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 专题首页 | 视 频 | 图 片 | 要 闻 | 交流概况 | 重要活动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 台湾农民创业园 | 台湾农产品登陆 | 惠台措施 | 重要言论 | 各方声音
  09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 -- 福建

漳州:花果鱼米之乡着力发展对台特色品牌农业

时间:2007-10-11 12:57   来源:闽南日报

    “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尽长春之意”。漳州农业闻名于世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古人的这两句诗中就可以感受“花果鱼米之乡”的魅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漳州市突出发挥对台农业和特色品牌优势,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迈上新的台阶。经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论证,在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13项指标中,漳州有12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挥农业优势坚持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
    
    漳州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发展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是福建省物产丰富的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漳州接连实现在“山上”、“农田”和“海上”各造一个漳州的发展奇迹,农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大量涌入,使漳州农业一度面临增产难增收的困境。由此,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到,只有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才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成为了漳州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以来,漳州农业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特别是2006年,全市上下战胜历史罕见台风暴雨袭击的严重影响,较好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4亿元,比2001年增长21.1%,年均增长3.9%;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农民造林的积极性,非公有制造林面积比例达到90%%,林业发展活力四射,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0%;

    ——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饲养水平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漳浦黄牛”单批出口量全国第一;

    ——实现水产品产量近151万吨,比2001年增加22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鲍鱼养殖基地;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56家,会员数达到2.64万人,带动农户14.5万户;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吸纳8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户均增收2500元;

    拥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21家,超过全省的1/4,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

    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500多家,涌现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却无不说明工业化理念下,农业产业化给漳州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通过5年来的快速发展,漳州已经具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和条件。突出对台合作提升现代化农业发展层次

    漳州与台湾隔海相望,自然气候条件相似,同时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对台优势十分明显。正是拥有如此优越的先天条件,漳州与台湾农业交流合作起步相对较早、基础较好,是“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党的十六大以来,漳州及时抓住两岸民间交流日益密切的机遇,充分发挥漳台两地地缘相邻、血缘相亲、语言相同、习俗相近、农业环境相似的优势,通过建立台湾农业外移基地、台湾农产品中转基地、两岸农业技术信息交流中心等,持续扩大漳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取得显著的成效。漳台农业合作从最初引进台资兴办企业,向强化资金、品种、技术、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转变,农业投资由试探性转入长期性,合作项目从单项零散引进向工贸农一体化和产业配套方面综合拓展转变,合作领域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第一产业向农产品加工及旅游休闲等二、三产业转变,合作区域由沿海向内陆山区梯度推进的全面发展态势。目前,全市已累计批办农业台资企业近千家,约占全省的1/2、全国的1/10,成为全国农业利用台资最多的设区市,成为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首选地和优势最集中的地区。

    许多台商也在两岸互惠互利的农业交流与合作中捕捉到广阔商机、尝到巨大甜头。台商李瑞河1993年在漳州创办天福集团后,企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拥有700多家直营连锁店、5家茶叶及茶食品加工厂、2家茶博物院及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世界最大的茶叶综合企业。

    漳台农业合作促进了漳州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粗放走向集约,提升了漳州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了漳州农业的竞争力和外向度,成为漳州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器。做优农业品牌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是漳州的优势,走进漳州就像走进一处美丽的田园。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漳州农业以发展品牌农业为突破口,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区、落实一批与品牌相关的带动项目、扶持一批影响力大的加工(种养、营销)龙头企业和具有一定实力的种养专业大户、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不断做大水产、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牧、花卉、茶叶等7大优势产业规模,其中水果、水产、蔬菜3宗农产品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与2001年相比,2006年漳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71元,增长37.2%,年均增长6.5%。

    漳州各县(市、区)积极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革命的红土地平和县年产琯溪蜜柚50万吨,占全国四分之一,产品成功打入欧盟市场,实现福建省柑桔类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零的突破,同时还拥有坂仔香蕉、白芽奇兰茶等农业“名片”;“树海竹洋”南靖县,以生产“花中君子”兰花和“南方人参”巴戟天而饮誉海内外;山区华安县优质茶园面积达13.5万亩,铁观音茶营销网络遍布全国,涌现出“二宜楼”、“哈龙峰”、“天宜”等一批知名茶叶品牌;“开漳圣地”云霄县把发展枇杷产业化生产经营,作为创立云霄特色品牌农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大种“早钟六号”枇杷,农民增产又增收;“中国芦柑之乡”长泰县生产的“长泰芦柑”有“柑中之冠”之美誉,以色、香、味三绝而蜚声海内外,是全国优质水果;诏安县拥有青梅加工业100多家,开发出话梅、青梅晶、调味梅、梅饼等几十种系列产品,实现了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青梅生产、加工和主要出口基地;龙海市是全国最大杨梅生产区,产量达18000吨,产值近2亿元,果农人均年增加收入2500—3000元;东山县是“中国芦笋之乡”,大力开发生产芦笋罐头、芦笋茶等一系列芦笋加工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芗城区是福建香蕉的主产区,天宝香蕉驰名中外……目前,全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优势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做大,为漳州农产品创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市已有11类、180个产品获得“绿标”使用权,占福建省的40%,天福、紫山、厨师、含羞草、琯溪蜜柚等一批农副食品和农产品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福建著名商标,优质农产品及加工制造出口产值占全省的43%,漳州水仙花、漳州芦柑、琯溪蜜柚和天宝香蕉等一批名牌农产品畅销海内外,蘑菇、芦笋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漳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花卉生产与集散中心、福建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对台农业合作引进基地和出口创汇农业生产基地。(张志祥 通讯员 苏启明)

编辑: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