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根据公众举报并经核查,具名通报批评了一批网站,这批网站未坚持有效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工作,放松网站监管,出现大量违背社会公德、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低俗内容。
营造健康上网环境,已成为社会共识。因为这关系到民族和国家未来,影响到社会公民的价值取向,更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评价和大力支持,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许多曾经有污点的网站及内容运营商闻过而改,整个网络环境取得明显改善。但是,正如这次通报批评的一些网站,这种低俗之风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杜绝,仍然有一些网站如置罔闻,不加理会,顶风违法。网络世界离人们所期待的一片清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这次通报的情况来看,目前境内网络上存在的问题,从其表现看主要有四种,一是在栏目、频道的设置上,有不良内容,二是网站存在未经审查的视频,三是下载工具没有设立过滤功能,四是导航链接有淫秽黄色网站。这些现象,表明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已经从带有普遍性的面上现象缩小为局部的个体现象,也表明监管在随之进步,从思想层面深入到具体技术环节。这些成效,我们理应肯定。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深思,如何才能将互联网整治低俗之风进行到底,把成果巩固下去,把效果深化出来。
首先,我们要从源头上去思考,互联网低俗内容为何屡禁不绝?实际上,互联网出现低俗内容是不可能根绝的现象,将伴随互联网发生、发展、消亡的整个过程。人类社会的知识从来就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总有正反对立面存在,网络知识作为知识的表现形态之一,也总有低俗与高雅之别。也就是说,低俗内容将如空气一样,与时俱来。特别是在当今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下,总有一部分人有低级趣好。有需求,就让低俗内容有存身之地。
其次,我们要从传播渠道上来考量,互联网管理为何总有漏洞?从这次公布的名单看,不乏有影响的大网站。按说这些网站在人力、技术上应该可以设置过滤、屏蔽等功能,但他们就是不积极作为,非不可为也,是不为也。为何他们能为而不为?我们知道,网站的生存,特别是商业网站的生存,主要靠其流量,因此一些网站挖空心思在内容上以色情、暴力、淫秽等低级趣味为取向,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商业利益。另外,在内容传播环节,有很多道关卡,比如内容运营商、服务器提供商等等,由于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所以在企业的公民意识和自律意识不是很强烈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加强传播内容的监管,无异于与虎谋皮。
再次,我们要从受众对象上来观察,互联网低俗内容为何有市场?如前所言,只要有需求,就有供给,这是基本规律。一方面,网络上的东西泥沙俱下,良莠共存,许多青少年不具备鉴别能力,很容易受好奇感驱使,从而接触不能自拔,另一方面,现实世界所能提供的精神食粮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弥补真空,于是对这些低俗内容趋之如鹜。很多人在沉沦网络后的一个共同心声就是,如果有吸引他们的精神产品,他们也就不会沉迷低俗不能自拔。
因此,利用互联网传播低俗内容是不可能根绝的现象,关键是我们要保持一种高压态势,把其限制在最低的范围内,使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用一个通俗的道理来比喻,就如防治血吸虫病。我们知道血吸虫的寄主是钉螺,很多年以前,我们喊着要消灭钉螺,实际上这不可能,因为这是大自然中的生物。我们要做的,就是多培养钉螺的天敌,使其繁殖和扩散的范围尽可能的小。同样,对互联网上的低俗内容,我们也需要转换一种思维,就是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要做到这一点,就是加强监管,就是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作用,不要完全寄希望于商业网站的自律和上网民众的自我约束,运用法律的、经济、乃至行政的、舆论的手段,从源头上着手,在机制上健全,在方法上创新,使低俗内容的传播限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使其翻不起什么大浪。