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厦门的冬天处处透露着温暖,而我们所处的这个大厅里,更洋溢着网络媒体一片温暖的春意。过去几年,中国网络媒体经历了大发展大跨越,今天,我们在这里共聚一堂,谋划的是未来更大的发展。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人民网时提出,要把人民日报、人民网建设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要求,我们一直谨记在心。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是网络内容安全,要努力打造放心网、安全网、和谐网,为社会和谐和进步发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说到底,仍然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这两句话。下面,我结合人民网的实践,谈一点如何依托党报资源,通过积极推动报网互动、报网融合与一体化,打造主流、权威、有高度责任感的网络媒体。
在人民日报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人民网报网互动、报网融合步伐不断深化,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进程明显加快。纵观人民网近几年的发展,报网从互动到融合的过程,就是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实现内容、平台、机制三大飞跃的过程。通过报网共同策划,共享资源和平台,人民网在内容建设方面进一步确立了主流、权威的鲜明特色,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一、将平面媒体立体化 以权威、准确、独家作为核心竞争力
1997年1月1日,人民网率先接入国际互联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人民网现在24小时滚动发布新闻,有6个外文、7个少数民族语种,80多个频道,9.4万多个栏目和专题,并与中央机关、党群团体合作承建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官方网站“学习与实践”、中国人大新闻网、中国政协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网、中国妇联新闻网、中国科协网等网站,用图片、视频、播客、掘客、无线等20多种形式,每天发布数万条新闻信息,有数亿页面访问量。
随着人民网的发展和网络新技术的应用,网站内容建设也早已突破了传统的复制、转载、推荐等简单模式,开始向原创、独家、首发的新闻报道模式进军。
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保证内容的鲜活和原创性,更要保证权威和准确。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充分利用了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深度的策划要靠人民日报,评论、言论等有特色的内容也要靠人民日报。报网一体化,为我们内容的权威与独家,提供了难得的资源。
近期,“鸟巢”10元钱一纸杯矿泉水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大讨论,人民网配合人民日报刊发的《如此赚钱太霸道》,通过采访律师、北京市发改委、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负责人等推出了特别策划和网络调查,同时向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约稿,介绍世界各地相关情况,细致、全面、有序的舆论监督引起了网友和各大网站的关注,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负责人最终表示接受人民日报的批评,立即进行整改并保证在未来的商业活动中不再出现类似现象。
这只是报网共同协作完成舆论监督报道的一个案例。网络配合报纸、报纸重视网络,互相依托、借势借力的报网互动融合运作模式已在新闻报道中凸显优势,成为人民网这个重点新闻网站核心竞争力建设的一部分,使人民日报这个传统的平面媒体变成立体化的综合媒体,因而影响力也大大增强。
二、平台共享共荣 在报网采编一体化的新闻报道生态中确保内容安全和权威
对一个依托传统媒体建设起来的新闻网站来说,在内容建设上,关键要实现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网络化,发挥采编高质量优势,创新突破采编手段方法,适应网络社会生存环境。这不仅需要传统媒体记者记者加强对网络新闻的认识,更需要把认识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经过几年的磨合,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已成为人民网的一支重要采编力量,他们珍惜爱护人民网的平台,与人民网员工一道互相切磋交流,逐步形成了报网采编一体化的新闻报道生态。
共同策划选题,发挥编辑能动性,网上造势,网下见报。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现改为“政文部”)与人民网联合推出两会调查时,一改往年只是在会期将近时单篇报道调查结果的模式,从始至终参与两会调查的策划、发布、推进,并动态地跟进报道调查进展和网民关注焦点。人民日报民主政治周刊2月11日、18日,大篇幅报道了两会调查,并大量选用网友留言,传达广大民众的心声。其中,2月25日更是用了整整一个版对“网友关注的十大民生话题”进行报道,网友意见成为绝对主角。
