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合肥市情简介

时间:2011-04-14 16:09   来源:中安在线

  邻八百里巢湖,居千里江淮之中;安徽省省会合肥——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合肥享有“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之美誉,因东、南淝河在此交汇,故曰“合肥”;因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所在,故别称“庐州”。

  合肥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泛长三角区域西端;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原。合肥位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度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000毫米,年平均温度15.7度,全年无霜期230天。

  合肥市域总面积70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1万人。现辖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3大开发区。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合肥古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历为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今为沿海之腹地、内地之前沿、“泛长三角”经济区天然成员,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102万平方公里、5亿人口,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活力最足的经济区域之一。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立体化交通网络日臻完善。东有合宁线连接南京、上海,西有合武线通往武汉、成都,未来向北经合蚌专线接京沪高铁,南向通过京福客运专线连通赣、闽。合宁、合武高铁已开通运营,合肥到南京仅需45分钟,到上海、武汉只需2个多小时,合肥由此驶入高铁时代,跃居为全国高速铁路网的中心枢纽城市。206、312国道和合宁、合徐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到南京仅需2个小时,到上海、武汉等仅需4-5个小时。合肥是交通部规划中的内河航运中心,正在建设的合肥港综合码头和通江航道疏浚工程,将使合肥通江达海。合肥骆岗机场是全国重要的国际备降机场,开通包括香港在内的30余条国内航线和直通韩国首尔的国际航班,到上海只需40分钟,到北京、深圳、香港只要一个半小时,一座新的4E级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已开工建设。

  合肥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自2005年起,强力推进以道路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大建设”,交通升级气势如虹,至2008年底已新建改建道路192条、桥梁99座。目前,一环畅通工程快速推进,城市中环、外环高速全线贯通,金寨路高架桥快速建成,“一环七射”高速路网正式形成,全面拉开了合肥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路网新框架。

  合肥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合肥是一座绿色城市、生态城市,1992年成为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43.93%,人均绿地面积11.44平方米。漫步合肥,山水相依,全城皆绿,空气清新,四季飞花。“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城景交融格局,为全国所独有。绵延8.7公里、面积137.6公顷的敞开式环城公园,构成了环绕老城、连接新区、水陆相依的独特景致,宛如一条翡翠项链镶嵌于城市之中。

  合肥,是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包公园、合肥野生动物园、徽园等旅游景点独具特色。逍遥津、大蜀山、紫蓬山、岱山湖、三河古镇等景点风光旖旎,占地约1000亩,总投资5亿元的中国首个(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已破土动工,建成后将容纳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全国各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合肥还是安徽省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周边半径250公里内有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天柱山、琅琊山等全国著名旅游风景区,一条“黄金旅游线”业已形成。

  合肥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名城。

  合肥自秦代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三国时期,魏吴交兵长达32年之久,在此留下了逍遥津、教弩台、三国新城等众多历史遗迹。1949年合肥解放,同年2月建市。1952年,安徽省省会迁入合肥。

  合肥人杰地灵,自古名人辈出。五代十国的吴王杨行密、宋代清官包拯、晚清洋务派首领李鸿章、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等,均出自合肥。韵味悠长的黄梅戏,弥足珍贵的馆藏文物,精美的工艺品,淳朴的乡俗,汇聚南北风情的美食,使其融皖韵徽风于一城,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合肥文化底蕴厚重,既秉承着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精髓,又融入生动的时代气息和令人惊叹的现代科技魅力;既有古韵悠长的包公祠和逍遥津,又拥有院士云集的科学岛(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国际知名学府――中国科技大学等;既吸纳了北方文化的粗犷与豪放,又蕴含着南方文化的秀媚与细腻。

  合肥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合肥科教优势突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现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有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各类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358家,各类科技人员30余万人。科教人才比例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合肥科研基础雄厚,是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拥有“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点科研设施,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达到33个。中科院等离子所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国际计划的主要参加单位。

  合肥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会员城市。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机、微型电子计算机、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以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均诞生于合肥。每年举办的“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搭建起国内、国际科技产业投资的平台。目前,合肥高新技术产业效应集聚,形成以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涌现出科大迅飞、安科生物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较强的企业。200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新认定创新型企业45家,高新技术企业6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合肥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先后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全国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等。正在建设的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将成为安徽合芜蚌“新特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动机”。

  合肥是加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

  合肥工业基础较好,现有35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合肥家用电器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3位,汽车整车产量在全国城市中居第7位。合肥拥有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联合利华、ABB、日立、三洋、可口可乐、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19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合肥。美国微软在合肥设立了技术中心。江淮汽车、美菱电器、荣事达电器、国风塑业、合力叉车、佳通轮胎、日立挖掘机等一大批名企名品声名远播。

  近年来,合肥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相继被授予“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称号。

  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四项指标增速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地区生产总值达1664.84亿元,占全省比重提高到18.8%,增幅达17.2%,分别高于全国和安徽省8.2和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78.37亿元,工业增加值606.29亿元,增长26.3%。合肥城市整体竞争力在全国排名连年提位,2007年升至26位,2008年又攀升至25位。

  合肥是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为优化投资环境,合肥市深入推进机关“效能革命”,完善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体系、出台了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五十条具体政策,免收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一系列亲商、安商优惠政策,整合政府服务热线平台,推行热线受理首接负责制,零距离全方位服务投资者,致力将合肥打造成中部地区乃至国内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的城市,全市上下投资创业氛围浓厚。30多个国家(地区)的企业在合肥投资兴业,至2008年底,全市共引进外商投资企业2084户,合同外资62.7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57亿美元。

  合肥先后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 “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和“浙商投资最佳服务城市”称号,还荣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2008年再获“全球经济增长最快20强城市”、“全国第一个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

  三大开发区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创业的热土。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向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之一,是科技部、外经贸部确定的首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目前,区内的软件园、生物医药园、民营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等园区经济发展初具规模。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连续7年在中西部16家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一,联合利华、海尔、日立、佳通、正大、统一、可口可乐等一大批支柱项目建成投产后发展业绩良好。

  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国家建设部确定的全国首个城市综合开发试验区。安徽大市场、元一集团、安徽汽车城等一批潜力巨大的市场开发项目在区内迅速崛起。

  合肥是面向世界的开放城市。

  合肥是安徽对外开放的前沿,自1992年被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后,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合肥已加入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试点,与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实行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放”,是江苏、浙江和上海之外唯一的城市。

  合肥致力于扩大对外交往与合作,先后与日本久留米、塞拉里昂弗里敦、布隆迪布琼布拉、美国哥伦布、丹麦奥尔堡、西班牙莱里达、韩国原州和瑞山、澳大利亚戴瑞滨、英国贝尔法斯特、德国奥斯纳布吕克、智利圣地亚哥等12个市结为友好城市,同18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2008年,合肥市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增长23.4%,其中出口54.3亿美元,增长26.3%,进出口过亿元企业19家。由于净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对GDP和经济外向度的拉动作用远高于其他中部城市。

  合肥是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

  “141”城市发展框架

  合肥市总体规划明确了“环城-滨湖-临江”的城市发展方向,确定了“141”的空间布局。即一主城、四组团、一个滨湖新区,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区,并在老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四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设一个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的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新区。如今,“141”组团联动推进,滨湖新区初展英姿,随着“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三大战略快速、高效推进,合肥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发展前景

  “十一五”时期,合肥将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以壮大工业经济、强化县域经济为突破口,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着力点,以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协作,加快合肥经济圈和合淮同城化建设,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

编辑:石宏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