闪亮登场”,小伙子们白羊肚手巾扎在头上,腰中挎着柳木鼓,神采飞扬,威武神气。随着铳炮响起,秧歌队先拜庙、敬神、娱神,然后就是 “沿门子”秧歌拜年。榆林的各个集镇、县城每年一度的秧歌汇演是最热闹的,将春节推向高潮。各乡各村选送的秧歌、腰鼓、社火使集镇、县城的大街小巷被人塞得满满的,万人空巷,人流如潮。文场子、武场子、划旱船、放竹马、扭秧歌、踩高跷、唱道情,唢呐声吹得人如痴如醉,放眼望去,人山人海,从街这边挤到街那边,有的孩子还骑在了大人的脖子上,一样看得津津有味。

  年例,在粤西地区比较盛行,尤其在电白、化州、高州等地,都有此习俗,具体到每个乡村,时间与细节稍有不同。电白的乡村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十二月三十都有过年例,在村里有各种各样的“游神”、舞龙、做大戏、“鬼仔戏”等活动。

  每逢年例,每家每户都会准备上一桌又一桌的美味佳肴,不管是任何时候有客人“驾到”,都保证能吃上美美的大餐。而特别的是,客人的“成分”不拘,只要能上门的都是客,甚至“客人”还能带上朋友,一起撮一顿。客人上门,无需带上礼物,带有手信的反倒会被主人“责怪”。吃年例,以客多为荣耀,那是意味着人缘好;以菜肴多为荣,表示家业兴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