抓住重大事件,本报记者主动出击,让网络成为新闻首发站。国家主席胡锦涛于今年4月1日至3日出席G20伦敦峰会,人民日报记者吴绮敏不仅第一时间通过人民网在全球首发胡锦涛抵达伦敦手机短信,而且积极与人民网后方编辑连线播报实时消息。湖南株洲“5·17”高架桥垮塌事故发生后,人民日报驻湖南记者站王伟健立即驾车前往现场,对该事故进行了深度报道,第一时间将事故调查结果发到人民网。这些人民日报记者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发挥网络特点,为本报编辑记者量身打造平台展示风采。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时评”专栏是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其作品曾获得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个专栏的近60名评论员中,从报社副总、部门主任到普通编辑记者,90%为来自人民日报评论部、总编室、政文部等各部门。在常规的记者专栏、博客之外,人民网强国博客还推出了本报编辑记者博客榜单,进一步推动了报社编辑记者开博,拉近与网民的距离。有网友评价道:见报内容登在网上,报纸记者网上开博,都是互动的好形式。5月排行榜中,发文最多前三名博客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教科文卫部主任傅振国、副总编辑刘国昌、要闻版主编李智勇包揽;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有三篇博文进入十大最热博文排行。人民网文化频道2009年6月推出了原创文化观察栏目《吕少七日谈》,由人民日报总编室文化新闻版编辑、记者吕绍刚主笔,以“锐利、雅趣”的风格观察一周文化时事。
报网联合出击,齐心协力抓采编,打好新闻报道组合拳。新疆7.5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派出了9人报道组深入一线进行采访,其中有3名人民网记者(文字、图片、摄像各1人)。在疆期间,报道组形同一体,协力作战,为后方发来了200多篇图文视频报道,丰富了人民网原创报道内容,第一时间发出了人民网对事件的反应和声音,展现了新闻网站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实力。今年十一的国庆盛典直播,人民网主页切换成“24小时直播页面”,发布了10余万字的直播文字,发布消息近2000篇,图片1500多幅,原创视频100余条,网友通过论坛、博客、手机网等发帖、留言超过10万条。期间,人民网充分发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等70多名社内前方记者力量,通过手机连线的形式,从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楼顶、纺织总会会大楼楼顶、北京展览馆等位置,发来第一手信息,为网友带来鲜活的现场新闻。同时,人民网还连线了人民日报近20个省的分社,充分报道了全国各地庆祝国庆的盛况。
三、机制保驾护航 打造独具特色的全球化网络媒体形象
实践证明,报网互动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重革命。领导不支持不推动,进展难以预期;员工不配合不行动,效果则无从谈起。如何形成一个常态化的互动融合机制,成为一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从上而下的协调机制,全力推进报网互动融合。人民日报历届编委会、人民网领导一直都很注重报网的互动融合。2008年,人民日报编委会在往届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报网互动、融合作为人民日报的重大措施。2009年,人民日报社进行了机构和职能改革调整。这次机构改革调整,表面上看未涉及人民网,但正如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所说,人民网是没有在现场的主角。报社许多改革实际都和人民网紧密相关,是人民网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如成立新闻协调部,建立统一发稿中心,记者站改为分社后成立网络部,这让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三个“人”字头中央媒体融为一家,集中全报社力量整合资源进行内容建设,有力地从体制上促进了报网融合。张研农社长在今年8月做客强国论坛时还指出,在新的时代变革中,我们更有责任参与建设互联网。人民日报要积极地发展互联网,要更具创造力的,创造性地、主动地运用互联网,这是传统大报数字化生存的一个必然要求。
自下而上的联系机制,各个击破报网融合难点。人民网的报网互动融合探索近几年来也一直都未间断过。人民网各个频道与人民日报各个部门、各个版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有益探索,报社各编辑部主任也纷纷带队到人民网交流学习。观点频道借助日报评论部、总编室等部门优秀评论作者力量打造了网络评论名专栏“人民时评”;网络电视部与日报政文部联合推出了原创视频谈话栏目“台湾那些事儿”,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时政频道与政治新闻版推出“每周最热声音”评选;文化频道与文化版联合推出“文化讲坛”;国际频道与海外版联手开设“环球瞭望”专栏,这些做法都成为通过报网互动进行特色内容建设的成功模式。
总书记在视察人民网时提出了殷切期望,他说:“人民网创办10多年来,大力宣传党的主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热情服务广大网民,发挥了独特作用”。“希望同志们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把人民网办得更好,使人民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总书记的肯定、鼓励和期望,始终鼓舞着人民网的全体员工。
我们相信,依托人民日报丰富的资源优势,抓住报网互动融合的大好机遇,人民网一定能够建设成为多语种、多媒体、全球化、全覆盖的国际知名网站,树立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独具特色的全球化网络媒体形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